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阅读与引导孩子思考——推荐两篇文章

绘本的魅力,转自新郎博客:大路之歌 (点击链接可看全文,如下是节选)
火丫对绘本的热情,绝对大于其他的书。这只说明一个道理:这是她需要的。
记得当时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连读了不止五遍,然后就是火丫经常地自己去读。同样的还有《猜猜我有多爱你》《亲情树》《彩虹色的花》甚至《戴高帽的猫》。每当我听到火丫大声地、并不很连贯地,却是热情高涨地读那些绘本时,我想她身心的体验,应该如同我自己听到心怡的音乐时是一样的。那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能够引起火丫强烈兴趣的绘本,都有共同的特点:大开本,风格独特却有水准的绘画,非常简单的却和孩子的生活十分贴近的内容,能够引发孩子共鸣的情感的表述,孩子喜爱的语言。
火丫也读《三毛》,但,实话实说,只是翻翻而已,共鸣是难的,唯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三毛曲解重复长官的一段搞笑的话:我们要呈请官饷(认清方向),不饿自己(把握时机),用烧鹅肉(血和肉),来葱油饼(冲与拼),先吃饱肚皮(切实保卫土地)。五岁的孩子看不懂三毛,很正常。
但五岁的火丫,绝对看得懂米莉和茉莉。米莉和茉莉在海滩捡到一顶草帽,寻找失主;米莉和茉莉狂喜地看火车,又捡火车上扔下来的垃圾;米莉和茉莉带邻居的小狗散步,想办法救落水的小狗;米莉和茉莉还有米波姐姐决定以后只骑自行车去郊游;米莉和茉莉还有萝西和朋友一同野餐;米莉和茉莉想设法让星期五爷爷开心;米莉和茉莉在圣诞节为对方亲手织一条花围巾作为礼物,因为自己做的礼物是最好的……完全是孩子的生活,完全是孩子的语言,完全是孩子的心理,她怎么会不喜欢?而同时,她也被书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环境的热爱,对人的热爱所感染着感动着。生活态度的教育,就这样在感动中进行着。这就是优秀绘本的力量。米莉和茉莉不是榜样,她们是孩子自己。
我不抵触传统童话故事,事实上从火丫打小我就为她读过很多的经典童话,但我一直感到传统童话的局限性。我对童话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在常见的传统童话中,故事的内容大多是善与恶的较量,故事中传达的思想,距我们现代的生活太远了。除了善与恶,孩子们还需要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生活。所以在我们读过的经典童话中,我真正喜欢的是罗大里、王尔德和豪夫,他们的作品,不只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挖掘人性。传统的童话,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单调,包括很中多中外民间故事,也是一样的。尽管它们是世界文化的宝藏,但它们不应该完全占据孩子的头脑,孩子应该更多地去接触现代的优秀童书,去形成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去拥有现代的情感。
我所接触到的国外优秀绘本,还只是冰山的一个小小小小角,但我仍然感到,他们为孩子做了太好太好的事。相比而言,中国实在应该惭愧。随便在书店逛逛,满眼是掘坟掘出来的垃圾,就算是本来很好的故事(比如一些经典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目不忍睹,从内容到图画。那哪里是在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呀,完全是败坏孩子的味口。
我还想到教育。我们为孩子读书,除了语言的熏淘,知识的传递外,恐怕还有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书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那些充满了说教和榜样的书,可能也会对孩子有一些良性的影响,但,那是被动的接受,是缺少心灵的感动和互动的。我想和我同龄的家长们,一定从小也是听这样的故事长大的:保尔,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卓娅和舒拉。我们的父辈们希望这些英雄人物,教会我们怎么做人。然而,他们离我们的距离实在太远了,我们只有仰视却无从学习。学来学去,我们却学会了一点:不明白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就是伟大的。我们做不了英雄,同时也没做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这些优秀的童书,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任何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体现出优秀的品质,都可以是伟大的。孩子们无需去仰视英雄,他们要欣赏自己。
影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我们的书,也在教育孩子要学好,要有道德,但那是一种强行的灌输,你应该如何如何。从几千年前我们就是这样灌输道德的。有人说让孩子读经,可以让孩子明礼,让孩子有道德。或许孩子可以从经书中学习了某些道德(且不论这些道德里其实有太多的虚伪和对人性的背叛),但那种道德只是一种遵命而不是内心的感化。倘若长到一定的年龄,有了相当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经还是要读的,毕竟是文化的沉积,但让孩子去背诵的方式,就让本来就强加的内容更加以强加的面目出现。而我们从这些优秀的绘本中读到了什么?读到了思索,读到了感同身受,然后,我们认同,然后我们也这样想和这样做。尤其对于孩子,让他们从贴近的生活故事中,让他们从感动中去发现真理,不仅仅是道德,而是更丰富的真理。因为这些真理,更接近于他们天赋的内心。

看看这个:阿迪的书

如何引导孩子思考,转自新浪论坛(点击链接看全文)
女儿将满四岁,前晚问我“妈妈,为什么毛巾放在水里不会烂掉,纸巾放在水里会烂掉,为什么玻璃掉到地下会碎,而铁掉到地下不会碎?
成人对这样的问题,不管对错,不管知识多寡,总会有或者说可以进行一番思索的,想当然也可以。再适当结合查资料。
衣服呀毛巾呀,抽丝掉线时常发生,从这就可以推理了。举例说明:
“毛巾放在水里不烂,纸巾为什么不会烂呀?我也不大清楚,让我想想看。”
“既然它们在水里情况不一样,那它们一定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那现在我们就想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从毛巾上抽一根线下来“你看,我从布上抽出了一根线,你能从纸上抽出一根线么?”
“抽不出呀,对呀,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它们一个不同的地方了。布是由一根根线做成的。”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了,布是由线做成的,那平时为什么不会散成一根根线呢?”
“我查了书,知道了,原来用编织的方法。来我们裁些长纸条做个演示。”
“它们就是这样编在一起的,所以在水里也不会烂。”
“那纸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刚才又查书了,纸不是用编织,纸是把植物纤维磨碎,打浆,过滤,压榨,烘干做的。”
“你是不是觉得布好,纸要是象布那样遇到水也不烂该多好。”
“是的,布上也是可以写字的。但布的做法很麻烦。我们一件衣服要穿好久,而且我们要跑要跳,而毛巾要沾水,不这样怎么能保持好不坏呢。所以不能怕麻烦,要做的结实。”
“而书不一样,只是翻着看,不折不撕就可以保护好了。画画的纸呢,一天要用上好多张,如果那么麻烦地做,能做的够用么。”
“我明白了,布和纸在水中一个烂一个不会烂是因为他们做法不同。而他们做法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用途不同。”
不把自己作为传授知识者,而是摆在孩子的共同探索者的角度上,上面的思考过程就可以自然地摆在孩子面前了。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的思考方式展示出来,不要过程闷在心里想只说答案,把过程说出来。
至于第二个问题,一样的“它们摔下来结果不一样呀,那它们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那我们就先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吧。”就这一句话,就又可以引孩子思考深入很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