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书

读书:虎妈的战歌

《虎妈的战歌》,从朋友的朋友那里借的,在后备箱里放了一个月了,偶然拿出来翻了一下,第一天看了30页,第二天看了70页,第三天熬夜看完了。在看这本书之前,看了太多的批评,不免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意见,我自己在第一天的时候恨不得把这书扔到一边,:-)。真正读进去的之后,发现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不是每一位读者都会赞同书中的观点,但是我相信,这本书都会让每一位读者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的每一个重要决定。

要说虎妈Amy的教育方法,必须要考虑到她的家庭背景。Amy的祖父母都出生在福建,在1920-30年期间,相继移民到菲律宾。爷爷做鱼酱生意,奶奶做塑料生意。最终,奶奶这边的生意越做越大,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Amy的父亲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喜欢数学,不喜欢家里的塑料生意。因此,当MIT录取了他的时候,他就和Amy的母亲共同到了波士顿,开始了学生生活。早期的生活很苦,甚至冬天都没有前暖气,Amy的父亲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拿到了MIT的博士学位,成为普渡大学的助理教授。
Amy在家中排行老大,后面还有三个妹妹。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所有的成绩必须都是A,不能Sleepover, 在家里必须说中文。八年级(相当于初三)的时候,Amy在历史竞赛上得了二等奖,她的父亲在参加完颁奖典礼后对她说:不要再这样羞辱我。71年,Amy父亲接受了加州伯克利的工作邀请,全家迁至加州。Amy的父亲让她报考加州伯克利,但是她自己仿造了父亲的签名,自己申请了哈佛,最后被录取。对此,她的父亲几乎是一夜之间从愤怒转为骄傲——毕竟,他自己也曾不顾家中的安排,独自到美国追求自己的生活(Amy的奶奶为此怨恨多年,最终不相往来,这是后话)。
Amy自己进入哈佛,最后从法律学院毕业;第一个妹妹进入了耶鲁,也从法律学院毕业;第二个妹妹进入哈佛,拿到了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第三个妹妹是唐氏综合症,Amy的母亲在这个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即便是这个妹妹也拿到了两项国际残奥会的游泳金牌。

故事讲到这里,一切都很成功,父母的严格管教造就了成功的孩子。下面说说Amy自己的家庭。
Amy的先生是个犹太人,自幼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长大。婆婆颇具艺术天分,早年收集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后来这些艺术家均成就不凡;Amy的先生从普林斯顿毕业,之后进入茱莉亚(Juilliard)学院学习表演,一年后因为与负责表演的老师对剧本的理解不同,被从学院中除名,一年后进入哈佛法学院。Amy进入哈佛之后,一开始学习的是应用数学,因为她的父亲数学很好,这会让她的父亲高兴;然而假期在家中苦解数学问题不得其法,在父亲的建议下放弃数学,开始学习经济学;经济学也未能激发兴趣,她又转往法学院,在法学院认识了未来的先生。毕业后,她去一个法律公司工作,因为这样最顺理成章;然而三年后发现自己更在意晚上吃什么晚饭,而不是如何用法律词汇对法律文书进行修改以达到滴水不漏。相形之下,她的先生对法律的热爱,又令她相形见绌(我想我很熟悉这种感觉,:-))。
他们共有两个女儿,Sophie和Lulu。Sophie从三岁开始学习钢琴,经过一番魔鬼训练之后,这个女儿能够接受母亲的严格管教,在钢琴上拿了一个国际比赛的一等奖,最后到卡耐基中心表演(相信是很好的成绩,虽然我不太懂)。让Amy比较痛苦的是二女儿Lulu。当她在Lulu三岁的时候教她学习钢琴的时候,遭到了Lulu强烈的反对,Lulu宁愿选择冬天在寒风刺骨的阳台上呆着,也不愿意按照母亲的要求学习钢琴。在一番斗争之后,Lulu最终也开始学习钢琴。Lulu的自尊心很强,总和姐姐学习一样的乐器会让她比较压抑,因此两年后Amy为Lulu选择了小提琴。十年的小提琴学习是在争吵、尖叫、威逼、利诱中坚持下来的,成就也非凡,Lulu14岁的时候跟着全世界最有名的老师学琴。代价呢?两个女儿都不能参加Sleepover,不能参加学校的表演,不能和小朋友玩而且不能抱怨,不能看电视玩游戏,不能选择自己的课外活动,不能拿A以下的成绩,除了体育和表演其他成绩必须是第一名,不能选择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能不选择钢琴或小提琴。从小时候开始,两个孩子每天都要练习很长时间的乐器,而周末,上午在音乐学校上课,下午则继续在学校里练习。练习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中断,甚至在外面度假的时候,每天都要找出一两个小时来练习,小提琴可以随身带,钢琴却比较麻烦。因此钢琴练习有时候在酒店,有时候在琴行,有时候甚至要坐公车去餐厅(非营业时间)。
十年后,大女儿按照母亲的意愿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二女儿和母亲激烈得对抗。两个人在莫斯科度假的时候大吵了一架,之后Amy选择了尊重lulu的意愿,同意她放弃小提琴。事实上,Lulu自己还是喜欢小提琴,只是不想让自己生活完全被小提琴占据。她自己选择了网球,但是拒绝自己的母亲参与到网球的任何部分中,包括训练、选择教练,参加巡回赛等。

我从这本书里面读到了很多东西。
Amy是一个能力很强、意志很坚定的人。她在哈佛做教授,每天的前半天做哈佛的工作,后半天就是女儿的乐器、中文、家庭作业。特别是乐器,相信是生活中最大的一个部分。每个琴童的父母都知道,这不仅仅是练琴,更是和孩子之间意志上的较量。十几年如一日。
Amy在成年后认可她所接受的教育。年轻的时候所受到的管束、不自由,在成年之后被自己的成就所弥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优越感,强者的优越感——她坚信这种教育是她的女儿所需要的。
Amy孩子的成就不是随便哪个孩子就能够复制的。这两个孩子显然继承了很好的头脑和艺术天分,在此基础上才是可以训练的。如果父母非要把一只豹子宝宝训练成一只老鹰,并且采用的还是书中所说的中国式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和父母都会极端痛苦,父母痛苦是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孩子痛苦是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所以,如果父母铁了心要和孩子死磕,也一定要目光精准,选择孩子天分所在。
Amy说她自己是100%为了自己的女儿,但是Lulu说这只是她为了表现自己。在学习Lulu学习小提琴十年以后,Amy最终在小提琴和Lulu之间选择了Lulu——如果Amy是为了她自己,这意味着她在自己和孩子之间选择了孩子,放下了自己。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中国式的严格管教、父母为孩子做决定、强迫孩子练习练习再练习这一套方法,如果成功了,其效果相当了不起,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比西方人要紧密且亲密得多。如果不成功,那就一败涂地,不仅孩子会因为对父母的反抗而选择放弃父母所看重的东西(即便这些都是对的),而且断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就像拉弓射箭,箭射出去之前,自然是希望把弓拉得越满越好。然而弓越满张力越大,如果射手不懂得用力,用力过猛弓就断掉了,这教育就完全失败了;而射手如果能够察觉到,卸掉一点力,不会把弓废掉同时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Amy很固执,然而她还是在弓断掉之前卸掉了关键的一份力。在书里面,她对此比较遗憾,而我觉得这是她成功的地方,是直觉或者说爱战胜头脑的时刻。

还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书中并没有特别得强调,只是在某一章中提了一下。Amy和先生在教育观念上有诸多不同,毕竟两个人是从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出来的。然而Amy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在家庭中主要偏重于母亲的教育方法。但是,在Amy和Lulu闹得不可开交的那些时候,在Lulu坚决不练而Amy固执地要求Lulu练琴否则就没有晚饭不能上厕所(有时候僵持会持续到深夜),Amy的先生从来没有和她在孩子面前当面争吵过。往往是Amy和孩子吵完了,然后夫妻俩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单独吵,而不是全家一团混战。在中国式的教育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吵,孩子往往不得不在父母中选择一个人来支持,并忠诚于父母中的这个人。如果这个人再和孩子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另外一位父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就是混乱的,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而影响深远的。

反思我自己,在中国式教育(虽然不像书中那么极端)中成长,也见证了中国式教育失败的诸多例子。有了孩子之后,学习了一堆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选择了偏西方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自由的时间来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鼓励他支持他。但是,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情,原因有时候是多样的——可能是由于害怕未知的东西,可能是不能承受压力,可能是超过了当前的理解能力,我们真的就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是由着孩子自己放弃吗?最近的一些事情表明,这未必是最有效的、对孩子帮助最大的选择。引用书里的一句话:如果孩子做成了原本自己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难道不是会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吗?我们对童话当然有所期望,相信有一天一定会面临类似的选择,今天读到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

BTW: 一般来讲,我不太喜欢Amy这样性格的人:固执己见、自信且张扬得有些傲慢。但是很奇怪,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挺喜欢她的。我猜想,Sophia和Lulu的发展也许还要经历一些波折,但是我相信他们最终会找到幸福,因为这个母亲在危机关头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书

《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老师的新书

李老师的新书《家庭成就孩子》。转贴的是李老师在这本书里的结语,每句话我都很赞同。之前看过李老师出版的每一本书,从这篇结语看,相信本书的内容一定精彩。无缘看到原书,推荐给国内的朋友。

后来有幸读到这本书,一般吧,有空可以看看。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2863e0100vhqe.html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结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很难去质疑社会的评价“模型”是否存有不足,习惯认为是自家孩子不够好。反过来,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对社会评价系统不予理睬,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自我心理学强调:“一粒橡树籽扎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时间足够,一样会长成参天的橡树。”这是自在生成的生命能量决定的。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自然世界与人为世界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是按生命的自然法则来运作的,需要的只是阳光、空气、水与土壤。但只有这些在人类世界里生存还差很多,需要服从社会的秩序、规则、理性与价值观,还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为社会价值系统付出辛劳。那么,人们如何在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间找到平衡呢?对一个复杂的、存在性的、未来导向的教育来说,有没有一些基本可循的方法呢?有没有可能孩子还足够小的时候就给予他生命中增添充沛的动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在这里先要提出几个重要概念,一是心智的初始状态;二是每一生命时刻适时的刺激;三是如何让孩子右脑发育饱满。

我个人不主张孩子有一点行为问题就跑去找医生,原因是医生在长期的医学教育下,已经形成了一些刻板的知觉模型,他会关注到孩子的个性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的紊乱,通过归因的方法找到证据,给予问题一个医学诊断,以此为据来治疗与观察。我讨厌医学对孩子的心理、行为、精神状态、智力、个性作生硬的分类,原因是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学的动力为主导的,儿童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是非常自然的。等到孩子足够大,他的生命形式看起来会以社会发展与社会动力为主导,但潜藏在内心的动力还是生物学的,或是孩子孩提时候积攒的动力在决定着。

相对而言,社会学家会关注父母亲的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去讨论社会的评价系统是否适合不同的孩子。社会的建构是以忽略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作为补偿,社会也会为特型的孩子提供许多的优惠与照顾。当社会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带动孩子的发展时,考虑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维持、稳定的需要,而非每个孩子个体的需要,明白了这样的差异,就不要对孩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深感恼怒,对孩子的愤怒是大人的无知。心理学喜欢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纳为个别化使然,或者是对关系特定性的反应方式,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关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沟通和行为有效互动易于形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也乐于等待孩子慢慢长大。容忍慢,是父母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我们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证明什么,慢,我们才不会错过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被描述。家庭治疗师眼里把家庭问题看做是家庭系统压力的一种释放方式,当症状被贴上青少年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的标签时,症状便呈现出一种“亲子关系现实”,它隐含着家庭内部的协调与冲突、结构与等级、平衡与失衡、交流与互动等。孩子的“症状”可通过负反馈的方式改变家庭,寻求家庭内部新的平衡。也可以经由正反馈的方式,把孩子的问题当做一种异化方式来沟通、表达、释放家庭内部积攒的紧张与焦虑,孩子的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家庭的改善,家庭的问题反而会因为“症状”而固结。当然,“症状”可能为家庭建构一种假象的平衡,使家庭成员间接获益,但这种平衡在固化家庭问题的同时也固化了孩子的症状。简单地说,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同时也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孩子可以慢慢变得像天使,让父母得到足够的情绪补偿,家庭变得和谐与快乐。但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恶化,让父母慢慢地把孩子放在重心,与社会的冲突被淡化(间接获益),家庭因为要共同战胜“症状”而表现出团结,家庭关系得以缓解。

Categories
读书

好书推荐:姐姐的守护者

英文版叫做My sister’s keeper(中译名:姐姐的守护者,当当链接)。某夜无眠,从网络上随便找了一个电影来看,就是这部小说改编的。一个孩子Kate,3岁得了白血病。父母为了救Kate,生了另外一个孩子Anna。Anna从出生就为姐姐捐干细胞、后来是血液还有骨髓。Anna十三岁了,Kate需要一个肾脏。此时,Anna向法院提交诉讼,要求自己独立做医学决定,争取自己的身体支配权。故事一点一点铺开,看到父母艰难的抉择、孩子之间的感情与自我认知以及家庭中另外一个孩子Jessy的无助。我很喜欢这种题材的故事,小说和电影都很值得一看。
书是童话同学的妈妈借给我的。同时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的光盘,这是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光盘版本,书中的内容由人们朗读出来。一边听光盘,一边看小说,两个星期差不多就看完了。感觉这种方式非常适应于英语的学习。

说到图书馆,顺便说一说最近使用图书馆的新感受。
上上个星期,童话班里要去Field trip,就是把孩子们拉到校外参加一些教学或者娱乐活动。他们这次要看一部叫做(奈尔森小姐不见了)的儿童剧。我在网络上搜了一下,发现这部话剧其实是由一个故事改编的,而这本故事书在我们旁边的图书馆就有现货耶!兴高采烈得带着童话出门,拿到了书才发现借书卡没带。这种情况下只好求问于图书管理人员,他们很耐心得问了我很多问题,什么名字啦生日啦住址啦安全问题啦,都答对以后就帮我把这本书记在我名下了!很方便。
这里的图书馆有些书是Book on CD,Book on Cassette,就是整本书的内容全部被录在光盘或者磁带上。有孩子的同志都知道的,小朋友突然做一些没有计划的事情时,大人需要很多时间都在等待,听听书是很好的消遣。还有一些书就叫做talk book,我猜想这种书是没有对应的纸板,而是直接录下来给人们听的。
最近还借到一系列童话很喜欢看的学英语的DVD,是芝麻街系列的。主人公Mingo会说一些简单的对话,童话现在英语程度完全可以听得懂。而难一些的句子,往往都伴随着中文的重复。
这是图书馆很好的地方,不过社区图书馆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书籍很少,准备过几天研究一下附近大学的图书馆(因为美国的书实在是太贵了!!)。

突然发现,书并不一定要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出现。:-).

最后感谢张同学,是他最早建议我们从图书馆借阅Book on CD。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读书

读书:追风筝的人

看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几次流泪,几次掩卷无法继续。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反映阿富汗社会的书。我深深感到,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如书中一般有血有肉,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该是多么大。

看介绍说,这是阿富汗人第一本用英文写的书,书写得很好,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对阿富汗留下切实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塔利班这样的抽象名词。前些日子果农的博客上写到” 你自己不去争取,谁会把地图展开告诉孩子们中国在哪里并且中国要比美国还大?你自己不去争取,谁又会去确认北京的位置?大熊猫和藏羚羊的家乡在哪里?中国的穆斯林大多聚集在什么地方?”。

春节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伟大辩手(Great Debaters),讲的是十九世纪几个黑人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辩论小组,电影没有字幕,凭着我拙劣的听力,我想他们是在为黑人的权利辩护,最终在一次辩论中击败耶鲁,并且此后十年保持不败。最重要的是,他们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除了辩论还做了很多实在的事情。

从我自己身上,我从看到的社会身上,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些东西,一些被称为信念或者骨气的东西。很多人都在经济的洪流中变得面目不清。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我想除了被感动,除了等待,一定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读书

读书:追风筝的人

看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几次流泪,几次掩卷无法继续。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反映阿富汗社会的书。我深深感到,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如书中一般有血有肉,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该是多么大。

看介绍说,这是阿富汗人第一本用英文写的书,书写得很好,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对阿富汗留下切实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塔利班这样的抽象名词。前些日子果农的博客上写到” 你自己不去争取,谁会把地图展开告诉孩子们中国在哪里并且中国要比美国还大?你自己不去争取,谁又会去确认北京的位置?大熊猫和藏羚羊的家乡在哪里?中国的穆斯林大多聚集在什么地方?”。

春节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伟大辩手(Great Debaters),讲的是十九世纪几个黑人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辩论小组,电影没有字幕,凭着我拙劣的听力,我想他们是在为黑人的权利辩护,最终在一次辩论中击败耶鲁,并且此后十年保持不败。最重要的是,他们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除了辩论还做了很多实在的事情。

从我自己身上,我从看到的社会身上,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些东西,一些被称为信念或者骨气的东西。很多人都在经济的洪流中变得面目不清。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我想除了被感动,除了等待,一定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