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童话:4-5岁

记事:和女孩子交往有问题吗?

这段时间,童话的几个好朋友都是比他稍大一点的几个女孩子。为了这个问题我咨询了一下主管教学的老师。

THMM:童话最近一直和MM,TT,DD一起玩,玩得挺好的,而且我感觉她们在一起也特别和谐。我的顾虑是,童话班里目前没有能够和他特别合得来的男孩子,不知道以后这种情况会不会得到改善?
老师:嗯,我们考虑每个班情况的时候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大一些的孩子往往会有各种情况,需要调整放松一段时间,这样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情况。而且目前报名的情况看,从两岁八个月到三岁两个月的孩子比较多。
THMM:如果是童话一直和这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的话,会对他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吗?
老师:童话这样性格的男孩子我以前也带过,因为班里几个比较大的男孩子玩起来非常激烈(注:有点没轻没重) ,所以他可能会觉得不太愿意选择那种玩法。但是到了预科班,同龄的孩子多起来的时候,他会重新选择。而且,像童话这么大的孩子,他的交往深度和小小孩不一样了。小小孩就是换换东西什么的,但是4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分享一些体验啊什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得到锻炼的。而且根据我的观察,童话现在在交往过程中已经很有方法了(笑)。不过,童话这样的孩子,可能到了预科班也会选择那种比较温和的小朋友来交往,因为他们能够产生比较深层次的沟通。
后来老师又告诉我几个她观察到的情况,以此来证明童话的交往能力,释然。在此之前,我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我不知道这样的交往过程会对童话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我很难在尊重他和介入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自己也是个在男孩堆里长大的女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童话在女孩堆里长大(注:更何况现在定论太早太早)?但是有时候我观察到女孩子们有些很琐碎的事情,我又不希望童话那样。而且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里真的有那种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的男孩,似乎大家都比较排斥。这次谈一下,一方面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另外一方面我也能够感到童话内心的力量。形式嘛,就随他去吧。

MM回来两天了,第一天晚上MM拒绝了TT的邀请,到我家来玩。在幼儿园的时候,DD也说要来我家(根据当时的上下文,我猜主因是因为MM要去),结果童话说他游戏只能两个人参加,拒绝了DD。这个过程让我颇感MM的受欢迎程度,不由得想:如果童话也一直是温和的孩子,也许以后他也会找到真正喜欢他的朋友,就像MM现在一样,而不是如我们所隐约担心的那样被动得交不到朋友。

说件好玩的:童话小朋友最近学了一点关于数数的内容,有一天我们俩比较谁爱谁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爱你。瞧这爱得有零有整的。后来这个数被我窃取过来,借指我爱童话的程度。于是乎,我一开始说: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 童话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有时候偷个懒,少念一点,童话还会说:“妈妈,你爱我怎么变少了”?

Categories
童话:4-5岁

记事:和女孩子交往有问题吗?

这段时间,童话的几个好朋友都是比他稍大一点的几个女孩子。为了这个问题我咨询了一下主管教学的老师。

THMM:童话最近一直和MM,TT,DD一起玩,玩得挺好的,而且我感觉她们在一起也特别和谐。我的顾虑是,童话班里目前没有能够和他特别合得来的男孩子,不知道以后这种情况会不会得到改善?
老师:嗯,我们考虑每个班情况的时候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大一些的孩子往往会有各种情况,需要调整放松一段时间,这样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情况。而且目前报名的情况看,从两岁八个月到三岁两个月的孩子比较多。
THMM:如果是童话一直和这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的话,会对他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吗?
老师:童话这样性格的男孩子我以前也带过,因为班里几个比较大的男孩子玩起来非常激烈(注:有点没轻没重) ,所以他可能会觉得不太愿意选择那种玩法。但是到了预科班,同龄的孩子多起来的时候,他会重新选择。而且,像童话这么大的孩子,他的交往深度和小小孩不一样了。小小孩就是换换东西什么的,但是4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分享一些体验啊什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得到锻炼的。而且根据我的观察,童话现在在交往过程中已经很有方法了(笑)。不过,童话这样的孩子,可能到了预科班也会选择那种比较温和的小朋友来交往,因为他们能够产生比较深层次的沟通。
后来老师又告诉我几个她观察到的情况,以此来证明童话的交往能力,释然。在此之前,我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我不知道这样的交往过程会对童话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我很难在尊重他和介入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自己也是个在男孩堆里长大的女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童话在女孩堆里长大(注:更何况现在定论太早太早)?但是有时候我观察到女孩子们有些很琐碎的事情,我又不希望童话那样。而且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里真的有那种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的男孩,似乎大家都比较排斥。这次谈一下,一方面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另外一方面我也能够感到童话内心的力量。形式嘛,就随他去吧。

MM回来两天了,第一天晚上MM拒绝了TT的邀请,到我家来玩。在幼儿园的时候,DD也说要来我家(根据当时的上下文,我猜主因是因为MM要去),结果童话说他游戏只能两个人参加,拒绝了DD。这个过程让我颇感MM的受欢迎程度,不由得想:如果童话也一直是温和的孩子,也许以后他也会找到真正喜欢他的朋友,就像MM现在一样,而不是如我们所隐约担心的那样被动得交不到朋友。

说件好玩的:童话小朋友最近学了一点关于数数的内容,有一天我们俩比较谁爱谁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爱你。瞧这爱得有零有整的。后来这个数被我窃取过来,借指我爱童话的程度。于是乎,我一开始说: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 童话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有时候偷个懒,少念一点,童话还会说:“妈妈,你爱我怎么变少了”?

Categories
童话

什么是暴力

什么是暴力
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了。它包括:

忽视他们的健康。
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拔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胁要打他们。
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嘲笑孩子的身体。
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在供给他们性资讯方面不负责。
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利用他们作为你的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贴在了幼儿园一进门的大厅里。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最为震惊的是:不给孩子设立规则被指为暴力。

Categories
童话

什么是暴力

什么是暴力
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了。它包括:

忽视他们的健康。
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拔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胁要打他们。
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嘲笑孩子的身体。
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在供给他们性资讯方面不负责。
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利用他们作为你的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贴在了幼儿园一进门的大厅里。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最为震惊的是:不给孩子设立规则被指为暴力。

Categories
童话

讲座:自由和规则在生活中的实施

主讲人是王树,前半时段讲的是自由,后半时段讲的是规则。休息中还碰到了童话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聊了聊,感觉共同语言比较少,但是未能找到中间的障碍所在。后半时段讲规则,我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听,而她们以教师的角度在听,发现我觉得不重要的地方她使劲记笔记,我想之前我们未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角度。

这次讲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爱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但是自由和规则比较模糊,而又有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疑问很多,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关于自由的话题是从蒙特梭利的原话展开的,她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首先,什么是独立?通俗得说,就是成为自己。

身体的独立:

  1. 吃手,吃各种玩具。 孩子用口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满足,因为孩子越小,周围的环境越可控。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要弥补口的敏感期,成人如何能够即满足孩子又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安全。给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妈妈不断得干涉。孩子慢慢得长大了,六岁了仍然时常会有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情况。妈妈发火了:“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脏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相当于给了孩子第二次创伤,第一次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探索;第二次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第二个例子是妈妈听了讲座,知道应该让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在旁边咬东西,妈妈远远得坐立不安得看着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近距离得去看一下,不断得问他是不是已经吃完了。孩子口满足了,但是心理是焦虑的。既然决定了满足孩子,就从行为到心理都去满足他。比如已经决定让他吃东西,就坦然让他吃。确实危险的东西,坦然得告诉孩子:这个会伤害你。然后拿开,给一个替代物(大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替代物)。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因为孩子要整合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失望、尴尬以及因果关系。关键是父母的心态要坦然,让他吃也坦然,不让他吃的时候也坦然(注:这个部分讲得最多,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具体的例子)。
  2. 大小便的问题。可以从2.5岁开始训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上才真正成熟。训练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肯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很多成人都在紧张的时候感到需要上洗手间。
  3. 开始学走路,扔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
  4. 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家有不爱吃饭的孩子,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吃饭、睡觉都是本能。是饿的感觉对孩子的驱动力大,还是父母强迫孩子吃饭所引发的压力更大?不要让孩子失去了本能,因为这是他内在秩序的体现。宁夏的孩子吃饭就很好。

自由的使用与选择:

  1. 购物。一岁多的时候,孩子会把的东西从货架上搬下来。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零用钱。零用钱的多少可以由父母的价值观来确定(很多成人对钱没有安全感,其实财富在自己身上)。同理包括吃糖,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每天按照父母所能够接受的标准给篮子里放几块,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处理,是自己吃还是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举了个例子,以前和王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每天下班买一大桶雀巢冰激淋抱着吃,因为小时候她身体不好父母严格禁止吃,代价是长了15斤肉,满足之后就再也不碰了,又想办法减掉那15斤。关于教具的选择,孩子往往会在挑战新任务之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具热身,请教师尊重孩子的选择。
  2. 选择衣服的自由。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安全感,不宜给孩子弄太多的衣服。孩子4岁以后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尽量满足。
  3. 交往的方式。尊重孩子交往的方式。如何既尊重又引导?和孩子一起演练。

独立工作:

  1. 指导和替代的区别。比如孩子要求妈妈帮忙拧开一个矿泉水瓶子,指导是以慢动作把一开始很费劲的那个部分拧开,然后交给孩子完成后面的;替代是直接帮孩子拧开,给他倒在杯子里,只给孩子剩下了喝水这一件可做的事情。

接着讲了独立的孩子和不独立的孩子的差别(注:我觉得凡事不能绝对,在自己孩子身上百事不爽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未必行得通。所以下述部分可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调整,不可采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独立的孩子

自律有秩序(工作、吃饭、睡觉)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少会感到无聊)
懂得自我选择 ,而不是听从安排;
会有效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听的懂成人的沟通(一致性沟通的前提下。注:我理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当别人说一段话的时候,听的一方需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说出来,即便这样做会让说话的一方感觉不舒服)

不独立的孩子

在自由的环境下显得无秩序和混乱
没有专注力,时常感到无聊,内在没有力量(包括很难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安排中活动,否则会不知所措
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眼口耳是关闭的),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王树讲了一个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的经历,那时候她刚开始带班,班里有个小不点,老爱到处跑,她怕他出问题,就老跟着。紧张的结果是一个星期这个小家伙就被咬了三次,前两次她都对家长说,这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口的敏感期,结果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被小朋友反咬了。第三次被咬之后她难过得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说:这一次是我的错。说的时候她几乎都快哭了。结果家长什么都没说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是成长的开始。独立的孩子是自律的,会承担责任。

规则的问题,8年前有人去宁夏参观,问道:这个教室的三个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反思。什么是规则?规则是界限。讲了幼儿园给老师的规则和儿童的行为规则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等等,内容很多,没有一一记录。给孩子的规则老师也要遵守。一个例子,A和B打架了,老师对打人的孩子A说:“你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老师对B说:“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请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请爱护我。我也爱你”。A:“我才不爱你呢”。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A:“我当然知道,不知道是傻瓜”。老师:“如果不能用友善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就是不懂得爱。那我能不能说你是傻瓜”?A若有所思得想了半天。晚上A对妈妈说:“今天XX老师说我是傻瓜”。
在贯彻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专注得做一件事情,会有孩子被吸引;老师要做XXX,需要一个人的帮助。如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归位的问题上,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归位,可能是归位的量比较大。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
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该在爱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秩序化的环境中,以此和孩子的内在秩序相匹配,以便形成内在的自律。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是有弹性的,并且要在当下的状态中把握和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

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问了三个问题:

  1. 谁会不喜欢自律的孩子?
  2. 谁能伤害一个对界限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
  3. 无论这个教育多么好,所能够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所以,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注: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看了很久,学了很久,想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把握,对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的预科班一方面会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将来把原则具体化到那一件一件琐碎小事中去)

第一时间把听到的东西倒出来,需要消化一下,也需要反思一下。
这几年成长了吗?成长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有很多。

Categories
童话

讲座:自由和规则在生活中的实施

主讲人是王树,前半时段讲的是自由,后半时段讲的是规则。休息中还碰到了童话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聊了聊,感觉共同语言比较少,但是未能找到中间的障碍所在。后半时段讲规则,我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听,而她们以教师的角度在听,发现我觉得不重要的地方她使劲记笔记,我想之前我们未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角度。

这次讲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爱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但是自由和规则比较模糊,而又有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疑问很多,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关于自由的话题是从蒙特梭利的原话展开的,她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首先,什么是独立?通俗得说,就是成为自己。

身体的独立:

  1. 吃手,吃各种玩具。 孩子用口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满足,因为孩子越小,周围的环境越可控。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要弥补口的敏感期,成人如何能够即满足孩子又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安全。给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妈妈不断得干涉。孩子慢慢得长大了,六岁了仍然时常会有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情况。妈妈发火了:“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脏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相当于给了孩子第二次创伤,第一次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探索;第二次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第二个例子是妈妈听了讲座,知道应该让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在旁边咬东西,妈妈远远得坐立不安得看着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近距离得去看一下,不断得问他是不是已经吃完了。孩子口满足了,但是心理是焦虑的。既然决定了满足孩子,就从行为到心理都去满足他。比如已经决定让他吃东西,就坦然让他吃。确实危险的东西,坦然得告诉孩子:这个会伤害你。然后拿开,给一个替代物(大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替代物)。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因为孩子要整合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失望、尴尬以及因果关系。关键是父母的心态要坦然,让他吃也坦然,不让他吃的时候也坦然(注:这个部分讲得最多,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具体的例子)。
  2. 大小便的问题。可以从2.5岁开始训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上才真正成熟。训练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肯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很多成人都在紧张的时候感到需要上洗手间。
  3. 开始学走路,扔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
  4. 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家有不爱吃饭的孩子,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吃饭、睡觉都是本能。是饿的感觉对孩子的驱动力大,还是父母强迫孩子吃饭所引发的压力更大?不要让孩子失去了本能,因为这是他内在秩序的体现。宁夏的孩子吃饭就很好。

自由的使用与选择:

  1. 购物。一岁多的时候,孩子会把的东西从货架上搬下来。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零用钱。零用钱的多少可以由父母的价值观来确定(很多成人对钱没有安全感,其实财富在自己身上)。同理包括吃糖,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每天按照父母所能够接受的标准给篮子里放几块,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处理,是自己吃还是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举了个例子,以前和王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每天下班买一大桶雀巢冰激淋抱着吃,因为小时候她身体不好父母严格禁止吃,代价是长了15斤肉,满足之后就再也不碰了,又想办法减掉那15斤。关于教具的选择,孩子往往会在挑战新任务之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具热身,请教师尊重孩子的选择。
  2. 选择衣服的自由。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安全感,不宜给孩子弄太多的衣服。孩子4岁以后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尽量满足。
  3. 交往的方式。尊重孩子交往的方式。如何既尊重又引导?和孩子一起演练。

独立工作:

  1. 指导和替代的区别。比如孩子要求妈妈帮忙拧开一个矿泉水瓶子,指导是以慢动作把一开始很费劲的那个部分拧开,然后交给孩子完成后面的;替代是直接帮孩子拧开,给他倒在杯子里,只给孩子剩下了喝水这一件可做的事情。

接着讲了独立的孩子和不独立的孩子的差别(注:我觉得凡事不能绝对,在自己孩子身上百事不爽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未必行得通。所以下述部分可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调整,不可采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独立的孩子

自律有秩序(工作、吃饭、睡觉)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少会感到无聊)
懂得自我选择 ,而不是听从安排;
会有效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听的懂成人的沟通(一致性沟通的前提下。注:我理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当别人说一段话的时候,听的一方需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说出来,即便这样做会让说话的一方感觉不舒服)

不独立的孩子

在自由的环境下显得无秩序和混乱
没有专注力,时常感到无聊,内在没有力量(包括很难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安排中活动,否则会不知所措
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眼口耳是关闭的),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王树讲了一个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的经历,那时候她刚开始带班,班里有个小不点,老爱到处跑,她怕他出问题,就老跟着。紧张的结果是一个星期这个小家伙就被咬了三次,前两次她都对家长说,这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口的敏感期,结果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被小朋友反咬了。第三次被咬之后她难过得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说:这一次是我的错。说的时候她几乎都快哭了。结果家长什么都没说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是成长的开始。独立的孩子是自律的,会承担责任。

规则的问题,8年前有人去宁夏参观,问道:这个教室的三个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反思。什么是规则?规则是界限。讲了幼儿园给老师的规则和儿童的行为规则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等等,内容很多,没有一一记录。给孩子的规则老师也要遵守。一个例子,A和B打架了,老师对打人的孩子A说:“你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老师对B说:“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请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请爱护我。我也爱你”。A:“我才不爱你呢”。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A:“我当然知道,不知道是傻瓜”。老师:“如果不能用友善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就是不懂得爱。那我能不能说你是傻瓜”?A若有所思得想了半天。晚上A对妈妈说:“今天XX老师说我是傻瓜”。
在贯彻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专注得做一件事情,会有孩子被吸引;老师要做XXX,需要一个人的帮助。如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归位的问题上,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归位,可能是归位的量比较大。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
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该在爱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秩序化的环境中,以此和孩子的内在秩序相匹配,以便形成内在的自律。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是有弹性的,并且要在当下的状态中把握和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

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问了三个问题:

  1. 谁会不喜欢自律的孩子?
  2. 谁能伤害一个对界限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
  3. 无论这个教育多么好,所能够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所以,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注: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看了很久,学了很久,想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把握,对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的预科班一方面会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将来把原则具体化到那一件一件琐碎小事中去)

第一时间把听到的东西倒出来,需要消化一下,也需要反思一下。
这几年成长了吗?成长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有很多。

Categories
童话:4-5岁

记事:08年春节之放炮篇

08年春节在昨夜缤纷绚烂的礼花和弥漫着火药味的空气中落下了帷幕。童话,4岁的小朋友,从一开始远远到观看,到近期自己点炮,经历了一段从观察到尝试的过程。

从城里出现炮摊的那天起,童话就开始陆续建仓,到快过年的时候,姑姑的同学给我们一次性送来了很多很多炮,在我做饭的功夫,小朋友把所有的炮都拿出来看了一遍。饶是兴趣如此,放炮的时候童话依然是个躲在爸爸妈妈身后的小孩子。

今年除夕是在自己家过的,院子门口很多人都在放炮,小朋友在楼门口呆呆得站了有半个小时的样子,一直在看着天上如魔法般变幻的烟火,以致于回家之后小手冻得冰凉。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开始自己放狗尾草了,后来又敢拿着魔术弹,现在和妈妈一起去点双灯双响什么的(很多时候妈妈只是象征性得扶着) 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童话姥姥姥爷说在北京喜欢放炮的不光是小朋友,连老爷爷老奶奶都喜欢放,他们有时候看到一些老爷爷在院子里放二踢脚玩儿。:-),童心之有无不受年龄的约束哈。童话爸爸和我其实也是喜欢放炮的,然而今年我们看到了比放炮更好玩的事情,那就是看童话放炮。小家伙带着满脸兴奋得奔向炮摊、满怀热情得清点并分配家里的炮、左右为难得选择用什么炮来换妈妈那个好玩的魔术弹、专注得把放完的炮捡回来交给爸爸妈妈并交代要带回家留着、坚持着保留自己的芭蕉扇要放给MM看奈何佳人迟迟不归、虽有不舍却仍然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双灯双响和爸爸妈妈分享、放完炮用香在地上写出鬼画符般的几个符号,并煞有介事得念:“我爱你”。他的热情、快乐和宽容贯穿整个过程,带给我们无上的享受。

童话小朋友无疑是幸运的,从稍稍知道事情一点的时候北京市就将禁放改成了限放,家门口年年来摆摊的叔叔阿姨已经对小朋友非常熟悉了,他每次路过他们都要招呼他买炮。明年呢?也许要重新再来一遍今年的过程,也许会有所不同。不管怎样,我们很享受得看到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勇敢得长大。

Categories
童话:4-5岁

记事:08年春节之放炮篇

08年春节在昨夜缤纷绚烂的礼花和弥漫着火药味的空气中落下了帷幕。童话,4岁的小朋友,从一开始远远到观看,到近期自己点炮,经历了一段从观察到尝试的过程。

从城里出现炮摊的那天起,童话就开始陆续建仓,到快过年的时候,姑姑的同学给我们一次性送来了很多很多炮,在我做饭的功夫,小朋友把所有的炮都拿出来看了一遍。饶是兴趣如此,放炮的时候童话依然是个躲在爸爸妈妈身后的小孩子。

今年除夕是在自己家过的,院子门口很多人都在放炮,小朋友在楼门口呆呆得站了有半个小时的样子,一直在看着天上如魔法般变幻的烟火,以致于回家之后小手冻得冰凉。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开始自己放狗尾草了,后来又敢拿着魔术弹,现在和妈妈一起去点双灯双响什么的(很多时候妈妈只是象征性得扶着) 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童话姥姥姥爷说在北京喜欢放炮的不光是小朋友,连老爷爷老奶奶都喜欢放,他们有时候看到一些老爷爷在院子里放二踢脚玩儿。:-),童心之有无不受年龄的约束哈。童话爸爸和我其实也是喜欢放炮的,然而今年我们看到了比放炮更好玩的事情,那就是看童话放炮。小家伙带着满脸兴奋得奔向炮摊、满怀热情得清点并分配家里的炮、左右为难得选择用什么炮来换妈妈那个好玩的魔术弹、专注得把放完的炮捡回来交给爸爸妈妈并交代要带回家留着、坚持着保留自己的芭蕉扇要放给MM看奈何佳人迟迟不归、虽有不舍却仍然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双灯双响和爸爸妈妈分享、放完炮用香在地上写出鬼画符般的几个符号,并煞有介事得念:“我爱你”。他的热情、快乐和宽容贯穿整个过程,带给我们无上的享受。

童话小朋友无疑是幸运的,从稍稍知道事情一点的时候北京市就将禁放改成了限放,家门口年年来摆摊的叔叔阿姨已经对小朋友非常熟悉了,他每次路过他们都要招呼他买炮。明年呢?也许要重新再来一遍今年的过程,也许会有所不同。不管怎样,我们很享受得看到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勇敢得长大。

Categories
童话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买了一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五本,粗略得翻了一下,很合我的胃口。:-)。

挑出一部分“我想知道”(这是每本书的第一个部分,大致可以作为全书的概要),书后还是有一个对应的部分“书中的故事”和“我想知道”相对应:

自由有什么用?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比成人的少?痛苦,我们很快就能感觉到,那么幸福呢?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吗?如果我们很想做一点坏事呢?有些生命的价值是不是比别的生命重要?我们死了以后还能留下什么?谁站在狼的一边,谁站在羊的一边 ?究竟什么使我们幸福?
我们在为明天准备和平,为什么不为今天呢?你敢在班主任老师的椅子上涂芥末酱吗?自由的金钱还是金钱的囚徒?我将怎么看待自己?假如别人给我一拳,我做什么?谁来决定公平?怎样消除暴力?怎样建立和平?当我们成为不公平的牺牲品时,应该做什么?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和一 名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挣的钱一样多吗?我们能否为暴力辩护?别人说我一些什么?
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你怎么能喜欢这样的音乐?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我们痛苦吗?假如我用哭泣来使他让步呢?一小时,是太长还是太短?为什么这首诗让我感动?他是真诚的还是装出来的?我像什么?我们常常被外表迷惑吗?我们能够对一切都发笑吗?快乐得哭了?为什么要为哭泣而害羞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什么是幽默感?时间就是金钱吗?为什么坏蛋总是长相丑陋?
为什么到处都是头儿?草莓馅饼还是巧克力双球奶油蛋糕?成人意味这什么?应该永远说真话吗?共和国总统有权决定一切吗?知道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不可以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他们不守诺言?总应该有一个人来指挥我们吗?我们是否可以一无所知得深或?大人们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这正常吗?到底谁说了算?你爸爸是什么头儿?当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该怎样选择呢?
你害怕什么?我的床下有怪物吗?怎样让别人尊重自己?失败很可怕吗?怎样才能变得勇敢?为什么轻蔑的态度会伤害人?胆小很糟糕吗?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朋友是不是真正的朋友?沉默会说话吗?尊重就是服从吗?谈话是不是一种享受?可是谁来听我说?

我个人把《世界没有角落》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小王子》以及这套书划到同一个范畴。这些书的共同点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映射着成人世界带给孩子的困扰。而且有独无偶的,这几本书都是欧洲作家写的。

这几年引进了不少童书,让我们在享受这一便利的同时,不由得也有些遗憾。虽说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我仍然期望看到一些能够饱含古典文化韵味又能够被孩子所理解的作品。所幸,在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中,杨红樱、孙幼军、秦文君等的作品都有不少在其中,虽然只有少数符合童话的年龄,聊胜于无吧。

Categories
童话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买了一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五本,粗略得翻了一下,很合我的胃口。:-)。

挑出一部分“我想知道”(这是每本书的第一个部分,大致可以作为全书的概要),书后还是有一个对应的部分“书中的故事”和“我想知道”相对应:

自由有什么用?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比成人的少?痛苦,我们很快就能感觉到,那么幸福呢?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吗?如果我们很想做一点坏事呢?有些生命的价值是不是比别的生命重要?我们死了以后还能留下什么?谁站在狼的一边,谁站在羊的一边 ?究竟什么使我们幸福?
我们在为明天准备和平,为什么不为今天呢?你敢在班主任老师的椅子上涂芥末酱吗?自由的金钱还是金钱的囚徒?我将怎么看待自己?假如别人给我一拳,我做什么?谁来决定公平?怎样消除暴力?怎样建立和平?当我们成为不公平的牺牲品时,应该做什么?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和一 名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挣的钱一样多吗?我们能否为暴力辩护?别人说我一些什么?
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你怎么能喜欢这样的音乐?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我们痛苦吗?假如我用哭泣来使他让步呢?一小时,是太长还是太短?为什么这首诗让我感动?他是真诚的还是装出来的?我像什么?我们常常被外表迷惑吗?我们能够对一切都发笑吗?快乐得哭了?为什么要为哭泣而害羞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什么是幽默感?时间就是金钱吗?为什么坏蛋总是长相丑陋?
为什么到处都是头儿?草莓馅饼还是巧克力双球奶油蛋糕?成人意味这什么?应该永远说真话吗?共和国总统有权决定一切吗?知道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不可以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他们不守诺言?总应该有一个人来指挥我们吗?我们是否可以一无所知得深或?大人们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这正常吗?到底谁说了算?你爸爸是什么头儿?当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该怎样选择呢?
你害怕什么?我的床下有怪物吗?怎样让别人尊重自己?失败很可怕吗?怎样才能变得勇敢?为什么轻蔑的态度会伤害人?胆小很糟糕吗?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朋友是不是真正的朋友?沉默会说话吗?尊重就是服从吗?谈话是不是一种享受?可是谁来听我说?

我个人把《世界没有角落》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小王子》以及这套书划到同一个范畴。这些书的共同点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映射着成人世界带给孩子的困扰。而且有独无偶的,这几本书都是欧洲作家写的。

这几年引进了不少童书,让我们在享受这一便利的同时,不由得也有些遗憾。虽说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我仍然期望看到一些能够饱含古典文化韵味又能够被孩子所理解的作品。所幸,在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中,杨红樱、孙幼军、秦文君等的作品都有不少在其中,虽然只有少数符合童话的年龄,聊胜于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