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轻松爱孩子

以前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小华盛顿把爸爸心爱的桃树砍了并且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标准版本的中心思想是说小华盛顿品格高尚。我也一直以为那是小华盛顿的与众不同。到了今天,我更愿意将功劳送给他的父母。试想,如果他的父母在类似的情况下一贯都是暴跳如雷的,小朋友一定会因为害怕而不敢承认。之所以敢于承认,其实是因为那个小小的心灵确切地知道,父母爱他超过爱桃树。

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重的的。然而在爱的方式上,有些方式也许会让孩子很轻松,而有些方式又让孩子颇感沉重。

其实孙瑞雪老师在这方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耳濡目染了两年多,我的体会也蛮简单的:

举个例子,假如孩子眼前有一个挫折,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看到了。父母说:“孩子你不要过去,那里有危险”。然而孩子依然挣脱父母的手冲了过去,摔倒了(父母是什么感觉?大致是:都告诉你了你怎么还这样?最大的情绪是针对孩子不听话的愤怒)。孩子惊恐得站起来,想寻求安慰。父母生气得说:“我告诉你了吧,下次要听我的,别总是闯祸”(父母在处理自己的愤怒)。把例子里孩子换成你自己,把例子里的父母换成你的伴侣。当你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有一点害怕?会不会有一点愤怒?会不会有一点紧张?你的手脚会一点一点得被束缚起来。外面的世界在你思维中变得越来越危险,越来越危急四伏。孩子也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保护下,孩子成长的机会在哪里?

以我个人目前的领悟,如果那个挫折是孩子人生路上必修的功课,那么父母完全不需要去阻止他,只需要在不影响孩子尝试的情况下保护一下,防止有大的损伤就好。孩子也许会受一点惊吓,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耐心地倾听孩子受了挫折的害怕和委屈,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孩子自己就会从这一次挫折中得到经验,获得继续成长的力量。从某种角度讲,错误犯得越早,社会的宽容度越大。所以试错的过程越早越好。这是我眼中让全家都比较轻松的一种爱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为什么不好?因为在爱的过程中,父母受到自己情绪的控制。孩子其实受到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他受到挫折,另外一方面他受到那股愤怒的情绪的影响。一个受伤的、弱小的孩子面对一个愤怒的、自己深爱着的爸爸或者妈妈,何处去寻找安慰?所谓父母的功课,在于放下自己对于孩子(以及自己)前途的恐惧、放下自己内心对孩子(以及自己)受挫折的恐惧、放下对于孩子(以及自己)不够好的恐惧,因为那份恐惧是来自于父母内心的,而非孩子的恐惧。这不容易,看到容易做到难,同时又没有捷径可循。

孩子确实是父母的孩子,但人生确是他自己的。对于另外一个人的人生,除了尊重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爱孩子,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如果孩子选择了一个你特别不看好的职业,怎么办?

是否孩子达到了我的要求,我就喜笑颜开?是否孩子违反了我的意志,我就横眉立目?

其实没有真正轻松爱孩子的方法,只是每个人面对的功课体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

4 replies on “轻松爱孩子”

海灵格是这么说的:
在我们所处的关系中,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权利和义务不断得变换,从而关系中会产生出愧疚感(当得到的时候)和清白感(但付出的时候)。
而在某些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差异是不能克服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这种付出和接受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取得平衡。比如,父母曾经是孩子,老师曾经是学生。当他们把从上一代那里拿来的东西付出给下一代的时候,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的平衡。

海灵格是这么说的:
在我们所处的关系中,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权利和义务不断得变换,从而关系中会产生出愧疚感(当得到的时候)和清白感(但付出的时候)。
而在某些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差异是不能克服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这种付出和接受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取得平衡。比如,父母曾经是孩子,老师曾经是学生。当他们把从上一代那里拿来的东西付出给下一代的时候,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的平衡。

这不仅适应于父母对孩子,是对任何一个自己所关心的人。
只是太多时候,人让人失望 — 也许只有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才有不要回报的爱吧。

这不仅适应于父母对孩子,是对任何一个自己所关心的人。
只是太多时候,人让人失望 — 也许只有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才有不要回报的爱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