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座去听了,但是记的笔记比较短,整体感觉李老师讲得比较跳跃,加之是问题和讲座交叉进行,感触比较深的话大致如下:
孩子小时候和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会使得孩子和母亲产生很强的共情,这样的共情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是有可能会被孩子说利用,来控制母亲为自己做事情;
孩子稍微大一点,可以安排一些短暂的分离,因为孩子需要在分离关系中学习忍耐并接纳分离;
依恋比较好的孩子,通常不容易有肢体犯罪(如果有犯罪,通常也会经济和非肢体犯罪),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会过于得伤害他人。
如果孩子要建立安全感,父母尽量避免给孩子含混的信息,比如肢体和言语的不一致,例如嘴上说着妈妈爱你,但是语气非常不耐烦。
归属感的建立中,孩子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比如孩子和父母的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可以影响到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家长需要示弱,对孩子保持无知和好奇的心态,因为孩子长大的环境和我们小时候已经非常不同;保持自我察觉,分辨到底是自己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还是孩子的问题;积极假定,更多的以善意去解释孩子的行为,避免用糟糕的假定使得这些假定最终自我实现。
事后再看我记得这些东西,感觉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我们只接收哪些我们注意到的信息,而会自动过滤哪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说感知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下面是个更完整的版本,转自橄榄树
(一)6岁前的感性发展
进去以后就听李老师在讲“感性”,反复强调孩子要在“大自然中成长”。过早的发展孩子的理性并不好,尤其是6岁以前,一定要多发展孩子的感性,对外部世界 的感觉,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等,而这种直觉能力就是大自然的感知能力,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发展右脑,也就是感性,而理性在左脑。其实很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是说直觉告诉我应该这样做,而不是理性的分析结果。
“贵人语迟”有一定道理,一定要晚发展理性思维。直觉能力很强的人,很难使用言语来表达,长大后就会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比如:霍金,小时候就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意识,成年后就开始探索,终于寻找到太阳黑子里面的射线,找到了爱因斯坦的推断的一些缺陷。
2岁形成自我意识,而孩子3月就开始认人了。孩子的成长动力是关系导向,因此早期和父母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对于自我架构非常关键。
越晚认字,写字越好,言语的使用就是理性思维,理性是感性派生出来的,理性是事后感性的合理化,言语对人有制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感性的退化过程,这就能解释为何成人的想象力反而不如孩子。
越早接触自然越好,用感觉交流,在国外就是提倡庭院养育孩子,我们可以多带孩子晒太阳,看花草树木,听虫鸣鸟叫,要受到色彩声音等各种刺激,神经元要用信息多刺激,这样才有记忆,形成内心的能量。
6岁前不要固化一种技能,比如弹琴啊,绘画等等。6岁前不要建立太多规则而是引导孩子自我构架,不准评价孩子!!!
自我感知没有分类的二元的对与错,过于强化对错是非观念,对孩子来说没有好处,优缺点会让孩子分裂,不喜欢自己的一部分。如果父母能够坚持不评价孩子,其实就不存在青春期,这是文化的产物。在12-15岁的年龄,孩子会出现统一性危机,对于自己缺点的部分感到很难接受。
“塞翁失马”的故事其实就是让我们知道,任何事情,任何性格都有好坏转换的可能,人性就是这样,过多的评判让人无所适从,更好的选择是:“无为而治”,无为,淡化,永远不要说原因。
格林童话不适合孩子,过于血腥。
可以在孩子6岁前各种兴趣都试试,但不要指望坚持多久,部分满足孩子的愿望。8岁以后再学习社会评价系统,6岁前保留自我评价。
李老师提到《美丽人生》中的集中营,游戏幻想帮助孩子们形成了乐观的自我评价。父母的行为会为孩子形成镜像,不要过多批评孩子,而是用“妈妈为什么会不安 呢?”、“你这样做妈妈会不安”等回应方式,批评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自己寻找妈妈高兴的原因的,孩子希望家庭温暖和谐。言语的功能太强大了,我 们的言语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给孩子完美的真实。
(二)情绪发展
有情绪更具备成长的能力,哭就是一种生命力。七情六欲是人的常态。
本来就存在2个世界:言语和不能用言语描述的世界,让孩子有独立的见解。2-5岁的情绪管理很重要。
共情是母爱的基础,2岁前无论怎样依恋都不为过,安全感是2岁前完成的。
好的情绪未必比不好的情绪伤害少,喜剧演员更易得抑郁症,情绪是生命的能力。提到日本电影《罗生门》和《孤独的长跑者》。
修身养性要适度,不要大喜大悲。抑郁是文化产物,人比人气死人,内心失落。生活太躁动,抑郁才被建构。
好人面前没有好人,情绪是流动的。
一定要坚信:我是个好妈妈,不要内疚,不用因果,不用对错来分析,现在的心理治疗方向是:改善未来,不回顾过去。
用好奇无知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情绪,成人的内心投射,投射性认同。7、8岁自我管理的阶段,大人不要打扰。举例:海豚训练,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不能让孩子学习时感到难受。
举自身的例子,李老师家学渊源,父亲就是解放前的大学生,祖上好像就是科举改变了家族的命运,因此家风就是读书吃饭的时候不能批评孩子。那些不爱学习的就是没有让学生吃到甜头,学习上不能过多的挫败感,要温柔温和的坚持。
告诫妈妈们:你没有错,你一定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治疗不会先用理论去解释,和孩子有良好关系的时候就能解决学习问题。家庭氛围好,孩子智能就发展的好。
先成功,后成熟!保持幼稚不是坏事。寻找可解决的道路,不要追究原因,保留童心是太好的事情!犯错误的快乐也是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不要因果思维,不要找原因,允许放弃一点儿。
同类信息的堆积——青春期就是清理这些信息,可以自由自主地交流任何信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是不对的,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塞翁失马,谁知道呢?父母的道德感,概念不要太强。
孩子犯错怎么办?犯错就是为了成长,允许孩子犯错,千万不要用道德去衡量。心理疾病是孩子的保护伞。从错误中滋养,而不是惩罚,改变应对方式,一个一个问 题来奖励,代币疗法。一定要先说YES,拉近关系,能改变的先改变。家长要示弱,变化的不是我错了,而是我改善了各种关系。不要自己决定,而是一定要孩子 自己决定!言语会造成误解,非语言交流,用躯体语言安慰技术,身体舒适后就会改变情绪,拍打技术,躯体感受。
识别-发展情绪管理能力。上学的决定由孩子来做,改变从细小的地方开始。懒就是聪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一个商人。
父母重新成长一遍,尽管有些回忆并不幸福。为人父母是很艰难的。要多用积极的假定才会带来美好的境界,这也许是自欺欺人但却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用的,是上帝的旨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敬畏大自然,人性假定善,则多做善事,积极乐观的看待一切。如果认为人是善的,看别人也是善的。相信孩子,孩子也相信你,相信自己,有勇气去改变自己。假 定是美好的,就是好的。举例:一个专家到中国讲学,和夫人游览的时候丢失了500美元,夫人闷闷不乐,教授说,500美元在我们手里和放在小偷手中,价值 会不一样,也许小偷更需要它吧。这样想,就不会沮丧了。
假定的力量是巨大的!!!假定会给我们带来改变,要积极认同!!!举例:当你怀疑丈夫有婚外情的时候,如果问就要相信他的解释;如果不相信就不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