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user
纸上谈兵总是容易的,真要身临其境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定力谁知道呢?虽然到目前为止自己心态都还可以,但是路漫漫其修远~,离检验还早着呢,随时都得提醒自己~
你们总恨不得孩子立马就鹤立鸡群,才能满意哪!
琬妈急,你比琬妈更急!
从琬妈早年对琬画画的认真态度,从你对菁游泳的较劲,都能感觉到你们对学习的高度重视。
问题在于,你们过于重视的事情,孩子一定不重视。即使重视,也未必是发自内心的,她们只是希望妈妈高兴。
菁妈更过份,还为孩子学习打孩子,菁才那么小!我的天,真该去看心理医生了,不然我替菁深深地担忧。
学习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在是学校和家长合谋,谋杀了学习的快乐。最后就变成像琬妈说的,孩子不爱学习成了正常的、习见的现象。
没有孩子天生不爱学习的。琬和菁也一样,而且,在我的眼里,她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对此予以否认。
如果是这样,翩翩放在你们手里,一定也是被认为不爱学习的,尽管我一直认为,她绝对是个以学习为乐的孩子。
翩翩的小学五年,从没改过粗心的毛病,无数低级的计算错误,持续至今。字词写错,也是常事。上课不专心听讲,看闲书,爱讲废话,一直是老师投诉的屡教不改的毛病。不爱做作业,作业拖拉甚至对老师无法检查的作业偷懒不做,常和男孩子打架,丢三拉四。成绩忽高忽低……
我不是说她这些毛病好,而是说我没觉得有这些毛病的孩子,就是不爱学习的孩子,她依然对所有的学习兴致勃勃,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在我的眼里,她依然十分可爱,十分优秀。尽管老师们并不都如此认为。
因为我真心诚意地觉得她很优秀,翩儿也就这样自以为优秀了,哪怕全世界都不这么认为,因为她信任老妈的鉴赏力。
因为我不重视她的学习,她就只能自己重视了。成绩的好坏,她自己慢慢也会在意。滑下去的时候,我会问她:要妈妈帮忙吗?比如,好像是四年级的时候,她老得80多分。但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我自己能行!
说穿了,你们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又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总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能不累、不心烦意乱嘛。
想问一句:凭什么孩子就非得成为出类拔萃的一小撮?你们自己一定是那一小撮中的吗?孩子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不是很正常很自在的事情吗?
当孩子有了放松的心态,才能真正有求知的欲望,而不只是争取好分数让妈妈高兴。
周末(06-07-17)
进步(06-07-10)
人格心理学家们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对成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给予的太多或太少,都会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能很好解决,孩子就能顺利的通过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阶段中关键问题,就会给下一个发展阶段带来问题,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以下我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1-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和遵守生活规则、社会规范。在这个年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我们说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遵守生活规范与社会规则,这常常很多父母在这两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究竟是松一些,还是严一些,父母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第三个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中,孩子创造力、创造的欲望、动机就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三、四岁的孩子学习折纸,折各种小鸟、小狗,五、六岁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用积木建造各种动物,建筑,上学后有条件去学习制造各种机械模型。这些也是把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习文化、技能融为一体的游戏。我们看看幼儿园教材里编制的各种游戏,教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玩具。都是以此为教学目的。
孩子再大一点。到五岁左右以后,我们就要逐步教孩子更多的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科学、伦理、各项技能等知识。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文化、思想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本来是我们多年的教育方法、思想。可是近些年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把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一点点割裂开来。教育变得越来越畸形、极端!我只是希望那些具有教育意识的父母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跟着”潮流”走,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决不是孩子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能看出来。教育的效果是需要几年、几十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孩子去学习、继承人类和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第四个阶段:6-12岁,或者延长到青春期前期。这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我们知道这两种品质对一生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具有这两种品质,父母就不需要为孩子的一生担忧。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很小就知道对自己、他人负起责任。很勤奋的去学习、劳动。
第五个阶段:13岁左右到成人就是我们讲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是角色认同的阶段,同一化的阶段。是孩子迈向成人的最后阶段,是为成人做好所有准备的阶段。也是现在全世界工业化社会最为感到迷惘、头疼的阶段。
我们虽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认知、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孩子很有创造性,但是却很自卑。一个孩子很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却有智力方面的问题。
要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对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学习、了解,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心理素质、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品质。这些比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更重要。
各位过来的爸妈说得对–该来的迟早会来的,上回说过依儿的逆反期反应温柔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话说早了。依儿也不知怎么知道当妈的在坛子上发了篇贴,第二天就决定挑战一把,让不知深浅的妈妈尝了逆反期的厉害。事情的起因是晚上带依儿出去,依儿还没坐稳,车要开了,我扶了依儿一把,依高喊:”我自己来!”,我一边禁止依儿爬下座位重新来,一边试图转移依儿的注意力。依不吃这套,执着地喊着”不要!”号啕了半小时有余。
自打这典型的逆反期症状出现之后,依儿的逆反症状就越来越容易触发了。这逆反期肯定是到了,我就一心一意开始琢磨怎么摩合这逆反期了。
给你说个依的典型逆反症状。依上完厕所是自己冲水的。有回我出差,依她爸早晨睡眼朦胧的带她上完厕所后随手就冲了,依急了,哭喊着”我自己来”非要她爸给她复原,其他的事还可以,这事可难倒了依她爸,道歉也不行,扯些纸扔进去让她再冲也不干,转移注意力也不奏效,最后,还是等她自己哭够了才停的。其实状态好的时候依还是很少闹的,同样是冲水的事,白天她也就嚷嚷几声,花点时间是可以给她解释清楚的。
原来对付依儿可以利用她的秩序感,现在也不行了,她想要在澡盆里多玩一会,会主动说:”等一下再拿毛巾接我!”;要关灯的时候问她:”看完书,今天哪个天线宝宝关灯呢?”,她回答很干脆:”现在不关!关灯我看不见!”。按既定流程顺序操作失灵以后,她做的事情就特别费时间,这往往就是冲突的起源。
和依儿的”逆反期”摩合刚有二周,目前效果还不错(我都觉得逆反高峰期快过去了,偷偷地说,可别又让依儿听见了),得到经验教训如下:
1、充分放手
自认为给依儿的自主空间不小了,但通过依的逆反发现了涵待改善的地方。比如早晨喝奶,习惯了依儿会在早上6点钟的时候吃奶,然后继续睡,看到依翻腾我就会去冲奶,想节约点时间睡觉。一直以来相安无事,最近依有意见了,看得出她是饿,但就是对拿来的奶百般挑剔,左右不是,一着没注意就哭得大家都睡不成了。两次以后摸出门道,解决办法倒很简单:等她主动说:”我饿了,要喝奶!”之后再和她一起行动。想想也是,肚子是她的,饿不饿就她知道,我凭什么为了自己多睡一会(还没睡成,冤哪)就预先决定了她的肚子呢?还自我感觉理论不少呢,这下没脸在早教呆了。(在我看来,奶冲来以后她也可以选择不吃,不用闹,但小家伙估计是提升到决策权的高度来看了,呵呵,这倒跟伺候领导差不多)
推而广之,于是提醒爷爷奶奶不要提前预测小家伙的行动,不要看着她抹汗就问要不要风扇,不要看着她发愣就问要不要尿尿,不要看着她进厨房就问要不要喝酸奶,反正”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的优良传统在她这儿就不要用了,依儿不主动申请就坚决不提前做。为了这一条,勤快的爷爷奶奶调整了好一阵子,但实施起来效果很是不错。
2、饶弯建议
对于小人儿,建议还是要提的。这提建议还真考水平,一不注意就会捅马蜂窝。比如你说:”要出门了,去上个厕所吧,要不,在车上想尿尿就麻烦了”听着也没错,但小家伙就能发挥出”不要出门!不要上厕所!车上尿尿!”等多个逆反版本。经过总结,对于依儿最好的建议方式是我自言自语地说:”啊呀,一会儿出了门就不好找厕所了,妈妈要先上个厕所”,依儿要有尿,通常会边说”我也要”边跟着我往厕所跑,我有时故意说:”不行!不行!我先说的!不要跟我抢!排队,你先站门口等我”,依儿有时同意排队,有时会说”我要抢,我先来”,反正目的达到了,我也就不坚持谁先谁后了。
同样处理事情有,建议她喝水,就说:”天真热,妈妈渴了,请你给我打点水吧”她要渴,半路就开始偷喝了;建议她吃饭,就说:”妈妈饿扁了!奶奶做的饭真香啊!我要准备吃饭了”她要饿,会说:”我也饿扁了”洗手、拿碗之类的事情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做下去了。提醒她不要干什么事也可以同样处理,如果实在忍不住提醒她端水不要洒,我就说:”妈妈端着杯子,杯子里水很满,我可要慢慢走,小心不要洒了”,这样,依儿一般就不会故意把水洒了,要是不小心洒出来,会说:”我走得太快了”。既然是水平问题,不是态度问题,也就不会抱怨她了。注意了,这建议里还不能说到”我们”,我们就包括了她了,对于她自己的事她的意见就多了,小人儿明白着哪。
3、预留时间
小人儿的自主要求与自主能力不成正比,通常冲突的起因都是你想赶时间,想快点完成,但往往就是越想快越快不成。确定了允许她自己做的事,就得预留上至少2倍的时间。比如洗澡,依儿唯一造反的一次就是因为奶奶等着洗澡,我着急把她提出来,虽然也是和和气气地说,但她愣能觉察出你的急噪,并借此发挥。我现在要问好全家都不着急洗了,再给依儿洗,哪怕晚个10来20分钟。象吃饭前要下楼去玩,如果我觉得时间不够,比较赶的话,索性就不下去了,在家看书、玩玩具了。象洗玩澡后穿衣服,这么热的天不怕着凉,由着她床头跑到床尾折腾一会儿,哪怕本来就比较晚了,下次记得把洗澡时间安排早一点就行了。象周末出门去玩,本来就是带她出去走走看看,她愿意在路上看车就看车吧,愿意在楼梯上蹦跳就蹦跳吧,时间是她的,由她怎么安排了。要是我和依儿两人出门,经常目标是公园,但走到半路就玩去了一两个小时,有时侯玩够了索性就掉头回家了。如果有正事我们尽量早一点出门,并告诉她要赶路,对依儿来说,最最忌讳的是在她拣起了第一片树叶之后再催她快点,剥夺了她捡其他树叶的权利,一开始就告诉她不行比在她做到一半去制止她要容易很多。
宽松的时间容易产生轻松的心情,小人儿的天赋本能对这一点特别敏感。
4、区分状态
同一件事情,发生的时机不同,小人儿的反应也大有不同。涉及安全、尊重等方面不得不说的问题,在小人儿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多说一些,说重一些。一来是注意力集中容易听进去,二来嘛,就算她小人家有意见,也有足够的体力和冷静的思维去对付。小人儿累了、困了、饿了的时候,小脑袋都顾不上正常运转了,讲道理、吸引注意力哪里还行得通,通常这时当妈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跟她较劲到最后就变成和自己较劲了,口气越来越不耐烦,心里开始琢磨”这次决不能再顺着你”,要是巴掌一落下就更没了回头的余地了。我的实践结果是清晨、夜晚绝不是和依儿讲道理的时间,预防发作是关键,要真惹翻了她,我还真没辙(前面说的车上那次其实就是累了),由着她哭一会儿,自己会好的,这时千万不要提什么建议(比如擦擦鼻涕、喝口水之类的),她还不知会借题发挥成什么样呢。
逆反期吗?(06-07-06)
从早教捞了个旧贴,看来童话进入逆反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非要自己关车门,有时候要自己上楼梯被妈妈抱上去了闹,妈妈习惯了抱着上楼梯某日却又要自己上楼梯接着闹,没有太平日子了!。最近一段时间好像状态有点趋于正常了,我还是别乐观得太早了。
唠叨几句世界杯(06-07-05)
今天地震了(06-07-04)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用计算机呢,突然就觉得有点眩晕的感觉,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呢,拍拍脑袋,感觉依旧——就好像坐在一棵树上,而树被风吹得来回摇晃——原来当猴子是这样的。
办公室里没有去吃饭的人都站了起来,大家都跑到外面去看是不是外面在爆破——前一段时间我们旁边引爆了一排水泥桩子,桩子倒地的时候感觉就和这个非常类似,不同的是那次有轰然倒塌的声音。
经大家一合计,一致决定是地震了,纷纷上网去查,一无所获。后来一直忙其他的,到晚上去接童话的时候,老师确认说廊坊发生5.1级地震。
说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 姥姥送给童话一盆滴水观音,童话某日突然发生了兴趣,对着滴水观音问我:妈妈,它会长大吗? 妈妈一边忙着其他的一边应付:会呀,只要我们一直给它浇水。 半天没听见童话的声音,妈妈有点奇怪,掉头一看一只小肥爪子正把滴水观音的叶子往上拔呢!问他: 童话,你在干嘛呢? 童话:我想让它长高点。原来拔苗助长的故事不完全是虚构的,故事中的那个人的智力也就和童话差不多吧,时代进步了哈~
2. 童话从幼儿园回来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也从来没有给他唱过(觉得太凄凉),奇怪得问他:在幼儿园学的?童话:齐齐想妈妈的时候我们就给她唱这首歌。
转自新浪早教论坛
作者:张仲华
刚刚开始伊呀伊呀说话的孩子,妈妈拿着《婴儿画报》、各种故事书和孩子一块阅读,准备给宝宝讲故事。妈妈给孩子念啊、讲啊,宝宝好像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一边玩玩具,心不在焉的听着。妈妈把宝宝抱到怀里,希望宝宝能认真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第一页还没有讲完,宝宝就哗啦哗啦的翻书页。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听故事?妈妈心里充满着疑惑。怎样给2—3岁的讲故事,和宝宝一块阅读?妈妈必须在讲故事期间满足宝宝在情感的需要。也要学习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进行任何活动,都必须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和孩子一块阅读,给孩子讲故事,妈妈不能把讲故事作为一个唯一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宝宝很好的进行情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
有的妈妈说,宝宝拿着书,要让妈妈讲故事,把宝宝抱到怀里,仅仅讲了几句,宝宝就开始捣乱,不停的翻书,在妈妈怀里扭来扭去,一点都不认真听。妈妈很生气,就开始批评宝宝,满怀希望和孩子在一块阅读,一会就变的不欢而散。其实孩子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要妈妈讲故事,而是希望妈妈能抱抱他,和他亲热一会。孩子发现,只要让妈妈讲故事,妈妈就会抱他。所以就找借口,让妈妈抱。这说明妈妈平时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关心不够。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妈妈和孩子一块做什么活动,孩子都不会认真的投入。因为孩子在情感上处于饥饿状态,在妈妈面前是不可能用心去做其他事情。
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妈妈也要非常注意给孩子丰富的情感。如果妈妈拿着书,讲的干巴巴的,一点情趣都没有,孩子肯定没有兴趣。有的妈妈说,这是技巧和方法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也反映出妈妈的情趣和对孩子的态度。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阅读,学习知识并不是第一位的,让宝宝和妈妈都很快乐却是最重要。有的妈妈太功利,一心想让孩子通过阅读学到很多知识。也有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相比,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宝宝也能阅读,也许是功利的竞争心,也许是虚荣心,但都不合适。
和幼小的孩子一块阅读,要让孩子感到快乐,也要让妈妈感到快乐,当看到宝宝快乐时候,妈妈也会感到很快乐。不快乐,就不要阅读。
可是很多妈妈并不去感受孩子在阅读中是否快乐,她们希望孩子像上课一样,瞪大眼睛认真听妈妈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妈妈讲故事的态度存在问题。如果把快乐作为第一目标,妈妈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善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和自己都感到快乐。如果妈妈只是想承担教师的角色,妈妈就很难去感受孩子和自己是否快乐。
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技巧和方法是以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为基础。2岁左右以后的儿童,他们虽然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但是还是很难理解复杂和比较长的故事情节,对故事中隐喻、间接的因果关系也很难理解。如果脱离图片、情景、动作,仅仅从语言上去理解故事也是非常困难。 对2岁左右的儿童,妈妈应该怎样讲故事?
第一,妈妈要挑选浅显的画册读物,画面的内容不要太复杂,故事一定要直观、简单。比如《婴儿画报》中的故事,一个故事可能有3、5页组成,对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阅读,要让孩子把几页的图画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有很大难度。如果妈妈刚刚开始给孩子讲的时候,就一页页连贯的讲下去,孩子很难在大脑内把每页的内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所以刚开始给孩子讲故事,要把每一个画面处理成一个完整的、简单的故事。比如一个画面上有兔宝宝、兔妈妈、小蝴蝶、花丛、树林、小房子、太阳等,要根据这个画面去编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尽可能使画面有能够动起来的感觉。很多妈妈一开始就拿着画报一页页的念下去,孩子很难理解,效果很差。
第二,语言要简单,不能有太多的复杂句子,也不能有儿化语。多使用动词,能够使儿童在大脑内把静止画面转换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多使用简单的形容词,使用夸张性、跳跃性的表述,激发儿童产生想象力和情感。比如说“小兔子跑的好快、好快呀,像汽车一样快”。你的宝宝会马上说:“像飞机一样快,不!像火箭一样快!”你说“大灰狼张开大嘴要吃小山羊。可是最张的太大了,一下子下巴掉下来了!”你的小宝宝会非常开心。
第三、逐渐使故事更有连贯性和复杂性。开始的时候,一个画面编一个故事,再把两个画面编成一个故事,慢慢地达到把4、5个画面编成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儿童逐渐能达到在大脑内把一个故事分为几个不同的画面和场景去理解,并且能够使画面连续的动起来。对成人是很简单的智力活动,但对两岁以内的儿童,却需要走过一个很艰难的发展道路。
第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穿插角色扮演和动作表演。角色扮演就是妈妈和宝宝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故事的部分情节表演出来,使故事变的更深动、有趣。把语言的声音和静止的图画转换成动态的情景,使宝宝更容易理解故事,能够更有效地在大脑内形成动态的表象。
动作表演不仅是在角色扮演中的动作,也可以是在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配合语言,帮助理解。
第五,一个故事会反反复复的给孩子讲,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构建、还原这个故事情景和过程。孩子会让家里人、其他的小朋友一块做角色扮演游戏,去把他听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重新还原和构建出来,儿童还会不断地有所创新,把他想象的内容和其他的故事情节加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玩具去构建和还原故事情景,并进行创新。比如儿童把积木、玩偶等当作故事中人物,去构建故事的情景。但是对很多2岁到3岁的孩子做不到,甚至很多4岁左右的孩子都缺乏这样想象中游戏。如果父母能够在2岁以后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去玩这样的游戏,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