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从唇腭裂想到的(06-08-28)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这个Blog就是以育儿为主题的。今天也不算是离题吧!

中午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人的引产日记,起因是医生告诉她她六个月的孩子有唇裂,3-7毫米,从嘴唇到鼻孔。痛苦的挣扎之后,选择了引产。大概有70%的人跟贴表示支持感动,另外30%的人表示不理解,说她谋杀了自己的孩子。

访问了李亚鹏的blog,一家人正在美国进行治疗,给女儿起名叫做“嫣儿”。看到一段话,引在这里:“我们也曾经想过就把孩子留在美国生活因为这里的人文环境,亲友们也如此劝说,我甚至开始盘算在这儿安个家了。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了隐瞒和逃避,会给孩子怎么的心理暗示呢,毕竟她会永远带着神的迹印,毕竟她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现在我们选择了面对我们的人生。到她懂事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她今天父母的选择,我们希望我们的女儿将来也能面对她的人生。我们希望当有异样眼光看她的时候,她能还以自信而热情的微笑,那她才是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神灵。” —— 不断想到那个叫做童的孩子,心情很复杂。

在我看来,两种选择都各有其道理。我不敢妄言自己在那种情形下,能够做出怎样的选择。放弃,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坚持,无疑是更勇敢的选择,却注定要将这勇敢进行到底,去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唇腭裂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似乎比例很高,这样的孩子,青春期的挣扎和叛逆,都会达到顶峰。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那么就真的会陷入自卑和自闭的圈子。我们楼里住着一家人,身材似五岁孩子那么高,某日看见家里的小男孩坐在楼下,光和上身。父亲来让他回家,别老打游戏了。男孩子说:那我能干什么?我能像他们一样踢球吗?

胡言乱语中不知道自己想到了什么,沉重的话题。

祝福所有挣扎中的父母和孩子,希望他们终有一天都能够笑着回首。

再看一遍孩子的照片,被那笑脸和眼睛所深深打动。

Categories
童话:2-3岁

照片版06‘春夏学期总结(06-08-28)

童话06年2月底转入现在的幼儿园,至今已满半年,参加了两次家长会。会上发了上学期的照片什么的,挑几张出来放在这里。文字版的明日再写。

 

上课回答问题                                                       涂鸦

 武术

 滑梯

 雀跃

 特长(这算是本幼儿园的最大特色,从大到小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爬到最高的地方)

嬉戏(和妈妈玩藏猫猫)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胜利的曙光(06-08-22)

最近这块地都快干了,得浇点水了。

学车快有一个月了,眼看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了,明天就最后一次训练了。听说明年桩考要求不同了,该改!这大夏天练桩太累人,其实练路也不轻松。总而言之就是累。

童话和爸爸的关系一日千里,大有取我而代之的架势,欣慰。晚上白老师告诉我:“今天上午童话和周佳蔚一起把滚滚从滑梯下的房子里拉出来了,我告诉他说一周都不能在里面玩了”。回家的路上问童话此事,童话说:白老师把周佳蔚带到屋子里去了,让她去休息一会儿。白老师说我不能玩滑梯啦。问他为什么要去滑梯里玩,说他想去开车。问他为什么周佳蔚和他一起,说因为他们两个是好朋友。——其实听说这事我心里挺高兴的,都能联合别人一起达到目的了,不错。

回家路上童话问:为什么出租车不能贴膜呀?
妈妈:因为贴了膜的车警察看不到里面,如果车里面有人和司机叔叔打架警察叔叔就看不到了。你喜欢别人看你吗?
童话:我喜欢别人看我。(半响又补充)我尿尿的时候不喜欢别人看我。

晚上睡前刷牙,我让童话自己刷,我自己去阳台收衣服,过了一会儿回来看到童话又拿着牙膏往牙刷上挤。
妈妈:童话,牙膏只挤一次就够了。
童话:妈妈,你到爸爸那屋去吧,我一个人在这里不害怕。
妈妈(哼哼,想调虎离山):行,我在这屋晾衣服。
过一会儿偷看他,果然在挤牙膏呢。干坏事知道支我走了,我就假装没看见。

刷牙完毕,小东西由爸爸抱过来,上衣前面全部都湿了。我把他放到床上,找件衣服给他。童话连忙说:妈妈,我不换衣服。我的衣服不湿,你摸摸,一边说一边把干的部分递到我手里。我作势要摸他弄湿的部分,童话逃跑。

前一段时间相机坏了,相机修好了数据线又找不到了。今天终于全部就绪,又可以传照片了。

Categories
童话:2-3岁

你不是我的亲妈吗?(06-08-16)

晚上用餐时间,妈妈自顾自地大吃大喝,招致童话爸爸的不满。

童话爸爸:你看你看,童话的盘子都空了。

童话妈妈:你不是坐在他旁边吗?你不是他的亲爸吗?

然后妈妈又自顾自地刨了口米饭到自己嘴里。身后传来了童话的声音:你不是我的亲妈吗?

妈妈倒~

童话很喜欢玩一个雨刷的游戏,就是躺在床上,他两条腿高高得举起来,往左边一倒再往右边一倒,名曰雨刷。雨刷的开关位于童话的脸中部,就是鼻子那个位置啦。把鼻子往左拧,表示打开,两个雨刷开始工作;往右拧被定义为关闭,可是由于雨刷没油没电等种种特殊状况,往往往右拧N次都不能正常关闭雨刷。

昨天童话回家说了一个儿歌: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幸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近期记事(06-08-13)

童话:妈妈,咱俩比比脚丫。
妈妈爽快得把脚丫伸出来,心想:嘿,你还能比过我了?
小脚丫凑过来,和妈妈并排放在一起。那么结论是?
童话:我的脚丫大,你的脚丫也大!

看电视的时间,童话说:妈妈,我不想看小老虎的电视。
妈妈:哦,为什么呀?
童话:因为小老虎的电视里面老说“小朋友”,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是大朋友了。

某日在家,妈妈抱着亲爱的宝贝儿,喜欢得说:童话,你可真帅呀,我喜欢你。
童话郑重宣布:妈妈,我是一个美女。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童话:妈妈,金老师是不是金色的意思?
妈妈:嗯,那白老师呢?
童话(想想):白老师是白色的?
妈妈:那林老师呢?
童话(再次想想,很肯定得说):林色的。
妈妈:那其他老师呢?
童话:童话老师是童话色的,狗弟弟老师是狗弟弟颜色的。
哈哈哈哈哈哈~~

最近童话非常醉心于过家家的游戏,洗澡时间更是花样百出。
一日,我们根据幼儿园最近演过的话剧玩了一回。童话是小王子,我的牙刷是美人鱼,童话的两个牙刷是小美人鱼,刷牙缸子是坏人。刚开始的时候小美人鱼在水里玩(其中我的牙刷和童话的一个牙刷可以浮在水面上,沉下去的那个小美人鱼每次都被宣布演死了),后来坏人来了,坏人追美人鱼,美人鱼被王子救起,王子保护小美人鱼。从洗脸池玩到澡盆,洗得很是干净。
又一日,童话要了把雨伞,然后在家里玩下雨的游戏。把灯开开关关得当闪电,敲打东西当作打雷,花洒打开当作下雨。每每被妈妈那花洒偷袭后就怪笑。这洗澡效果可见一斑。
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把一个房间当作一辆车,然后他自己当司机,站在门口吆喝:“请妈妈上车”。妈妈乖乖上车,童话关门,又喊:“请刷卡上车,没卡的乘客请买票”。等刷卡上车,童话司机就打开一个可以唱歌的东西表示车开动了。等车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关掉唱歌的东西,示意妈妈下车,宣布目的地,如儿童医院,动物园,娃娃家,儿童乐园等。几分钟后,又召唤妈妈上车,上述上车手续重复一遍,由妈妈现编一个去儿童医院,动物园,娃娃家或者儿童乐园发生的事情,母子俩再坐车,再下车,乐此不疲。

最近讲过得比较完整的几段话:
1. 妈妈,我昨天去赶集,碰到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打了我一下(比划一下),就这样。后来小朋友就走了,我也走了。
2. 妈妈,我明天去儿童乐园,遇到一个老爷爷。老爷爷说要带我去动物园。(妈妈赶快问,那你去了吗?)我没有去,我后来回家了。
3. 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周佳蔚拿了一片面包,和她的好朋友童话分享。(那她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了吗?)没有,她只和她的好朋友童话分享了。我们一个人吃了一半。(和老师确认,果有其事,周佳蔚的妈妈接的时候,带了面包,周佳蔚之给童话分了一半。第二天童话带饼干去幼儿园,声明只和好朋友周佳蔚分享)

前一段时间童话和壮壮哥哥去游泳,把壮壮的一瓶浴液给拿了回来。童话后来慢慢得就玩没了,我带童话去买。到了商店里发现类似的浴液有好几种,而且我印象中浴液瓶子是透明的,而商店里的浴液都是不透明的瓶子。问童话:壮壮哥哥的浴液是什么样子的。童话指着其中一种:就是和这种一模一样的。买回家果然一样。想想孩子能记住那么多自己根本不懂的歌谣三字经什么的,这点本不算什么。不过我还是赞叹孩子的记忆力,越长大,模式化的东西越多,记忆力好像跟着越来越差了。到我这个年龄,和两岁的幼童根本没法比了。:-(.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近期纪事(06-08-3)

最近最值得纪念的就是一场大雨,上一次我们在大雨中被困三个小时,这一次我极为英明地在雨前打了一辆车,街上童话后再两个人一起去接童话爸爸,少了慌乱和担心,在雨中的感觉惬意多了。清华一带的马路像一条条小溪,深度足以淹到小腿。每次有车经过的时候都溅起一道水帘,童话兴奋得哇啦哇啦得叫唤。

练车的缘故,感觉非常疲惫。童话对我的要求在提高,我对他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感觉总有一些冲突。:-S。最近隐约觉得自己在鼓励童话做事情上做得不够(通常都由着他自己去了),此事需从长计议。

晚上躺在床上给童话编故事,昨天给童话讲了一个千里马的故事,今天讲了另外一个千里马的故事和小猴子坐汽车的故事,反正都是七拼八凑的,顺带自己也培养一下想象力。

前天童话被小美抓了一下,童话自己的说法是:我把她打倒了,然后我们两个人都哭了,然后白老师就来抱我们了。白老师的说法是:童话,小美怎么对你你就可以怎么对小美。童话到小美面前凌空一抓,说:我应该这样对你,可是这样不对。——是不是我给童话的紧箍咒有点太多了?其实一直在鼓励他,如果别人攻击他,那么他可以还击,实践中却很少看见他动手。他一般通过向妈妈或者老师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权的手段稍显单一了一点。

童话最近会经常说到死,比如说我把它打死了,比如周佳蔚如何如何,她就死了,比如妈妈你别咬狗弟弟,他会死的。他这么轻松得谈论S,弄得我心里都有点不自在了。感觉上他还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从幼儿园带回来的各种东西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童话如此,我也如此。

一些关于孩子打人和维权的讨论,转自早教

宝儿妈妈:

价值观定了,方法的“取向”基本就定了, 对于不“适合”自己的,一般不会听,听了也进不去,进去了也消化不了。 说什么也是白说。

这里允许“打”的家长,一般对打自己的孩子的那些孩子,也是宽厚的;而不允许打的家长,多半对别的孩子,也不太宽容。

其格妈:

关于练内功,我也不知道从哪里谈起,只知道这是做家长的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给宝宝的一种内在的支撑和力量,具体到怎么做,我还真没总结过,也没有仔细想过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可以运用。
也许这是一种人格的入侵吧!有利的一面,也一定会有弊的一面,平时左遮右挡,希望只把利的一面传授给孩子,可惜人性中自然流露的特质不是靠演戏能掩藏的,想孩子学好,只有自己真心诚意地去修炼。
家长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孩子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部分时候都不是靠嘴巴说的。试想想,如果我每天都不叠被子,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把玩具归置整洁呢?如果我在西餐厅里手足无措,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落落大方呢?如果我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斤斤计较,又怎么能指望孩子领悟“大义存于心”呢?这些都不用说,孩子自然就会见样学样了,所以,看看孩子,首先想想“我是怎样的”再发脾气不迟,往往这样想过之后,就发不起脾气来了,因为想过之后的答案常常是:“我是这样的”。
孩子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往往是在实践从家庭里学到的处事经验,虽然有年龄段的表征和特性,但就象麦子爸爸说的“教育是连贯的过程”,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忽略基本规则,张教授说“打人是一种中性行为”,对一两岁的婴儿而言确实如此,但这是站在婴儿自身利已的角度看的,站在社会规则的角度看,打人的行为至少大部分是错误的,是一种较低级的处理方式,就象反战的人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低级的一样,虽然人类进化的程度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但并不是说这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我个人的价值观是:我反对打人,反对家长打孩子,反感别的孩子打我的孩子,不允许我的孩子打别的孩子。这是简单的描述,具体到实践中情况也许会变得复杂,有时可能也需要“以暴制暴”,但这种情况确实很少发生,不可回避的是,无论是孩子之间的交往,还是成人世界里,打架都是较极端的案例,所以应该引起重视。一两岁的小婴儿确实拘于动作表达,但绝大多数的婴儿并不具有攻击性,而到了孩子三岁以后如果问题仍然严重,我认为很有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如语言发育迟缓),从而表现为交往上的障碍,家长应负起责任来仔细观察,认真对待。
其实任何正常的孩子都很善于从交往的互动中获取经验,如果家长适当引导,对孩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其其格有段时间认识一个很爱动手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心理上有很强的孤独感,这个孩子打遍全班无敌手,没有任何好朋友,却唯独跟其其格友好相处,我常常想,其中的原因不乏因为用打这个办法跟其其格交往行不通。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行不通是指没有信息反馈。对其其格而言,就算不小心被打了两下(一般都很轻,在我看来),她会有点不高兴,但肯定不会因此哭泣,也不会还手,妈妈已经反复灌输她打人是不好的行为,所以她的反应很微弱,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要想从她手里得到什么她是绝不会轻易就范的。也就是说,打人的小朋友会发现,打了,人家没什么反应,东西也得不到,一切照旧,估计要不了两次同样的经验,他就会尝试用更有效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平时练的“内功”了。首先,你不打人;其次,你也不软弱;再次,你宽容了对方打人的行为,继续跟他玩;甚至,你改变了对方。从其其格与小朋友交往的情况看,她虽然从不打人,但也从不吃什么亏,虽然她也是在磕磕碰碰中慢慢积累经验,但我相信,竞争的意识不是非要打人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从来不动手打人的孩子也可以非常强势,不仅能学会维护自己的既有利益,也能想办法主动争取外界的机会,而且这种争取因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容易。我想,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会更善于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进行权衡。
我提倡有原则的放手,一方面讲明原则,另一方面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实践对象不够的时候,由家长充当。
对爱打人的孩子,家长应该让他真正明白为什么这种办法不好,比如,你可以在家里跟他要一样玩具,他不给你,你就给他一巴掌,把他打哭,然后,你可以问他这样做好不好,如果不好,那你以后再不要这么干了,如果他再这么干,你还要学他。当孩子在外面跟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帮他用说服的办法争取到几次玩具,他下次会学着你的样子去试,等等方面吧,家长站着不动束手无策肯定无助于事情顺理成章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完全放手的方式仅仅依赖外界环境提供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是不够充分的甚至偏颇的。之所以说机会不够,是因为在风气较好的环境下,大部分的家长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你的试验对象;之所以说会偏颇,是因为在风气较差的环境下,一群从小打打闹闹的玩伴在缺乏正确引导时,很容易逐渐滑向问题少年,谁敢担保一个爱打人的小婴儿会在某一天自己“得道”,突然醒悟成为一个举止文雅行为高尚的少年呢?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在现行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对孩子“自成人”的指望我感到很不保险。
再说反面的情况,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看得很金贵,护犊子的心比较重,遇到一点小打小闹就大惊失色,搞得孩子也娇气得不得了,摸不得碰不得的,动不动就哭哭涕涕,我真替这些孩子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承受能力这么差,怎么生存呢?他们真是可怜的一群,而这正是爱他们的父母一手造成的。其其格吃饭慢,我让她学习自己吃饭,不许再由大人喂,今天中午,外婆见她吃得慢可怜见的又拿起小碗准备喂,被小朋友大声拒绝:“你们不要喂我,喂我就是害我!”听听孩子的呼声吧,心疼孩子的家长们,再不要做这样因爱反害的傻事了!
其其格半岁的时候开始在肯德基的儿童乐园里玩滑梯,当时她只能靠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再滑下来,小朋友多的时候很容易踩着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是明显的弱势,但经过我态度温和的提醒,一般小朋友都表现出天然的爱心知道保护这个不会走路的小妹妹,这个小妹妹也知道自己要分外地加小心,而且,被哥哥姐姐碰撞了几次后,她也明白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根本无需太在意,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孩子挑战困难的时候,家长的帮助和从容心态能给孩子很强的信心,我现在还常常想起其其格九个月大时摇摇晃晃地靠着矮墙站在角落里给自己打气的情景,这个还不会走路的小不点儿望着眼前的滑梯反复地喊着口号:“不—怕!不—怕……”妈妈躲在一边吃着鸡翅捂着嘴偷偷地笑。内力就是这样慢慢练成的,谁说非要靠打架呢?现在,已经快五岁的其其格干什么都不露怯,长得块儿大个儿高的,谁还敢对她动手?找K吧!从三岁起幼儿园的老师就惊呼了:“谁?有谁竟敢打她?!”我这当妈的就偷着乐吧:D 
anniehfq:

教授说:“打人是一个中性行为。只有在不合适的原因、地点、时间和过度反应的情况下打人是不应该和不对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在正当的原因、地点、时间和适度反应的情况下,还不会去还击,那就是有适应问题。 ”
1、一、两岁的孩子,一般地说,“打人”值得鼓励。这个年龄段的“打人”,并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我们主要是让孩子学会积极应对,懂得攻,才能学会守,懂得维护自我,日后才能建立真正的分享。
2、三岁以后,“打人”分情况看,如教授所言。是主动打人,还是还击;是有理,还是泼赖。
三岁或者四岁以后的孩子,我开始重视社会性的发展。
3、还有个一般的准则,这个教授在下面也说了:不懂得维护自己,不懂得争取的孩子,不管他是2岁,还是5岁,妈妈要多鼓励他去“积极出击”。
当然,对于本来“进攻性”就很强的孩子,就算他才2岁,大概也得多给他讲讲道理,限制着点儿。
这个道理很好懂。原本就爱动手打人的孩子,攻击性已经够强了,无须作鼓励,看情况也许需要限制点儿;而,一直比较文弱的孩子,比较被动、退缩的,那就应鼓励他去为自己争取、去还击别人。
有的父母会一定程度地介入孩子的互动行为中,教授孩子使用策略,或者帮助孩子有意识去观察和总结;有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搏杀于江湖,让他自己在血雨腥风中摸索成长;有的父母会:在外,历练于江湖,在内,教授于床帷,哈哈,就是象小其格妈妈那样。
最最最基本的道理必须讲:
1、绝对不能打人家的头,也绝对不能让人家打你的头,绝对不能打人家的眼睛
2、不能用脚使劲踢 (尤其大一些的孩子,最怕踢伤男孩子的下盘了,对不?)
3、如果对方比较狠,你赶紧躲,跑开
4、比你小得多的,不准打,你如果敢下手打,妈就打你

麦子爸爸:

抢和维权是两个概念

遇到别的孩子抢自己玩具,反抢是维权;抱住不放是维权;带着玩具跑开是维权;去找人家妈妈投诉是维权;去找自己妈妈或放声大哭吸引大人注意干涉也是维权。维权的手段很多,比如指着旁边小孩的玩具说:“他的玩具更好玩。”这也很常见。
最主要的是孩子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思表达,只要他有这个意愿并能采取一定的行动就够了。至于效果和技巧是逐渐提高的,反抢大多数情况不是最好的选择。
大人最不愿看到的是,人家孩子抢自己孩子玩具,自己孩子傻傻地站着,没有任何动作,然后小声地或在内心里哭泣。在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去维护自己权利方面,没有分歧,这是大家都赞同的。所以,在自己孩子被欺负时,大多数家长就能等一等,给孩子一个自己面对和处理的时间。
现在分歧点不在这,是指自己孩子主动动手打人和抢别的孩子玩具时,是不是该制止。我是赞成制止的,这不是维权了,是依靠强势损人利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就在前不久,我就在这论坛上看过一个讲外国孩子怎么都那么懂道理的帖子。记得不太清,大意是一个中国孩子到了国外进了一个外国幼儿园,抢了一个孩子的玩具打了人家,那个孩子准备还手,就有一个四岁的孩子过来说:“不能打,他小。”他就没还手,让出来了。
那么,他这样打不还手,被抢让出,那他长大后是不是就会是怯弱呢。看看国内的情形吧,上车抢座位,插队,占老人位置,在这些“争夺自己权益”方面,国人可不差。但遇到小偷伤人,敢伸手的没几个,就算跑到僻静位置打个电话报警的也没几个。而西方人在中国也绝没有插队的现象,但常见在街头勇于挺身而出的报道。
强权利己培养的不是勇于维护正当权利,不尊重他人也就更不会重视社会规则和道义。
以前谈到中国现状,有人说到一种观点“中国现在就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财富的大量积累时期,人民为了生存挣扎,顾不上什么廉耻了。”当时觉得有道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英国那时为了生存,生意上是不择手段,但在基本的礼仪规矩方面都是毫不含糊的,道义的教育从没有停止,以那被迫采取的手段为耻。所以,一旦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人们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挣扎时,社会马上恢复到有序的的道德体系中。而中国经济条件已大为改善,而社会道德体系依然缺失。那不是经济条件的问题,是基础的道德体系本身缺失。 

————————————————–

在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年龄因素, 但这是体现在教育方法上。
比如说一岁多的孩子,人家摸他的玩具,他伸手就打。很可能只是因为他由于年龄所限,语言等交往能力不足,表达手段有限,经验也不足;又处于紧急的状态下急于出手,就采取了打人的方式。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等同于就接受他的这种交往方式。
教育方式要考虑年龄和个性,但终点总在那里,他总要去适应成人社会的道德准则。
如果一岁时,他伸手打人不教育的话,他就会认同这方式。教育是连续的,不是分段的。道德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我是觉得规矩要从小开始。 
Categories
童话:2-3岁

夜话(06-07-28)

我躺在床上扇扇子,童话在床边上吃饼干。小家伙一边吃一边问:妖精妖精,你在干嘛?(这算是哪一出呀?肯定是在幼儿园看什么动画片了!)
妈妈:我在扇扇子。小妖小妖你在干嘛?
童话:我在吃饼干。
妈妈:饼干饼干你在干嘛?
童话置之不理。

妈妈:我困了,要睡觉了,我要把童话的眼睛闭上。
童话:我困了,要睡觉了,我要把妈妈的眼睛闭上。
妈妈:狗弟弟困了,要睡觉了,要把爸爸的眼睛闭上。
童话:爸爸困了,要睡觉了,要把狗弟弟的眼睛闭上。

妈妈:童话,我真喜欢你呀。
童话:妈妈,我就不喜欢你。
妈妈:你真是个好宝贝呀。
童话:你就不是个好宝贝。
妈妈:你不是我的好妈妈。
童话:你就是我的好妈妈。(哈哈,上当了不是!)

童话:妈妈,我是你的妈妈。
妈妈:那我是童话吗?
童话:嗯。
妈妈:那我两岁吗?(学他的样子伸出两个手指分得开开的)
童话:嗯。
妈妈:妈妈,那你几岁了?
童话(熟练得伸出两个手指):两岁!
妈妈:那咱俩一样。
童话:咱俩不一样,你是童话我是妈妈。
妈妈:我想你了。
童话:那我就来抱抱你。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我不想让你嘴巴上的饼干沾到我脸上。
童话怪笑数声冲了上来,妈妈逃走。

童话:妈妈,我长这么大的时候我就可以自己点火柴了。
妈妈:还能做什么呢?
童话:还能自己搭高速公路(一个组装玩具)。
这就是长大的理想吗?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提高儿童早期依恋的质量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因其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依恋?依恋对儿童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儿童与他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儿童与抚养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屑感和安全感,一般在儿童2岁左右形成。与儿童的其它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如下特点:1)依恋对象的指向性,即儿童一般倾向于依恋能激起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个体,而不是所有的人,对于婴儿来说主要是具有较高敏感性和反应性的抚养者或父母;2)对依恋对象的接近性追求,即喜欢依俊在抚养者身上或身边活动;3)依恋双方有较多的相互作用尤其情感上的交往,依恋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慰籍或安全感,当依恋对象离开,会造成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4)依恋双方的关系稳定持久。
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有不同的类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又可分为淡漠型依恋、缠人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73%)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愉快的玩游戏,自信的探索环境,能与母亲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交往,不总是注意母亲是否在场,在紧张情境下迅速回到母亲身边,寻求保护和安慰;在母亲鼓励下能很好与陌生人交往。当母亲离开时,探索的行为会受到影响,有的哭泣,如果不哭泣,也明显的表现出一种苦恼但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对玩具的注意力减少。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近和安慰;并能很快的与母亲做游戏。
淡漠型依恋的儿童(11%)的人际关系趋于冷淡,疏远。与母亲在一起时,很少关注母亲的行为,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他们影响不大。在自由活动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压力下,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少,也很少与母亲主动交谈,与母亲的分享行为少。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表现得胆子大,不退缩,能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母亲离开时,不哭泣,悲伤程度小,对母亲的归来不积极的欢迎,也无明显的喜悦。
缠人型依恋儿童(70%)表现出依赖、退缩的特征。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缠在母亲身边,和母亲的身体接触比较频繁,探索活动不积极;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拘谨、退缩;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反抗,哭泣,悲伤的程度高;与母亲重聚时急切的寻求母亲的安慰,但是不容易平静下来。
混乱型依恋儿童(9%)对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近或接触,与陌生人交往少,不友好。有的儿童分离时表现出混乱的不适宜的行为,有的儿童表现为既亲近又反抗母亲的矛盾行为。
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与应对方式,表现出与依恋类型相关的能力倾向。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与照顾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的探究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社会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素质,增强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由于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所困扰,不能有效的探索环境,难与人建立友好的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探究活动,限制了经验范围。淡漠型的儿童虽能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但并不深入,与人交往过程中又易为强烈的焦虑所困扰,且由于具有回避性行为倾向,人际交往与活动的机会减少,导致社会经验缺乏,以及社会性发展滞后。缠人型儿童怯于探索,与陌生人交往异常谨慎,这又缩小了人际空间,阻碍了社会能力的发展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混乱型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惶惑不安,缺乏自主性,不能进行自我定向,实际上是缺乏自信感、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些在与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差异表明,安全依恋的儿童相对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具有某种现实发展的优势。这种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使儿童生活的环境具备了心理意义上的安全保障,即保证了较高的活动安全度,这驱使儿童自由地探索与交往。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安全感的缺乏反而增强了寻求安全的需要,在这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前对自我环境的探索和对社会环境的开拓都很难有效地进行。
不仅如此,大量的研究证明,在生活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今后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从安全的依恋中获得的温暖、信任、安全感奠定了未来生活中良好心理功能的基础。研究发现,与不安全型儿童相比,早期安全型儿童在以后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望和能力,在特定的情景中表现出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的容忍力,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行为品质。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反应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最初的“内部工作模型”,即儿童对自己、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及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认知模式。儿童在这个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要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如果婴儿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并且他以后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去对待他周围的人。当然,如果儿童以后生活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早期不安全依恋的消极影响会得到改变,相反,早期安全依恋的儿童如果以后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其社会性也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表明了依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可塑性。 由此看来,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而不安全型依恋则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不利影响。因此,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如何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呢?
儿童依恋的发展是一系列环境因素自身主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员重要的是成人的抚养质量和儿童的气质类型。
首先,儿童依恋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抚养质量。儿童出生后即生活在一定的抚养环境中,成人的照料方式及与儿童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儿童依恋关系的关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依恋类型与抚养品质相对应,安全型儿童的母亲多能保持一致的、稳定的、合作的,敏感的、易接近等特性,他们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情极为敏感,鼓励孩子探究,乐于与孩子亲密接触。而不安全型儿童的母亲则倾向于拒绝、干涉、不敏感、忽略,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或者过多的干预,或者过分的忽视孩子的行为,有的母亲看上去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但常常误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
其次,气质是影响儿童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累,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水平。儿童形成哪种依恋类型不仅与抚养活动有关,还与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儿童早期倾向,气质特点可以作为预测其个性及人际关系的指标,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特点可以预测依恋类型,对分离表现出过分焦虑的儿童有可能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此外,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影响到抚养的难易程度与抚养者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到抚养质量,反过来又作用于儿童,使其依恋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天性安静、被动、顺从的儿童,容易受到成人的忽视,一些儿童很难照料,拒绝与人接近不易抚慰,行为反应强烈无规律,令抚养者无所适从或精疲力尽,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对儿童的的态度和照料方式,这两种儿童都不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还有一些儿童生性活泼,他们会主动吸引成人对他们的注意,当成人对他们发出的信号作出反应时,他们又能以积极的情绪或行为回报成人,从而受到成人的喜爱,这种儿童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因此,我们可以说气质是构成依恋发展的重要生物基础与内因,成人的抚养质量是依恋产生的外因,依恋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气质特点对儿童依恋的影响,对于一些难于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不能完全归因为成人的抚养方式不当,但如果抚养者能主动调节自己,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去唤起儿童的反应,也能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
为此,帮助儿童获得安全依恋必须做到:

一、 采用合理的育儿方式,提高抚养质量
儿童出生即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母亲对婴儿所表现的行为特性直接影响着儿童对自身认知模式尤其内部工作模式的建构,制约儿童个性发展方向,合理的育儿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依恋的安全性,提高抚养质量。要使儿童获得安全型依恋,抚养者应该做到:
(一)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要。包括及时满足孩子进食的需要,并且采取合理的喂养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食而不是强迫孩子进食;多与孩子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亲吻;经常与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如微笑,以温柔愉快的声音与孩子交谈;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
(二)当儿童发现各种社会信号时,能正确理解,给予敏感的反应。成人应该经常关心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如当孩子哭时,抚养者能迅速的根据哭声作出判断,孩子是饿了?尿布湿了?还是想要与人交流?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给予反应。
(三)保持抚养者和婴儿稳定、一致的抚养关系,不要经常更换抚养者,特别是主要抚养者,尤其是不要突然更换,必须更换时一定要给儿童一个适应过程,且抚养方式不要发生太大改变,以免引起儿童过分的焦虑,同时抚养者对待儿童的方式要保持一致,不要经常变化,否则儿童无法有效的组织自己的行为而导致不安全或无组织无定向的依恋。
(四)成人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儿童的行为节律,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儿童。即成人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安排儿童的生活。

二、 创造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首先是指家庭结构地完整性,家庭结构道到破坏,尤其是母亲缺失,会严重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虽然“替代母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脱因母亲缺失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但由于依恋关系的中断、依恋对象的变化,依恋关系模式的改变会改变儿童心理的安全感,即使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也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焦虑或失望。
其次,是抚养者特别是父母亲有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会影响儿童的气质和个性倾向,从而影响其依恋的类型。研究发现,双亲是支配型的儿童表现得顺从、脑腆、被动、缺乏自信心,母亲支配性越强,儿童就越容易倾向消极、被动、依赖、顺从。这类父母多用支配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儿童,他们把儿童的行为归因为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他们常表现出生气、失望,内疚、无助的情感;相反,鼓励型的父母认为儿童的能力大多是通过自我调整学习得来的,他们很少使用支配式教育,如果孩子表现不良行为,他们认为这是暂时的内部状态,因此,他们对矫正儿童的行为更积极、更关心、更有信心,父母的这些观念会影响对儿童的态度。
再次,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抚养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健康开朗的个性,它们不仅给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影响抚养者的心理特点与抚养方式、抚养质量而作用于儿童本身,影响儿童依恋的发展。

三、 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儿童生来就具有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的气质特点直接影响儿童依恋类型的形成。抚养者必须了解儿童的气质,针对其特点抚养教育。
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基本生活活动模式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和迟缓的孩子。易带的孩子生活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性强,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强化,因而在整个儿童期都受到成人的极大关注和注意。对于这类孩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上述要求去做,就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性依恋。
难带的孩子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无规律。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气力才能使他接受抚爱,由于成人的抚爱经常得不到正面反馈,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不密切。这一类孩子需要成人付出较大的体力和精力,努力模出他的生活活动规律,除了耐心外,成人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孩子的要求;在保持抚养环境和抚养方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时,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变化的度。
迟缓的孩子常常是安静地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和他积极的接触,他们会逐渐产生良好的反应,慢慢的活跃起来。这一类孩子,需要成人特别的耐心,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用积极的情绪和行动主动去唤起儿童的反应,切不可因为一时得不到儿童积极的反应而丧失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得到成人的抚爱和正确的教育,这类儿童的气质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并且获得安全的依恋。

四、 帮助孩子获得安全型依恋中的“爱与序”
安全的依恋,是依恋双方一种爱的情感交流。对于抚养者,这种爱表现为积极的关注及对儿童的敏感性反应,这是儿童获得安全依恋的关键。但这种爱不是溺爱,溺爱和拒绝都会使儿童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前者可能形成缠人型的依恋,后者可能形成淡漠型的依恋,都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对孩子必须爱而有序,这种爱是充满感情的,但又是理智的;既要细心呵护,又要掌握呵护的度,不要让孩子形成有求必应的习惯;既要培养孩子对成人的信任感,又要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种爱而有序的环境中。
总之,许多研究已证实,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因此,应该创造良好的抚养环境和条件,提高儿童的依恋质量,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健康发展。

Categories
童话:2-3岁

遭遇大雨(06-07-25)

北京的雨总是那么善解人意,在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到家的七八点开始下,滋润着饱受炎热之苦的城市,感觉很是酣畅淋漓。

昨天头伏第一天,遭遇大雨。雨是从下午四点多开始下的,打雷的声音好似正月里的爆竹,清脆响亮。童话在幼儿园里会不会害怕呢?试图看看监控未果,已经过开放时间了。

接童话还算顺利,很快到了幼儿园,雨伞只能保证雨不淋到衣服上,但裤子却基本上都湿了。童话按耐不住自己打雨伞的冲动,冲到了大雨中。我慌忙之中向老师要了一件厚衣服,尾随出门。雨可真大呀,抱着一线希望在大雨中打车二十余分钟一无所获。开始往公交车站走,童话很是兴奋,妈妈很是气急败坏。如果你看到一个狼狈不堪的中年妇女,扛着一个兴高采烈打着雨伞同时哇啦哇啦指手画脚的小朋友,那就是我们啦!

等了半个余小时,终于看到了公交车那胖乎乎的可爱身影,我一个健步冲上,童话嚷嚷要自己上车,把他扔在最下面一个台阶上自己爬上来;成功得被让了一个座位;坐下开始盘算当下处境:我裤子全湿、童话裤子有点潮,我的背包半湿,雨伞简直就像一个水龙头一样不停得在滴水,让童话自己坐在座位上吧,免得被我的湿裤子洇湿了。童话把坐公交车这件事情当作超级待遇,兴奋得问题不断,妈妈为什么公交车这么大呀?为什么有这么多座位呀?为什么把手这么高呀?公交车有发动机吗?为什么下这么大雨呀?头疼!

路上暴堵,十字路口简直就是一团糟,各个方向的车都有,速度及不上步行。传说中的JC叔叔在哪里呀?咋不出来维护秩序呢?童话爸爸赶来救援,却同样陷入困境:打不到车坐了公交车。我们相距约一站距离,电话联系。招架不住童话的问题攻势,从包里翻出水淋淋的ipod,给他听故事,居然还能用呢,强!挤得罐头似的车厢里人们开始抱怨空气不好,抱怨车走得太慢,周围都是长吁短叹的声音。身后座位上的孩子开始闹,哭。然而每次我看童话,他都会给我一个浅浅的笑脸,如阳光般灿烂。如果不是担心他身上的湿衣服,这样的时光也是难忘可贵的经历。

当二十分钟只走出十米远并且旁边就是饭店的时候,征求了童话的意见我们一同下车去吃饭。我作了一件挑战极限的事情,带童话上了男厕所——饭店里女厕所门口排成了长龙,男厕所的门虚掩着,我敲了四五次们之后都没有人答应,冲进去解了童话内急之苦——反正我只是陪同,童话本来就应该上男厕所的嘛!我是帅哥的妈我怕谁?哈哈。成功得与疲惫的童话爸会师,共同进餐~。

把童话从幼儿园接出来的时间是6:30,到家的时间是9:30。距离约为8公里。

想起2001年冬季的那场雪,天气预报不准,交通部门错过了最佳的洒溶雪剂的时间,大雪很快覆盖了路面。那时候我们住在中关村,童话爸爸(彼时尚未升级,是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在国贸附近上班。我很快到了家,想着天冷炖锅菜吧,这菜都炖烂了童话爸爸还没有拦到车。一个小时过去了,报告说地铁挤不上去;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报告说到西直门了;再过一个小时,报告说上了公交车;再过一小时,说是在路上走呢。赶去迎接,诧异得看到无数人顶着大雪在三环上疾行,其热闹程度与王府井相当,主路就像一个停车场。接到童话爸爸的时候,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后续报道称那天很多人是半夜两三点到家的,又有报道称那夜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每每回味起来,这些困难都为平淡的油盐酱醋生活添加了别样的味道,弥久留香。

你是我的阳光,你是我的宝儿~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趣事若干(06-07-24)

两岁八个月了。喜欢他~

瞎操心

童话早上起来,看见爸爸的笔记本电脑放在床上,指指对妈妈说:妈妈,爸爸的计算机有电,你知道吗?

妈妈:好的。

童话:你别把爸爸的计算机扔在水里啊?

妈妈:为什么呀?

童话:那爸爸的计算机会坏的。

独立的萌芽

童话最近问题比较多,相应得妈妈的各种愚蠢问题也比较多。有时候童话被问烦了,就会一本正经的高诉我:妈妈,我有件事,我不想告诉你。(小样儿,不告诉就不告诉)

妈妈:那我有些事儿,我也不想告诉你。

童话(急了):不行!妈妈你要告诉我。(哼!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惊喜

童话在那里叠纸,看到我在旁边。说:妈妈,你到那屋去,一会儿我叠好了你再来。

妈妈如获大释般离开(终于自由了),片刻便听见童话叫我:妈妈,你快来。

飞奔过去一看,哇!原来叠了个小船给我玩。开心呀!(虽然这个小船与妈妈心目中小船的形象有所差距)

肯德基

话说童话从幼儿园回来的情绪比较平稳,这天去了肯德基的儿童乐园,我在外面观察他玩。儿童乐园里好多孩子,他先玩了一会儿方向盘,遇到小朋友争抢依旧坚持情绪却不怎么受到影响;阿姨送给一个小礼物主动说了谢谢(虽然阿姨没有听见);放弃了方向盘找到了一个角落自己坐着;玩了一会儿滑梯;稍顷来告状说有人挤他,我在场外指导他告诉挤他的小朋友这样不对。同时发现手里的小礼物不见了(童话好像没有注意),我暗自在全场搜寻的功夫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到童话身边道歉并归还了礼物。总得来说确实进步很明显,虽有冲突但是只是操作问题了。

千里马

童话昨天在楼下一边把一辆千里马上面的雨往地上划拉一边自编了一个场景:千里马在前面快快得走,后面跟着一个老婆婆。千里马打开后备箱,老婆婆进了后备箱。千里马快快得走回家。他们都要扶着把手,老爷爷没有扶把手。车里面没有把手。

Task-Oriented

老师反映童话不是只跟某个老师好,而是和每个老师的关系都还可以。如果遇到问题,找哪个老师都可以解决。我暗自想,这是不是任务导向型的孩子呢?前一段时间看了按天性培养孩子,有些人解决问题的目的性很强——称为任务导向型(Task-Oriented);而有些人更看重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称为关系导向型(Relationship-Oriented)。想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可是了解孩子不就是分门别类嘛?我算是个任务导向型的,给自己贴标签没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