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

记事:流水账之08年3月18日

昨天晚上一边吃饭一边看总理的记者招待会。
童话小朋友听着听着忽然一字一句得开始重复总理的话,电视里说一句,他也跟着学一句。煞有介事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童话小朋友说:我长大了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
童话妈妈不能免俗得想:这儿子真有理想。(童话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叫理想吗?)
童话爸爸警告说:这个地方可很辛苦的。(这就心疼孩子了,啧啧)
半响,我问童话:为什么你要去那样的地方工作啊?(奇怪啊!电视里就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说话,没见有什么好玩的啊)
童话:因为我没有去过!(呵呵,理想哦,志向哦,都是大人脑海里闪现的泡沫哦~)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4-5岁

纪事:触摸春天之海洋馆

土城遗址公园是每年都要来的地方,因为距离近啊。

发芽的柳树

静静迎接春天的迎春

最具活力的孩子

然后就去了海洋馆,刚好用上了前几天团的门票。动物园这地方孩子真是很喜欢,从0岁的到18岁的。我记得有一次去动物园,参观狼。有一个笼子里的狼妈妈在离笼子两三米的地方观察来来往往的游人,而三只小狼宝宝在后面嬉戏。不由得感慨啊,幼小的生命单纯得在享受生活,而成年的生命却不免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锦鲤

银龙鱼

小丑鱼和海星

面包海星

海龟,这年头海归居然在拼音输入法中出现在最前面,可见比海龟流行多了

鲨鱼

镰鱼

翱翔蓑岫

双种黑星银鼓

骆驼
 
鹰(童话称之为鹰鹰,呵呵)

俺家自产的童话

出了海洋馆,坐了一会快艇,从动物园到北展的湖心岛。开船的师傅异常火爆,想必以前是开过山车的,一车人大呼小叫得下来的时候,童话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小朋友吹牛了。快艇的体验极大得调动了孩子的身体,童话开始跑啊跳啊,很是活跃,以致回家的路上就沉沉得睡了。


鹰山之外

鹰山外的圆球

鹰山外的圆球,我爬

鹰山外的圆球,爬上来了

给狗妹妹来一张

动物园的北门口

让我非常感慨的事情是在海洋馆看海豚表演,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和我们相邻而坐。妈妈有着很强的愿望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体验,每次海豚跃出水面的时候都会戳一下在前面观看的孩子,说:快看快看。半个小时的表演,有那么十几二十次的样子。大道理就不说了,我真想问问那个大人,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愿意别人这样做吗?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纪事:春天,又是春天

又是春天,恰逢今天是植树节,贴几张拍的迎春花吧。今天下午是沙尘天气,图片有点模糊兼昏黄,但是看到花儿争奇斗艳得开着,自然就有了春意盎然的感觉。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4-5岁

纪事:感受真实的孩子

这一年好像北京的蓝天多了很多,晚上都可以看到星星。上个周末晚上,一家三口到马甸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议论天上的星星。童话爸爸指着气象观测塔上亮着的红灯说:看那儿的星星!童话看过去之后大笑,很高兴。笑完之后问爸爸:“你是真的不知道那不是星星吗?还是你在开玩笑?”——感慨于孩子的直觉!
带童话去买鞋,先试了一双28号的,上脚好像有点紧。勤快的售货员阿姨又拿来了一双29号的,取出其中的一只拿到童话的面前,童话说:“难道我有三只脚吗?”——笑死我了~
去药店里给童话奶奶买片仔癀,询问了一下软膏是不是可以直接抹在伤口上,这时候感觉童话在警惕得看我。于是我对他说:“这个药是促进伤口愈合的,是给做了手术的人吃的,咱们家最近谁做手术了呀?” 小朋友准确得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感觉他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小朋友对受伤这类事情总是比较敏感,时常提醒我切菜不要切到手啊,缝东西不要离得太近啊什么的。
某日和童话在宜家的餐厅里吃饭,人很多,我们找到了一个小餐桌,面对面得坐下。一边吃一边聊着天,聊了聊火灾、火山爆发、奥特曼和幼儿园发生的一些事情。最近小家伙好像长大了些,总让我明显得感觉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忍不住问了他一句:“等你长大了,妈妈能约你出来吃饭吗?”——回家之后不出所料得被童话爸爸鄙视~
有一天童话说他想去MM家住,我说如果他们商量好了,是可以的。将此事告诉了童话爸爸之后,他表现得比我还像个老母鸡一样不想让孩子走——哼!
今天早上小家伙低烧呕吐加肚子疼,去儿童医院看病。在抽血的化验室门口,我抱着他,能够明显得感觉到他的心跳,急促而有力。——很真切得体会了一次他的恐惧。
昨天回奶奶家,奶奶说童话最近变活泼了。确实,从这个小家伙一岁半上幼儿园开始,一直一直都在变化着。每一次进步,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开心。然而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一直是那个藏在妈妈裙子后面观察这个世界的孩子,我都首先需要调整我自己,让我接受他的样子,不管是不是被外界所接受。带孩子四年,结婚六年,我感觉有很多东西因其美好而被过度得简化,比如说婚姻,母乳喂养,母爱。这些东西都很美好,但是其美好都并非顺理成章就能够得到的,在美好的背后,有着无数细细碎碎的琐事需要去管理。前两天在哪里看到坎坷幸福这样的字眼,刚刚好能够表达我对生活的看法。
说到这里,就不妨多说几句,我觉得我们文化中不缺乏立志高远的理论,也不缺乏在琐碎中摸索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背景经验和领悟力在做,而缺乏了一些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可能应该称之为“术”,或者说art,也就是技巧。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中国文化里不是很看重术,似乎营于术并不是那么光彩的一件事情;而在西方的文化里,理论本身和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过程都是被重视的。可以设想,有了理论,有了一些规范,操作起来就不会有很大偏差,也就比较容易成规模。从儿童教育这个领域来看,如蒙氏、华德福都规定了严格而细致的教师行为规范,因而人们很容易判定一个教师是否达到了要求。这样做似乎对中间的人并不那么公平,似乎抹煞了一部分创造力。然而,我以为,天才是极少数,多数人能够达到天才所提出的理论所需要的实践要求就已经很不易了。顺便说一句,孙瑞雪老师就是一个能够让理论软着陆的人,呵呵。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生活:养仓鼠的矛盾

自从去年年底这三只仓鼠在家里安家落户以来,除了偶尔被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或者童话欺负一下之外,一直过着相当优越的生活。这三只仓鼠从体格上可分为老大,老二和老三,其中以老大最为肥硕,而老三最为赢弱。在家里只有一只笼子的时候,两只仓鼠(老大,老二差别不太大)的时候尚能相安无事;后来童话选中了老三,并带回来一个新笼子,纠纷就开始了。
童话爸爸,在仓鼠世界里是全能的神,能赐给仓鼠以干净的笼子、好吃的食物和水。神先做了个实验,把三只仓鼠两个笼子进行了搭配,发现老大老二在一起的时候比较和平,不管是谁和老三住在一起都会欺负它;怎知好景不长老大老二有时候也会掐架,神又变出来一个笼子。这个笼子上有个特殊的转轮,可以从笼子外边进行转动。这么一个好玩的东西,被创造性得当作刑具使用。神说:如果有谁欺负老三,就把它放进去转转。可怜老大老二时不常得被转的七荤八素的,却还不明就里。奇怪的是,老三有时候也会被扔进去转,曰锻炼。为了缩小老大和老三之间的体格差距,神还想出了一个饿饭的主意,不给老大老二吃,只给老三吃。不幸的是除了仓鼠,神还有很多其他事物要处理,往往老三也免不了要陪着老大老二一起饿肚子。一段时间过去了,老大老二依旧肥硕如常,而老三看上去越来越瘦弱了。
如果仓鼠不是占据了整个阳台,如果仓鼠的生活区域不是散发出特殊的味道,如果仓鼠笼子里的沙子、排泄物、锯末等不是经常撒得到处都是,和仓鼠共存的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每当有人流露出让仓鼠自生自灭的意思时,童话都会大义凛然得跳出来以鼻涕眼泪为攻势为仓鼠据理力争。然而生存也要讲求质量,看到那性格活泼的老大,墙头草的老二以及先天不足的老三,均不能够按照天性发展,Oh My God,这到底是为什么?

相关文章:仓鼠的喂养

Categories
童话

纪事:日常生活运作之童话观点

某日,童话和妈妈讲完故事之后躺下聊天。
童话:科学家是怎么知道恐龙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灭亡的呢?
妈妈:科学家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证据猜出来的。
童话:那时候要是我也在那里,看见恐龙是怎么灭亡的就好了。
妈妈:我也想看看呢。可是,如果我们在那里看的话,小行星来了,动物植物都死了,咱们会饿死的。
童话:妈妈你知道吗?那里有个山,山顶上有一百个商店,我们可以到山顶上买吃的,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妈妈(心中狂笑不止):那恐龙怎么不到山上的商店里去买东西呢?他们有吃的就不会灭绝了。
童话: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啊!
妈妈咣当晕倒。根据童话小朋友四年的生活经验:吃的东西都是从商店里来的,而不是通过人们工作种/养植出来的;没钱了可以去银行取,而不是工作挣来的;医生的兜里都是揣着针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读书

读书:追风筝的人

看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几次流泪,几次掩卷无法继续。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反映阿富汗社会的书。我深深感到,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如书中一般有血有肉,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该是多么大。

看介绍说,这是阿富汗人第一本用英文写的书,书写得很好,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对阿富汗留下切实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塔利班这样的抽象名词。前些日子果农的博客上写到” 你自己不去争取,谁会把地图展开告诉孩子们中国在哪里并且中国要比美国还大?你自己不去争取,谁又会去确认北京的位置?大熊猫和藏羚羊的家乡在哪里?中国的穆斯林大多聚集在什么地方?”。

春节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伟大辩手(Great Debaters),讲的是十九世纪几个黑人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辩论小组,电影没有字幕,凭着我拙劣的听力,我想他们是在为黑人的权利辩护,最终在一次辩论中击败耶鲁,并且此后十年保持不败。最重要的是,他们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除了辩论还做了很多实在的事情。

从我自己身上,我从看到的社会身上,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些东西,一些被称为信念或者骨气的东西。很多人都在经济的洪流中变得面目不清。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我想除了被感动,除了等待,一定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Categories
童话:4-5岁

记事:和女孩子交往有问题吗?

这段时间,童话的几个好朋友都是比他稍大一点的几个女孩子。为了这个问题我咨询了一下主管教学的老师。

THMM:童话最近一直和MM,TT,DD一起玩,玩得挺好的,而且我感觉她们在一起也特别和谐。我的顾虑是,童话班里目前没有能够和他特别合得来的男孩子,不知道以后这种情况会不会得到改善?
老师:嗯,我们考虑每个班情况的时候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大一些的孩子往往会有各种情况,需要调整放松一段时间,这样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情况。而且目前报名的情况看,从两岁八个月到三岁两个月的孩子比较多。
THMM:如果是童话一直和这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的话,会对他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吗?
老师:童话这样性格的男孩子我以前也带过,因为班里几个比较大的男孩子玩起来非常激烈(注:有点没轻没重) ,所以他可能会觉得不太愿意选择那种玩法。但是到了预科班,同龄的孩子多起来的时候,他会重新选择。而且,像童话这么大的孩子,他的交往深度和小小孩不一样了。小小孩就是换换东西什么的,但是4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分享一些体验啊什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得到锻炼的。而且根据我的观察,童话现在在交往过程中已经很有方法了(笑)。不过,童话这样的孩子,可能到了预科班也会选择那种比较温和的小朋友来交往,因为他们能够产生比较深层次的沟通。
后来老师又告诉我几个她观察到的情况,以此来证明童话的交往能力,释然。在此之前,我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我不知道这样的交往过程会对童话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我很难在尊重他和介入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自己也是个在男孩堆里长大的女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童话在女孩堆里长大(注:更何况现在定论太早太早)?但是有时候我观察到女孩子们有些很琐碎的事情,我又不希望童话那样。而且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里真的有那种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的男孩,似乎大家都比较排斥。这次谈一下,一方面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另外一方面我也能够感到童话内心的力量。形式嘛,就随他去吧。

MM回来两天了,第一天晚上MM拒绝了TT的邀请,到我家来玩。在幼儿园的时候,DD也说要来我家(根据当时的上下文,我猜主因是因为MM要去),结果童话说他游戏只能两个人参加,拒绝了DD。这个过程让我颇感MM的受欢迎程度,不由得想:如果童话也一直是温和的孩子,也许以后他也会找到真正喜欢他的朋友,就像MM现在一样,而不是如我们所隐约担心的那样被动得交不到朋友。

说件好玩的:童话小朋友最近学了一点关于数数的内容,有一天我们俩比较谁爱谁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爱你。瞧这爱得有零有整的。后来这个数被我窃取过来,借指我爱童话的程度。于是乎,我一开始说:十千万十千万一百一百二十 童话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有时候偷个懒,少念一点,童话还会说:“妈妈,你爱我怎么变少了”?

Categories
童话

什么是暴力

什么是暴力
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了。它包括:

忽视他们的健康。
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拔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胁要打他们。
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嘲笑孩子的身体。
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在供给他们性资讯方面不负责。
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利用他们作为你的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贴在了幼儿园一进门的大厅里。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最为震惊的是:不给孩子设立规则被指为暴力。

Categories
童话

讲座:自由和规则在生活中的实施

主讲人是王树,前半时段讲的是自由,后半时段讲的是规则。休息中还碰到了童话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聊了聊,感觉共同语言比较少,但是未能找到中间的障碍所在。后半时段讲规则,我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听,而她们以教师的角度在听,发现我觉得不重要的地方她使劲记笔记,我想之前我们未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角度。

这次讲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爱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但是自由和规则比较模糊,而又有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疑问很多,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关于自由的话题是从蒙特梭利的原话展开的,她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首先,什么是独立?通俗得说,就是成为自己。

身体的独立:

  1. 吃手,吃各种玩具。 孩子用口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满足,因为孩子越小,周围的环境越可控。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要弥补口的敏感期,成人如何能够即满足孩子又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安全。给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妈妈不断得干涉。孩子慢慢得长大了,六岁了仍然时常会有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情况。妈妈发火了:“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脏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相当于给了孩子第二次创伤,第一次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探索;第二次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第二个例子是妈妈听了讲座,知道应该让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在旁边咬东西,妈妈远远得坐立不安得看着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近距离得去看一下,不断得问他是不是已经吃完了。孩子口满足了,但是心理是焦虑的。既然决定了满足孩子,就从行为到心理都去满足他。比如已经决定让他吃东西,就坦然让他吃。确实危险的东西,坦然得告诉孩子:这个会伤害你。然后拿开,给一个替代物(大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替代物)。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因为孩子要整合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失望、尴尬以及因果关系。关键是父母的心态要坦然,让他吃也坦然,不让他吃的时候也坦然(注:这个部分讲得最多,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具体的例子)。
  2. 大小便的问题。可以从2.5岁开始训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上才真正成熟。训练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肯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很多成人都在紧张的时候感到需要上洗手间。
  3. 开始学走路,扔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
  4. 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家有不爱吃饭的孩子,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吃饭、睡觉都是本能。是饿的感觉对孩子的驱动力大,还是父母强迫孩子吃饭所引发的压力更大?不要让孩子失去了本能,因为这是他内在秩序的体现。宁夏的孩子吃饭就很好。

自由的使用与选择:

  1. 购物。一岁多的时候,孩子会把的东西从货架上搬下来。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零用钱。零用钱的多少可以由父母的价值观来确定(很多成人对钱没有安全感,其实财富在自己身上)。同理包括吃糖,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每天按照父母所能够接受的标准给篮子里放几块,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处理,是自己吃还是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举了个例子,以前和王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每天下班买一大桶雀巢冰激淋抱着吃,因为小时候她身体不好父母严格禁止吃,代价是长了15斤肉,满足之后就再也不碰了,又想办法减掉那15斤。关于教具的选择,孩子往往会在挑战新任务之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具热身,请教师尊重孩子的选择。
  2. 选择衣服的自由。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安全感,不宜给孩子弄太多的衣服。孩子4岁以后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尽量满足。
  3. 交往的方式。尊重孩子交往的方式。如何既尊重又引导?和孩子一起演练。

独立工作:

  1. 指导和替代的区别。比如孩子要求妈妈帮忙拧开一个矿泉水瓶子,指导是以慢动作把一开始很费劲的那个部分拧开,然后交给孩子完成后面的;替代是直接帮孩子拧开,给他倒在杯子里,只给孩子剩下了喝水这一件可做的事情。

接着讲了独立的孩子和不独立的孩子的差别(注:我觉得凡事不能绝对,在自己孩子身上百事不爽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未必行得通。所以下述部分可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调整,不可采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独立的孩子

自律有秩序(工作、吃饭、睡觉)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少会感到无聊)
懂得自我选择 ,而不是听从安排;
会有效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听的懂成人的沟通(一致性沟通的前提下。注:我理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当别人说一段话的时候,听的一方需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说出来,即便这样做会让说话的一方感觉不舒服)

不独立的孩子

在自由的环境下显得无秩序和混乱
没有专注力,时常感到无聊,内在没有力量(包括很难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安排中活动,否则会不知所措
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眼口耳是关闭的),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王树讲了一个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的经历,那时候她刚开始带班,班里有个小不点,老爱到处跑,她怕他出问题,就老跟着。紧张的结果是一个星期这个小家伙就被咬了三次,前两次她都对家长说,这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口的敏感期,结果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被小朋友反咬了。第三次被咬之后她难过得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说:这一次是我的错。说的时候她几乎都快哭了。结果家长什么都没说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是成长的开始。独立的孩子是自律的,会承担责任。

规则的问题,8年前有人去宁夏参观,问道:这个教室的三个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反思。什么是规则?规则是界限。讲了幼儿园给老师的规则和儿童的行为规则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等等,内容很多,没有一一记录。给孩子的规则老师也要遵守。一个例子,A和B打架了,老师对打人的孩子A说:“你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老师对B说:“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请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请爱护我。我也爱你”。A:“我才不爱你呢”。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A:“我当然知道,不知道是傻瓜”。老师:“如果不能用友善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就是不懂得爱。那我能不能说你是傻瓜”?A若有所思得想了半天。晚上A对妈妈说:“今天XX老师说我是傻瓜”。
在贯彻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专注得做一件事情,会有孩子被吸引;老师要做XXX,需要一个人的帮助。如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归位的问题上,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归位,可能是归位的量比较大。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
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该在爱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秩序化的环境中,以此和孩子的内在秩序相匹配,以便形成内在的自律。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是有弹性的,并且要在当下的状态中把握和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

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问了三个问题:

  1. 谁会不喜欢自律的孩子?
  2. 谁能伤害一个对界限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
  3. 无论这个教育多么好,所能够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所以,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注: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看了很久,学了很久,想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把握,对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的预科班一方面会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将来把原则具体化到那一件一件琐碎小事中去)

第一时间把听到的东西倒出来,需要消化一下,也需要反思一下。
这几年成长了吗?成长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