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周末的讲座(07-12-09)

这个周末听了三个讲座,稍微做了一些笔记。
第一场是李子勋老师的,内容是减压与情绪管理。

右脑主导创造性,情绪管理;左脑则侧重理性。在孩子7岁前,最好能够充分发挥右脑。
有害的压力通常有两种:突如其来的应激事件和持续的不能缓解的低量的压力。
后现代对自我的看法:自我是言语的产物,没有真实的自我,所谓的自我只是不同角度看过来的碎片组成的,因为也就没有个性,没有同一性危机;
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反社会的人;
情绪不能分出好情绪和坏情绪,因为它们本身是相通的。有人得了500W疯了,也有人因为离婚失业又得了癌症疯了,虽然处于悲喜的两极,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有一个故事我感到很震撼:有一个女性,她是大学的老师,而先生是外企的一个中层领导,两人有个很可爱的女儿。他们住在公公婆婆单位分的房子,一个楼层面对面的两套,公公婆婆带着孩子和保姆住一套,小夫妻俩住一套。孩子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保姆以为是碰了没敢告诉孩子爷爷奶奶,结果半年以后,这东西越长越大,后来送到医院发现是急性淋巴XX病,因为发现已太晚,只能化疗。看着孩子一天一天的憔悴,有一天母亲终于爆发了,在病房里大骂孩子是魔鬼,摧毁了她全部的生活,并此后拒绝探望女儿。孩子的父亲、姥姥姥爷看到这样都很震惊,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妈妈,并且都拒绝认她。孩子最后离开了,母亲疯了。这样一个案例,心理专家说这是一个防御机制,因为目亲不能够接受孩子要离开的现实,而转而用一种恨的方式接受。通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治疗,最后解决还是很圆满的,母亲康复出院。

第二场讲座是孙瑞雪老师的,讲的是蒙式教育,华德福和皮亚杰教育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首先是华德福,它把人分成4个层面,躯体(就是物质的躯体)、生命力(流动的生命)、心理动力(或称星芒体、包括情绪以及心理)以及灵性(或称自我意识)。根据Rudolf Steiner的理论,这四个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发展,而教育在这里的定义是:教师以自己的灵性和孩子的灵性发生接触,从而以自己的经验去影响孩子。
蒙特梭利作为一个科学家,发现了成长过程的一些法则。根据这一理论,孩子的成长自有精神胚胎的指引,而无须教师去教导。因而教育在这里的定义是:教师无须也不能指导孩子,教师所作的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
皮亚杰则不管孩子内在的结构式什么样的,他观察孩子的认知状态,并且记录着这些对于孩子都意味着什么。据说皮亚杰曾经在屋子里放了两把椅子,一把椅子上放了一个笔,然后又分别在两把椅子上面放了书,让孩子来找。孩子进来以后直奔那个没有笔的椅子去了,拿起书吃惊的说:没有啊!皮亚杰很失望,又让儿子出去了,然后把笔偷偷得拿到了另外一把椅子下面,又让孩子来找。孩子进来又奔着那个没有笔的椅子去了,又拿起书吃惊的说:没有啊!皮亚杰对此无法解释,蒙特梭利说:孩子是为了取悦于爸爸呀~,他表现出吃惊只是为了给父亲满足感。从这个角度讲,儿童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而认知只是心灵的一个部分而已。
孙瑞雪个人的点评是她认为华德福的教育是最好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满足华德福老师要求的人太少,因为目前所能够做的是:在幼儿园,通过对老师的培训、系统排列治疗,让老师认识到:孩子是最出色的,他们自身就是灵性的东西,由此而让老师从心理感到孩子是无须承认教导什么的,从而达到给孩子爱和自由。至于规则和平等,规则是人人都要遵从的,从老师到孩子。而平等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不能妨碍另外一个人的发展。
孙老师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小的紫罗兰,有一天在清晨的阳光下,她舒展着身子,睁开了眼睛。她看到在她的上方,绽放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紫罗兰,小紫罗兰害怕得闭上了眼睛。第二天早晨,当小紫罗兰慢慢的睁开眼睛,她看到大紫罗兰还在绽放着,她赶快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她悄悄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身后有一只狗,她问:“为什么大紫罗兰这么大呀?”狗说:“因为这样她才能够盯着你,以防你干什么坏事”。小紫罗兰听了,赶快把眼睛闭上了。第三天早晨,她又睁开眼睛,又看见了大紫罗兰,她又闭上了眼睛。她悄悄得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一只羊,她问:“为什么大紫罗兰这么大呀?”羊想了想说:“因为她要保护你,爱着你,她这么大才能包裹着你呀。”我挺喜欢这个故事的。狗和羊的职责不同,故而回答也不同。

第三个报告是张仲华关于如何给孩子讲绘本的,我去的晚,只听到了一个尾巴:
儿童自己通过自己探索所获得的是一种能力,而教师教授的更多的是技巧和方法。比如一个简单的奥数题,孩子自己捉摸出来,将来碰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去探索。而老师们可以交给孩子们解复杂奥数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当遇到真正的问题的时候,谁会告诉他呢?
欣赏作品和创作作品是两个层面的,孩子阅读后,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动作、情景再现等方式还原或者重新创作故事情景。帮助孩子提高创造力。比如小孩子拿着两个石头一会儿这个打那个,那个再打回来,这就是一种情景再现。小孩子的想象力需要依赖于实物和动作。有时候蒙氏书籍里会提到神游,也许就是不依赖于实物和动作的想象?

这个周末还挺充实,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短了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