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写成读后感的,摘完了发现没什么好写的了。我喜欢这个老太太,比喜欢黑柳彻子多。她坦率,风趣,乐观,感激,忍耐,好奇,独立,勇于实践。书中都是最平实的话,透过言语能够感觉到一生的波澜起伏和对孩子的理解,此为感想之一;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和日本人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想我找到的答案是:态度。此为感想之二。
看《窗边的小豆豆》,不由得让人羡慕那种教育。看《小豆豆和我》,看到那个倔犟的孩子如何在母亲的羽翼和胸怀下成长。教育,从哪里做起呢?Author: Yong Wang
阅读与引导孩子思考——推荐两篇文章
火丫对绘本的热情,绝对大于其他的书。这只说明一个道理:这是她需要的。
记得当时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连读了不止五遍,然后就是火丫经常地自己去读。同样的还有《猜猜我有多爱你》《亲情树》《彩虹色的花》甚至《戴高帽的猫》。每当我听到火丫大声地、并不很连贯地,却是热情高涨地读那些绘本时,我想她身心的体验,应该如同我自己听到心怡的音乐时是一样的。那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能够引起火丫强烈兴趣的绘本,都有共同的特点:大开本,风格独特却有水准的绘画,非常简单的却和孩子的生活十分贴近的内容,能够引发孩子共鸣的情感的表述,孩子喜爱的语言。
火丫也读《三毛》,但,实话实说,只是翻翻而已,共鸣是难的,唯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三毛曲解重复长官的一段搞笑的话:我们要呈请官饷(认清方向),不饿自己(把握时机),用烧鹅肉(血和肉),来葱油饼(冲与拼),先吃饱肚皮(切实保卫土地)。五岁的孩子看不懂三毛,很正常。
但五岁的火丫,绝对看得懂米莉和茉莉。米莉和茉莉在海滩捡到一顶草帽,寻找失主;米莉和茉莉狂喜地看火车,又捡火车上扔下来的垃圾;米莉和茉莉带邻居的小狗散步,想办法救落水的小狗;米莉和茉莉还有米波姐姐决定以后只骑自行车去郊游;米莉和茉莉还有萝西和朋友一同野餐;米莉和茉莉想设法让星期五爷爷开心;米莉和茉莉在圣诞节为对方亲手织一条花围巾作为礼物,因为自己做的礼物是最好的……完全是孩子的生活,完全是孩子的语言,完全是孩子的心理,她怎么会不喜欢?而同时,她也被书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环境的热爱,对人的热爱所感染着感动着。生活态度的教育,就这样在感动中进行着。这就是优秀绘本的力量。米莉和茉莉不是榜样,她们是孩子自己。
我不抵触传统童话故事,事实上从火丫打小我就为她读过很多的经典童话,但我一直感到传统童话的局限性。我对童话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在常见的传统童话中,故事的内容大多是善与恶的较量,故事中传达的思想,距我们现代的生活太远了。除了善与恶,孩子们还需要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生活。所以在我们读过的经典童话中,我真正喜欢的是罗大里、王尔德和豪夫,他们的作品,不只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挖掘人性。传统的童话,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单调,包括很中多中外民间故事,也是一样的。尽管它们是世界文化的宝藏,但它们不应该完全占据孩子的头脑,孩子应该更多地去接触现代的优秀童书,去形成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去拥有现代的情感。
我所接触到的国外优秀绘本,还只是冰山的一个小小小小角,但我仍然感到,他们为孩子做了太好太好的事。相比而言,中国实在应该惭愧。随便在书店逛逛,满眼是掘坟掘出来的垃圾,就算是本来很好的故事(比如一些经典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目不忍睹,从内容到图画。那哪里是在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呀,完全是败坏孩子的味口。
我还想到教育。我们为孩子读书,除了语言的熏淘,知识的传递外,恐怕还有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书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那些充满了说教和榜样的书,可能也会对孩子有一些良性的影响,但,那是被动的接受,是缺少心灵的感动和互动的。我想和我同龄的家长们,一定从小也是听这样的故事长大的:保尔,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卓娅和舒拉。我们的父辈们希望这些英雄人物,教会我们怎么做人。然而,他们离我们的距离实在太远了,我们只有仰视却无从学习。学来学去,我们却学会了一点:不明白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就是伟大的。我们做不了英雄,同时也没做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这些优秀的童书,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任何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体现出优秀的品质,都可以是伟大的。孩子们无需去仰视英雄,他们要欣赏自己。
影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我们的书,也在教育孩子要学好,要有道德,但那是一种强行的灌输,你应该如何如何。从几千年前我们就是这样灌输道德的。有人说让孩子读经,可以让孩子明礼,让孩子有道德。或许孩子可以从经书中学习了某些道德(且不论这些道德里其实有太多的虚伪和对人性的背叛),但那种道德只是一种遵命而不是内心的感化。倘若长到一定的年龄,有了相当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经还是要读的,毕竟是文化的沉积,但让孩子去背诵的方式,就让本来就强加的内容更加以强加的面目出现。而我们从这些优秀的绘本中读到了什么?读到了思索,读到了感同身受,然后,我们认同,然后我们也这样想和这样做。尤其对于孩子,让他们从贴近的生活故事中,让他们从感动中去发现真理,不仅仅是道德,而是更丰富的真理。因为这些真理,更接近于他们天赋的内心。
看看这个:阿迪的书
如何引导孩子思考,转自新浪论坛(点击链接看全文)
女儿将满四岁,前晚问我“妈妈,为什么毛巾放在水里不会烂掉,纸巾放在水里会烂掉,为什么玻璃掉到地下会碎,而铁掉到地下不会碎?
成人对这样的问题,不管对错,不管知识多寡,总会有或者说可以进行一番思索的,想当然也可以。再适当结合查资料。
衣服呀毛巾呀,抽丝掉线时常发生,从这就可以推理了。举例说明:
“毛巾放在水里不烂,纸巾为什么不会烂呀?我也不大清楚,让我想想看。”
“既然它们在水里情况不一样,那它们一定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那现在我们就想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从毛巾上抽一根线下来“你看,我从布上抽出了一根线,你能从纸上抽出一根线么?”
“抽不出呀,对呀,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它们一个不同的地方了。布是由一根根线做成的。”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了,布是由线做成的,那平时为什么不会散成一根根线呢?”
“我查了书,知道了,原来用编织的方法。来我们裁些长纸条做个演示。”
“它们就是这样编在一起的,所以在水里也不会烂。”
“那纸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刚才又查书了,纸不是用编织,纸是把植物纤维磨碎,打浆,过滤,压榨,烘干做的。”
“你是不是觉得布好,纸要是象布那样遇到水也不烂该多好。”
“是的,布上也是可以写字的。但布的做法很麻烦。我们一件衣服要穿好久,而且我们要跑要跳,而毛巾要沾水,不这样怎么能保持好不坏呢。所以不能怕麻烦,要做的结实。”
“而书不一样,只是翻着看,不折不撕就可以保护好了。画画的纸呢,一天要用上好多张,如果那么麻烦地做,能做的够用么。”
“我明白了,布和纸在水中一个烂一个不会烂是因为他们做法不同。而他们做法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用途不同。”
不把自己作为传授知识者,而是摆在孩子的共同探索者的角度上,上面的思考过程就可以自然地摆在孩子面前了。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的思考方式展示出来,不要过程闷在心里想只说答案,把过程说出来。
至于第二个问题,一样的“它们摔下来结果不一样呀,那它们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那我们就先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吧。”就这一句话,就又可以引孩子思考深入很远。
夜哭郎(06-10-10)
长假后连着两个晚上童话都在夜里哭,想想觉得挺有意思,记下来。
10月8日晚,童话睡着睡着开始哭:“妈妈,我要钻那个洞。” 我迷迷噔噔地把他抱起来,还是这句话,说了好几遍。
妈妈:好,妈妈过一会儿就带你去钻。
童话:不,我现在就要钻。
妈妈(抱着童话从蚊帐出口钻过去):好了,这下钻了吧!
童话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哭了出来。
妈妈使出杀手锏,开始唱歌,唱的是一首轻轻得捧着你的脸。唱了一会儿,把他放到床上,小家伙不停咋巴嘴巴,给灌了一瓶奶,过了十分钟左右睡去。
10月9日晚,把童话放到离加湿器近的那一边,半夜听见他翻身,睁开眼睛还没开始看呢,就听见扑通一声,童话开始哭。原来是从床上掉了下去,被蚊帐兜住了。我忍住笑把他拉了上来,哭了一会儿之后小家伙睡着了。
说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日童话在楼下骑自行车,问我:妈妈,你看我的自行车好看不好看呀?
妈妈(为了不打击小朋友的积极性):好看。
童话:那明天你也买一个和我一样的自行车吧。
妈妈(为难状):可是我的自行车还可以骑呢。
童话:那等你的自行车坏了,你就买个和我一样的自行车吧。
妈妈(考虑片刻):可是这个自行车没有童话的座位怎么办呢?
童话:那我就骑自己的自行车呗!
妈妈(刁难一下):可是你的自行车有点小,我担心我骑不了。
童话:那你买一个比我这个大的一样的自行车就行了呀。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回家的路上,童话自己一个人自说自话:公公-公共汽车,黑黑-黑猫警长,汽汽-小汽车。好玩嘿,肯定是幼儿园教的。于是我也参加了这个游戏。
妈妈:耳耳(揪着童话耳朵,当作提示)——
童话:儿子!
妈妈:路路(指着外面的马路,作为提示)——
童话:走走!
妈妈:灯灯(提示也没用,这次不提示了)——
童话:亮亮!
妈妈:公公(还是来点他做过的吧)——
童话:公共汽车!
这段时间一直疲于奔命,对孩子好像了解得不够深入。老师们夸他现在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当然每个时期最喜欢的东西那时断然不能给别人的,其他的东西就无所谓了;童话这个组的老师又被送到总园去培训,另外一个老师带他们这个组,这一点好像童话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这一两个月对于因果关系,客观规律的认识好像更清晰了。
十一长假(06-10-08)
这个长假基本上风平浪静,带孩子玩玩,走走亲戚,工作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想。最大的成就有二:其一是把blog里面的育儿类别细分了一下,按照年龄分类,真是费时费力;其二就是把婚后购置,目前已然摇摇欲坠的电脑桌扫地出门,把卧室的布局稍微变了一下。汇报完毕。
有意思的事情:
童话和壮壮某日和小妹妹嘟嘟在一起,两个人同仇敌忾,空前团结,无论嘟嘟拿了什么玩具,都帮着对方抢回来;无论嘟嘟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两个人都一致跑得远 远的。后来嘟嘟跟在后面叫着:大哥哥,小哥哥。听得一屋子大人都快受不了了,两个男孩子仍然不带妹妹玩。童话下楼的时候拉着壮壮的手说:壮壮哥哥和我一样 都是小男孩。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妹妹一起玩,说:她太小了。
去八大处,一路基本上都是上山,童话玩一会儿就让我抱着,抱不动了背着,背得快绝望的时候,看见了缆车。 从山上往山下坐缆车感觉有点失重,我自己始挺紧张的,这个缆车就好像是公园的长椅上面再加一个吊绳,保护得不是很好。童话也紧张,跟我说:妈妈狗弟弟有点 怕。大半程过去以后我们开始放松了,童话说:狗弟弟现在不害怕了,想自己坐着。于是把他和狗弟弟一起放在旁边的座位上,我给他讲着周围的景致,给自己放松 也给孩子放松。等到的时候问他以后还坐不坐缆车了,很果断的说:坐缆车挺好玩的,以后还坐!
童话看黑猫警长,看到黑猫警长打枪之后问我:妈妈为什么黑猫警长手枪里出来两个草莓呀?
童话这个长假有四天基本上没怎么睡午觉,功力大增,精力更上一层楼。
出去玩几天之后就只希望在家呆着,恢复体力是一方面,想静一静是另一方面——感觉自己需要私人空间。
长假怕孩子在家呆习惯了,7号提前打预防针:明天该上学了啊!童话说:那我一定会变成树袋熊,趴在你身上不下来的。童话8号早上一睁眼就问我:妈妈,今天是 不是明天了呀?上班时间大雨,真是天公不作美。送到以后果然哭了,如预期的一样。听说有孩子高高兴兴进幼儿园的,不理解——幼儿园固然好,能有家里好吗?
两个孩子搞怪,一说照相就摆怪样子
毛毛虫,奶奶家楼下盛产此物。据说如果毛毛虫爬在手心里,那么就没有关系,如果爬在手背上,毒素会随着毛孔进入皮肤,要拿着毛毛虫在手背上擦能够解毒。
一朵普通的蒲公英花,从细微处看世界,惊叹于造物的完美。无论是蒲公英还是这朵花,细节处都没有一丝马虎。
十一出行计划(06-09-28)
妈妈几岁了(06-09-27)
休养生息的周末(06-09-25)
在奶奶家院子里找到的蒲公英和蚂蚁
金五星淘到的小鲁班拼插玩具——直升飞机,物美价廉,设计得不错,螺旋桨可以转,机舱可以打开,飞行员可以取出来,也很结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商场里为什么不卖,LEGO怕是从性价比上争不过这个牌子,从营销上仍需努力。
换季(06-09-21)
快乐教育与磨砺教育(转自早教)
在一个社会一个环境里,如果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真正自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大多数平凡的人都快乐自信从容,这个环境里谈何稳定安宁,谈何平等尊重,谈何自由民主呢。
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以培养真正的能力为目标吗?“我严格要求是对你负责,对得起家长付的学费”这不是如假包换无孔不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吗?这样速成的目的性极强的教育方式下出来的能是真正的能力吗?只是技巧罢了。游泳真正的能力不应该是能否用多种标准泳姿有多远来衡量, 而是对水的亲近和热爱, 而是在水中象鱼儿那样自由自在的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这种自由带来的快乐。那样的方法是绝难培养出真正的能力的,倒是要把那样残酷的教育出来的技巧转变成真正的能力,没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还真不行。
能力的培养是急不得的,更不是这样穷凶极恶的方式所能速成的,而是需要心平气和的等待孩子们能力建立起来的过程中,给于适当适度的引导。建立能力的主体是孩子,是每一个有着不同成长轨迹不同成长时间来建立不同能力的个体,并不是那样的对孩子来说犹如噩梦般的高压所能强化和加快的。
长期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们为得到的那点技巧所要付出的代价恐怕就太大了,是对那些最基础能力的一种破坏。 孩子们的自信如果建立在这样的技巧之上, 其实是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是建立在优越于他人之上, 并不是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无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人是 千差万别的,人的真正能力也是各有自己的极限的,而人生的意义和快乐跟这些能力有关,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则关系更大。
这好像是以前讨论的“学习是不是一定要快乐”的延续,学习一定要快乐, 为某种目的而不快乐的学习,如果出于自愿,也是没有适当的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如果是被逼所迫,则是根本的错误了。
再则从这个具体的实例上看,这个教练的方法是应该改进。但是人性中逃避痛苦的弱点。如果在教育中能够是儿童获得能力,有能够使儿童克服这些弱点,并且是在一种快乐的方式、渐进的方式中进行,这也是教育的理想。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和周围的社会,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对绝大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很难达到,在这样的状况下,把能力的获得作为重点是可以理解。不然就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虽然这是实用主义教育的观念。但它还是有益处。西方国家以实用主义教育使他们进入了现代化,现在他们开始批判和改造实用主义教育,因为他们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仅仅是刚开始。我们要注意到实用主义教育的局限,但是我们的基础、文化、经济水平使我们不可能跳过这个阶段。
中国情况确实很复杂,最底层的孩子比如穷困山区的孩子,他们有足够的动力苦学,但缺乏起码的条件学习,他们面对的不是磨砺的问题,而是资源问题,这里暂不讨论。
城市里一般家庭的孩子,作为独生子女受到多层家庭资源支持呵护,从小衣食玩乐的处境并不差甚至很优越,自然没有绝地求生般的发奋劲头。但面对强大的应试压力、求学求职的激烈竞争,单调僵化的教学方法,城市孩子不是苦学得不够而是太多,不是开始苦学得太晚而是太早。我看到听到的许多国内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方面真是“心狠手辣”,与其他方面的心慈手软形成鲜明对照。就在这早教论坛里,很多家长对待开发智力提高技能的心态也是宁早勿晚、宁滥勿缺,开明的碰壁后马上调整,执着地磨砺孩子的也为数不少。
如果不是求知欲超强、心里素质超好、或家长特别懂得引导的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被打夸压瘪。别提壮咪妈说的自信平和从容自由,事实上厌学厌世的中学生大有人在。
苦学也很容易成为不思改进教学方法的借口。教育的成效一方面是看教者的巧妙,一方面是看学者的用功,两方面都是弹性而没有止境的。快乐学习靠的是教法巧妙,用功也即使超越自身惰性的磨砺。在中国限于条件和传统,对后者要求多对前者关注少,在西方正相反。
快乐学习对施教者有很高的要求,作为家长,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无止境的。但是,我同意教授所说,惰性是人性中的弱点。对孩子来说,随心所欲顺势而为当然是很适意的事情,但是对海外身处宽松环境的孩子,我觉得不够,缺乏的也许正是适当的压力和磨砺。也许是有山山做对照提醒,我觉得对湉那样健康正常、占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感恩,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做到最好。西方的青少年现状和一些社会问题也让我警醒一昧的快乐学习并不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