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童话

09新年联欢

08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客厅里传来了刀郎的歌声,这是童话爸爸在测试mp3的性能,畅快的歌声带给我畅快的心情。
今天幼儿园没有早饭,而且有新年嘉年华的活动,匆忙赶到。幼儿园的气氛热闹忙碌,给童话换衣服,化妆。

第一个项目是节目表演。


舞蹈厅里老师们制作的百合


表演节目中,舞蹈厅的音箱接触不好,小朋友们一开始蹦蹦跳跳,音箱就罢工。老师号召家长一起帮忙唱歌伴奏,才完成了第一遍。后来音箱弄好了,又跳了一遍。小朋友们的状态相当放松,在台上聊天说笑的。

第二个项目是亲子互动,童话班里的项目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幅画。


用珠子完成~


旁边的风景


这个像不像地球?

这个是完成后的无名作品。这是童话和JC,TY共同完成的,他们三个人在班里最大,从完成的情况看,互动也是最多的。小一点的孩子基本上是每个人占据了纸的一角,在局部画画。

教室里的风信子

最后一个项目是木偶戏表演,小朋友们不断得从台下跑到幕后,气氛颇为热闹。引用某司机的话:“这乱七八糟的简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就是图个热闹”。


木偶戏现场

在开始的致辞中,执行园长说:“感谢家长,这些并非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成人,勇敢得选择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让自己接受洗礼”。最近几天和家长们聊天,了解到大家对这个教育都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更多的是因为看到传统教育的问题,所以求变。求变,却也是基于各自的理解选择了这个教育,于我们确实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表演节目期间,老师们表演了一首歌曲,“感恩的心”,很老的歌,最近常常在各种场合听到。老师的歌声再加上动作,不由得让人落泪。如果说以前我是基于老师对孩子们的付出而心存感激,今天我想说,我尊敬她们。

歌词如下: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Categories
童话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周末听了幼儿园组织的一个讲座,上半场为倾听孩子,后半场为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简单记了笔记,如下:

概念是一种心理构建(心理图式),是对多种事务加以分类的组织性观念。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逻辑的分析均是透过概念完成的。
比如: 孩子:妈妈我不喜欢隐士。
妈妈:为什么?
孩子:因为隐士逃避了现实,但是这样并不能改变现实。
在这个例子中,概念上升到了对现实的把握上。

为什么要进行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概念帮助理解:比如量子力学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是仍然无法理解其意义。
儿童感觉的发展过程:感觉联系(分类)->感觉教育(感知差异)->形成序列(差异程度)->区分事务(产生智能)。
对差异的感知是每一智力活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差异的鉴别。

如何进行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幼儿园的课程: 蒙氏教具工作课:建立初级概念,实物概念(桌子、椅子),感觉概念(冷热、光滑粗糙),相对概念(长短、粗细),建立序列概念(长棒、粉红塔),抽象概念(三角形等)
文化课中科学类的概念:动植物、人体、美术、手工、社会实践、音乐、体育、家政、语言等。

从感受到概念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儿童的感觉不能替代,不可控制,成为可以做的就是将感觉引向概念。
童话妈妈注:个人感觉,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要求老师的概念够清楚。此外,得知收到扶贫基金会的邀请,幼儿园方面会组织一些老师去灾区抚慰孩子。有些高兴也有些担心。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

记事:流水账之08年3月18日

昨天晚上一边吃饭一边看总理的记者招待会。
童话小朋友听着听着忽然一字一句得开始重复总理的话,电视里说一句,他也跟着学一句。煞有介事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童话小朋友说:我长大了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
童话妈妈不能免俗得想:这儿子真有理想。(童话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叫理想吗?)
童话爸爸警告说:这个地方可很辛苦的。(这就心疼孩子了,啧啧)
半响,我问童话:为什么你要去那样的地方工作啊?(奇怪啊!电视里就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说话,没见有什么好玩的啊)
童话:因为我没有去过!(呵呵,理想哦,志向哦,都是大人脑海里闪现的泡沫哦~)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

记事:流水账之08年3月18日

昨天晚上一边吃饭一边看总理的记者招待会。
童话小朋友听着听着忽然一字一句得开始重复总理的话,电视里说一句,他也跟着学一句。煞有介事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童话小朋友说:我长大了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
童话妈妈不能免俗得想:这儿子真有理想。(童话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叫理想吗?)
童话爸爸警告说:这个地方可很辛苦的。(这就心疼孩子了,啧啧)
半响,我问童话:为什么你要去那样的地方工作啊?(奇怪啊!电视里就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说话,没见有什么好玩的啊)
童话:因为我没有去过!(呵呵,理想哦,志向哦,都是大人脑海里闪现的泡沫哦~)

Categories
童话

纪事:日常生活运作之童话观点

某日,童话和妈妈讲完故事之后躺下聊天。
童话:科学家是怎么知道恐龙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灭亡的呢?
妈妈:科学家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证据猜出来的。
童话:那时候要是我也在那里,看见恐龙是怎么灭亡的就好了。
妈妈:我也想看看呢。可是,如果我们在那里看的话,小行星来了,动物植物都死了,咱们会饿死的。
童话:妈妈你知道吗?那里有个山,山顶上有一百个商店,我们可以到山顶上买吃的,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妈妈(心中狂笑不止):那恐龙怎么不到山上的商店里去买东西呢?他们有吃的就不会灭绝了。
童话: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啊!
妈妈咣当晕倒。根据童话小朋友四年的生活经验:吃的东西都是从商店里来的,而不是通过人们工作种/养植出来的;没钱了可以去银行取,而不是工作挣来的;医生的兜里都是揣着针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Categories
童话

纪事:日常生活运作之童话观点

某日,童话和妈妈讲完故事之后躺下聊天。
童话:科学家是怎么知道恐龙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灭亡的呢?
妈妈:科学家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证据猜出来的。
童话:那时候要是我也在那里,看见恐龙是怎么灭亡的就好了。
妈妈:我也想看看呢。可是,如果我们在那里看的话,小行星来了,动物植物都死了,咱们会饿死的。
童话:妈妈你知道吗?那里有个山,山顶上有一百个商店,我们可以到山顶上买吃的,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妈妈(心中狂笑不止):那恐龙怎么不到山上的商店里去买东西呢?他们有吃的就不会灭绝了。
童话: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啊!
妈妈咣当晕倒。根据童话小朋友四年的生活经验:吃的东西都是从商店里来的,而不是通过人们工作种/养植出来的;没钱了可以去银行取,而不是工作挣来的;医生的兜里都是揣着针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Categories
童话

什么是暴力

什么是暴力
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了。它包括:

忽视他们的健康。
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拔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胁要打他们。
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嘲笑孩子的身体。
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在供给他们性资讯方面不负责。
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利用他们作为你的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贴在了幼儿园一进门的大厅里。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最为震惊的是:不给孩子设立规则被指为暴力。

Categories
童话

什么是暴力

什么是暴力
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了。它包括:

忽视他们的健康。
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拔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胁要打他们。
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嘲笑孩子的身体。
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在供给他们性资讯方面不负责。
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利用他们作为你的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贴在了幼儿园一进门的大厅里。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最为震惊的是:不给孩子设立规则被指为暴力。

Categories
童话

讲座:自由和规则在生活中的实施

主讲人是王树,前半时段讲的是自由,后半时段讲的是规则。休息中还碰到了童话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聊了聊,感觉共同语言比较少,但是未能找到中间的障碍所在。后半时段讲规则,我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听,而她们以教师的角度在听,发现我觉得不重要的地方她使劲记笔记,我想之前我们未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角度。

这次讲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爱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但是自由和规则比较模糊,而又有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疑问很多,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关于自由的话题是从蒙特梭利的原话展开的,她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首先,什么是独立?通俗得说,就是成为自己。

身体的独立:

  1. 吃手,吃各种玩具。 孩子用口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满足,因为孩子越小,周围的环境越可控。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要弥补口的敏感期,成人如何能够即满足孩子又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安全。给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妈妈不断得干涉。孩子慢慢得长大了,六岁了仍然时常会有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情况。妈妈发火了:“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脏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相当于给了孩子第二次创伤,第一次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探索;第二次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第二个例子是妈妈听了讲座,知道应该让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在旁边咬东西,妈妈远远得坐立不安得看着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近距离得去看一下,不断得问他是不是已经吃完了。孩子口满足了,但是心理是焦虑的。既然决定了满足孩子,就从行为到心理都去满足他。比如已经决定让他吃东西,就坦然让他吃。确实危险的东西,坦然得告诉孩子:这个会伤害你。然后拿开,给一个替代物(大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替代物)。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因为孩子要整合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失望、尴尬以及因果关系。关键是父母的心态要坦然,让他吃也坦然,不让他吃的时候也坦然(注:这个部分讲得最多,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具体的例子)。
  2. 大小便的问题。可以从2.5岁开始训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上才真正成熟。训练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肯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很多成人都在紧张的时候感到需要上洗手间。
  3. 开始学走路,扔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
  4. 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家有不爱吃饭的孩子,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吃饭、睡觉都是本能。是饿的感觉对孩子的驱动力大,还是父母强迫孩子吃饭所引发的压力更大?不要让孩子失去了本能,因为这是他内在秩序的体现。宁夏的孩子吃饭就很好。

自由的使用与选择:

  1. 购物。一岁多的时候,孩子会把的东西从货架上搬下来。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零用钱。零用钱的多少可以由父母的价值观来确定(很多成人对钱没有安全感,其实财富在自己身上)。同理包括吃糖,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每天按照父母所能够接受的标准给篮子里放几块,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处理,是自己吃还是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举了个例子,以前和王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每天下班买一大桶雀巢冰激淋抱着吃,因为小时候她身体不好父母严格禁止吃,代价是长了15斤肉,满足之后就再也不碰了,又想办法减掉那15斤。关于教具的选择,孩子往往会在挑战新任务之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具热身,请教师尊重孩子的选择。
  2. 选择衣服的自由。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安全感,不宜给孩子弄太多的衣服。孩子4岁以后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尽量满足。
  3. 交往的方式。尊重孩子交往的方式。如何既尊重又引导?和孩子一起演练。

独立工作:

  1. 指导和替代的区别。比如孩子要求妈妈帮忙拧开一个矿泉水瓶子,指导是以慢动作把一开始很费劲的那个部分拧开,然后交给孩子完成后面的;替代是直接帮孩子拧开,给他倒在杯子里,只给孩子剩下了喝水这一件可做的事情。

接着讲了独立的孩子和不独立的孩子的差别(注:我觉得凡事不能绝对,在自己孩子身上百事不爽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未必行得通。所以下述部分可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调整,不可采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独立的孩子

自律有秩序(工作、吃饭、睡觉)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少会感到无聊)
懂得自我选择 ,而不是听从安排;
会有效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听的懂成人的沟通(一致性沟通的前提下。注:我理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当别人说一段话的时候,听的一方需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说出来,即便这样做会让说话的一方感觉不舒服)

不独立的孩子

在自由的环境下显得无秩序和混乱
没有专注力,时常感到无聊,内在没有力量(包括很难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安排中活动,否则会不知所措
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眼口耳是关闭的),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王树讲了一个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的经历,那时候她刚开始带班,班里有个小不点,老爱到处跑,她怕他出问题,就老跟着。紧张的结果是一个星期这个小家伙就被咬了三次,前两次她都对家长说,这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口的敏感期,结果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被小朋友反咬了。第三次被咬之后她难过得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说:这一次是我的错。说的时候她几乎都快哭了。结果家长什么都没说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是成长的开始。独立的孩子是自律的,会承担责任。

规则的问题,8年前有人去宁夏参观,问道:这个教室的三个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反思。什么是规则?规则是界限。讲了幼儿园给老师的规则和儿童的行为规则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等等,内容很多,没有一一记录。给孩子的规则老师也要遵守。一个例子,A和B打架了,老师对打人的孩子A说:“你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老师对B说:“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请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请爱护我。我也爱你”。A:“我才不爱你呢”。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A:“我当然知道,不知道是傻瓜”。老师:“如果不能用友善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就是不懂得爱。那我能不能说你是傻瓜”?A若有所思得想了半天。晚上A对妈妈说:“今天XX老师说我是傻瓜”。
在贯彻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专注得做一件事情,会有孩子被吸引;老师要做XXX,需要一个人的帮助。如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归位的问题上,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归位,可能是归位的量比较大。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
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该在爱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秩序化的环境中,以此和孩子的内在秩序相匹配,以便形成内在的自律。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是有弹性的,并且要在当下的状态中把握和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

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问了三个问题:

  1. 谁会不喜欢自律的孩子?
  2. 谁能伤害一个对界限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
  3. 无论这个教育多么好,所能够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所以,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注: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看了很久,学了很久,想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把握,对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的预科班一方面会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将来把原则具体化到那一件一件琐碎小事中去)

第一时间把听到的东西倒出来,需要消化一下,也需要反思一下。
这几年成长了吗?成长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有很多。

Categories
童话

讲座:自由和规则在生活中的实施

主讲人是王树,前半时段讲的是自由,后半时段讲的是规则。休息中还碰到了童话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聊了聊,感觉共同语言比较少,但是未能找到中间的障碍所在。后半时段讲规则,我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听,而她们以教师的角度在听,发现我觉得不重要的地方她使劲记笔记,我想之前我们未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角度。

这次讲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爱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识,但是自由和规则比较模糊,而又有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疑问很多,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关于自由的话题是从蒙特梭利的原话展开的,她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首先,什么是独立?通俗得说,就是成为自己。

身体的独立:

  1. 吃手,吃各种玩具。 孩子用口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满足,因为孩子越小,周围的环境越可控。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要弥补口的敏感期,成人如何能够即满足孩子又保证入口的东西干净安全。给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妈妈不断得干涉。孩子慢慢得长大了,六岁了仍然时常会有把东西放到嘴里的情况。妈妈发火了:“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脏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相当于给了孩子第二次创伤,第一次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探索;第二次是通过激烈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第二个例子是妈妈听了讲座,知道应该让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在旁边咬东西,妈妈远远得坐立不安得看着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近距离得去看一下,不断得问他是不是已经吃完了。孩子口满足了,但是心理是焦虑的。既然决定了满足孩子,就从行为到心理都去满足他。比如已经决定让他吃东西,就坦然让他吃。确实危险的东西,坦然得告诉孩子:这个会伤害你。然后拿开,给一个替代物(大一点的孩子,不需要替代物)。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因为孩子要整合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失望、尴尬以及因果关系。关键是父母的心态要坦然,让他吃也坦然,不让他吃的时候也坦然(注:这个部分讲得最多,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具体的例子)。
  2. 大小便的问题。可以从2.5岁开始训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上才真正成熟。训练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肯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很多成人都在紧张的时候感到需要上洗手间。
  3. 开始学走路,扔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空间的第一步。
  4. 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家有不爱吃饭的孩子,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吃饭、睡觉都是本能。是饿的感觉对孩子的驱动力大,还是父母强迫孩子吃饭所引发的压力更大?不要让孩子失去了本能,因为这是他内在秩序的体现。宁夏的孩子吃饭就很好。

自由的使用与选择:

  1. 购物。一岁多的时候,孩子会把的东西从货架上搬下来。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零用钱。零用钱的多少可以由父母的价值观来确定(很多成人对钱没有安全感,其实财富在自己身上)。同理包括吃糖,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每天按照父母所能够接受的标准给篮子里放几块,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处理,是自己吃还是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举了个例子,以前和王树同宿舍的一位老师,每天下班买一大桶雀巢冰激淋抱着吃,因为小时候她身体不好父母严格禁止吃,代价是长了15斤肉,满足之后就再也不碰了,又想办法减掉那15斤。关于教具的选择,孩子往往会在挑战新任务之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教具热身,请教师尊重孩子的选择。
  2. 选择衣服的自由。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安全感,不宜给孩子弄太多的衣服。孩子4岁以后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尽量满足。
  3. 交往的方式。尊重孩子交往的方式。如何既尊重又引导?和孩子一起演练。

独立工作:

  1. 指导和替代的区别。比如孩子要求妈妈帮忙拧开一个矿泉水瓶子,指导是以慢动作把一开始很费劲的那个部分拧开,然后交给孩子完成后面的;替代是直接帮孩子拧开,给他倒在杯子里,只给孩子剩下了喝水这一件可做的事情。

接着讲了独立的孩子和不独立的孩子的差别(注:我觉得凡事不能绝对,在自己孩子身上百事不爽的方法可能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未必行得通。所以下述部分可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调整,不可采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独立的孩子

自律有秩序(工作、吃饭、睡觉)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少会感到无聊)
懂得自我选择 ,而不是听从安排;
会有效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听的懂成人的沟通(一致性沟通的前提下。注:我理解的一致性沟通指的是当别人说一段话的时候,听的一方需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说出来,即便这样做会让说话的一方感觉不舒服)

不独立的孩子

在自由的环境下显得无秩序和混乱
没有专注力,时常感到无聊,内在没有力量(包括很难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安排中活动,否则会不知所措
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眼口耳是关闭的),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王树讲了一个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的经历,那时候她刚开始带班,班里有个小不点,老爱到处跑,她怕他出问题,就老跟着。紧张的结果是一个星期这个小家伙就被咬了三次,前两次她都对家长说,这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口的敏感期,结果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被小朋友反咬了。第三次被咬之后她难过得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说:这一次是我的错。说的时候她几乎都快哭了。结果家长什么都没说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是成长的开始。独立的孩子是自律的,会承担责任。

规则的问题,8年前有人去宁夏参观,问道:这个教室的三个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反思。什么是规则?规则是界限。讲了幼儿园给老师的规则和儿童的行为规则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等等,内容很多,没有一一记录。给孩子的规则老师也要遵守。一个例子,A和B打架了,老师对打人的孩子A说:“你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老师对B说:“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请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请爱护我。我也爱你”。A:“我才不爱你呢”。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A:“我当然知道,不知道是傻瓜”。老师:“如果不能用友善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就是不懂得爱。那我能不能说你是傻瓜”?A若有所思得想了半天。晚上A对妈妈说:“今天XX老师说我是傻瓜”。
在贯彻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专注得做一件事情,会有孩子被吸引;老师要做XXX,需要一个人的帮助。如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归位的问题上,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归位,可能是归位的量比较大。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
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该在爱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秩序化的环境中,以此和孩子的内在秩序相匹配,以便形成内在的自律。任何一种规则的建立都应是有弹性的,并且要在当下的状态中把握和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

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她问了三个问题:

  1. 谁会不喜欢自律的孩子?
  2. 谁能伤害一个对界限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
  3. 无论这个教育多么好,所能够涉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者。所以,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注: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看了很久,学了很久,想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把握,对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还不是很清楚。幼儿园的预科班一方面会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将来把原则具体化到那一件一件琐碎小事中去)

第一时间把听到的东西倒出来,需要消化一下,也需要反思一下。
这几年成长了吗?成长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