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授谈早教

人一生基础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首先我们讲什么是基础智力。有一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智力(或称基础智力)和特殊智力。特殊智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计数、说话、绘画、音乐,长大以后的数学、语文、物理,各种技能等。什么什么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讲通俗一些,我们常说一个人很聪明,很精明,有灵气,资质很好。无论学什么,一学就会,学得又快又好。而那些资质差的人,学什么都慢,并且可能学得差,有的人学习某些技能就很困难,我们就说这人苯、资质差,没有灵气,学什么都差,只有干体力劳动。”精明、灵气、资质好”,就是我们讲的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
  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包括那些内容,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复杂,很专业,如推理能力、语词理解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以后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包括监控、注意、理解、知觉综合、编码、比较、共同表征形式、共同表征检索、转化、反应执行等。总之在智力方面有多种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主要关心的以下三个问题:1、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关注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还是主要关注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2、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它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智力开发)。3、为什么说有”关键期”教育
  一、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的发展
  在儿童出生后到小学毕业这一段时间,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促进儿童的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的发展。在六岁前,应该完全是促进基础智力发展,上学以后,虽然也是以促进儿童基础智力发展为主,对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逐渐增多。在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从小都很有灵气、精明。学什么都很快,学得很好。就是说有很好的基础智力,孩子的推理能力、言语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空间能力等发展的比较好。那么如何在能使儿童的基础智力有很好的发展,能很好的开发儿童基础智力。我们看父母是如何孩子进行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识字,很多幼儿院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搬到幼儿院教学里。父母教孩子背唐诗,有的孩子能识一千多字,能背几十首唐诗等等。这样能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推理能力吗?不可能,因为孩子是死记硬背,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字就是符号,不能成为语言。不能成为语言能力的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个孩子很小就和周围的大人、孩子天天在一块玩,有人逗他,给他说话。这个孩子的小嘴可是会说,我们说他伶牙俐齿。很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这个孩子不识多少字,但她的语言能力、词汇的流畅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让两岁多的孩子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天天很辛苦的拉、弹,能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吗?不一定。让孩子去倾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去敲不同的物体,辨别各种物体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发现乐音。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节律感等。对小孩子这才是培养孩子的音乐基础能力。
  绘画班的老师非要让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把一个苹果画得很像,这能培养、发展孩子手的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色彩能、想象力吗。这样的教学很可能把孩子潜在的能力都扼杀掉。
  过去我们玩得游戏都是代代相传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小时候,打珠子(玻璃珠),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不同的地面用的力度是不同的)等都在一个游戏中培养出来。传统的七巧板玩具,非常便宜,但对孩子的空间能力、几何辨别与操作能力的锻炼很有用处。所以我们说对六岁以前的孩子,尽可能让去玩,游戏。但决不是无目的瞎玩,闲逛。而是用各种益智游戏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是有两个误区,一是让孩子去学习技能,去学习绘画、识字、背唐诗,学算术,上各种特长班。其结果对孩子一般智力因素的发展没有帮助作用。父母很辛苦、孩子很辛苦,浪费了钱,使孩子最宝贵的、最关键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时机荒费了。另一个误区是让孩子”自然成长”,并且非常有道理的说,你看我小时候也没有教我,开发我的智力,我不照样很聪明!过去是在一个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你从小和很多大人在一块,和很多孩子在一块,以自然环境为伴,教育、智力的开发在听老人讲故事中,爬树掏鸟蛋中,在玩黄泥中等等游戏和劳动中发展、培养出来。现在你的孩子关在一个近似监狱的一个房子里,父母老人看得紧紧的,没有自然,没有孩子,没有社区文化,甚至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只有一大堆他莫名其妙的玩具,一个电视,山水,孩子、小鸟都是虚拟的,并且里面充满着暴力。孩子要么傻看着电视,跟着”奥特曼”和其他怪兽发出”嗷、嗷”的叫声,要么在家里无聊的乱转。如果这就是”自然成长”,可以想到这样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
  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讲儿童的各种认知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阶段性,不到这个阶段,你教的不合适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没有任何用处。对绝大部分两岁多的孩子,你给孩子买三维积木教他玩,孩子是根本玩不到的,让孩子去插一个汽车,自己做一个房子,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孩子的三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主要是玩二维积木,孩子用积木在一个平面内摆出一图形,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图形。
  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反复听后,让孩子讲,也有很多学问,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儿童对语言理解的程度,要比表达的早。同样复杂的句子,孩子很早就能理解,但是自己要能表达出来,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讲,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不同句型、语法、语态、时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语言的发展的同时,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在发展,妈妈在孩子一岁多、两岁多、三岁多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对妈妈有不同的要求。对孩子讲故事的要求也是这样。很多妈妈要孩子讲故事时,让孩子几乎一字不露的讲下来,我们是非常反对这样做。
  有人问,过去的父母连字都不识一箩筐,你说的这样复杂,父母要学习这样多的,这么专业的知识,过去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问得很对!在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教育如何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和规律进行?其实过细观察,答案就很清楚!过去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主要不是有成人来担负,是由大一点的孩子来担负。小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不喜欢和自己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和大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在村里、胡同里有很多孩子,四岁多的孩子不仅仅和同龄的孩子在一块玩,他们老追着五岁左右的孩子跑,一般五岁孩子比四岁孩子大一个智力年龄段,他们现在玩的游戏正是四岁孩子要发展和正在发展的智力段所需要的,这样四岁的孩子跟着五岁的孩子学,五岁的孩子跟着六岁的孩子学,六岁的孩子跟着七岁……。不用大人教,不同智力发展段所需要的游戏、语言,孩子们都自然去学习到。父母根本就不需要搞懂是什么道理。
  现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所需要的游戏、活动,没有过去的环境,没有社区,没有一层层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在家里也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孩子。教育主要有成人来完成、来担负。既是到幼儿园,幼儿院也把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放到一块,有老师(成人)来教。很多孩子很难去和比他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耍。所以我们对传统教育的链条断掉极其痛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一个父母都去学习儿童心理知识,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是希望父母们能学习一些必需的儿童心理、教育知识,一是去弥补现在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问题,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教育是科学的,不应该是盲目的。另一方面,因为科学的进步,我们对自身心理发展的奥秘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这些科学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确实会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关键期的问题
  为什么说儿童教育有一个关键期,现代科学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智力活动都是由遗传决定,但是遗传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不是现实的、实际的智力。这是什么意思?比如狗出生后就和人在一块生活,但它只具有狗的能力,不具有人的能力。这就是遗传决定。如果人出生后在最开始几年不和人类在一块生活,会是什么样?十九世纪末期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一个发现时六、七岁,一个三、四岁。发现时孩子只具有狼的行为,不具有人的行为。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这个六、七岁的孩子无论如何帮助她,其智力提高的非常有限。人们开始认识到智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二十世纪心理学对关键期有了很多的研究。认为要把人遗传的、潜在的智力成为现实的、实际的智力,出生到六岁左右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如果在六岁左右,有很好的环境,就能更多的把潜在的智力转化成现实的、实在的智力和能力。如果在这个年龄段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把潜在的智力变成现实的智力是很有限的,并且在长大以后,再提高是很困难。所以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人格心理学家们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对成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给予的太多或太少,都会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能很好解决,孩子就能顺利的通过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阶段中关键问题,就会给下一个发展阶段带来问题,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以下我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认为是所有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最不能被忽视的阶段,这阶段的重点是孩子与母亲和其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建立在一种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喂养方式,照料方式,对孩子的态度,都不能是孩子经常体验到一种不确定性。
第二个阶段:1-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和遵守生活规则、社会规范。在这个年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我们说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遵守生活规范与社会规则,这常常很多父母在这两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究竟是松一些,还是严一些,父母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第三个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中,孩子创造力、创造的欲望、动机就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三、四岁的孩子学习折纸,折各种小鸟、小狗,五、六岁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用积木建造各种动物,建筑,上学后有条件去学习制造各种机械模型。这些也是把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习文化、技能融为一体的游戏。我们看看幼儿园教材里编制的各种游戏,教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玩具。都是以此为教学目的。
孩子再大一点。到五岁左右以后,我们就要逐步教孩子更多的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科学、伦理、各项技能等知识。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文化、思想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本来是我们多年的教育方法、思想。可是近些年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把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一点点割裂开来。教育变得越来越畸形、极端!我只是希望那些具有教育意识的父母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跟着”潮流”走,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决不是孩子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能看出来。教育的效果是需要几年、几十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孩子去学习、继承人类和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第四个阶段:6-12岁,或者延长到青春期前期。这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我们知道这两种品质对一生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具有这两种品质,父母就不需要为孩子的一生担忧。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很小就知道对自己、他人负起责任。很勤奋的去学习、劳动。
第五个阶段:13岁左右到成人就是我们讲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是角色认同的阶段,同一化的阶段。是孩子迈向成人的最后阶段,是为成人做好所有准备的阶段。也是现在全世界工业化社会最为感到迷惘、头疼的阶段。
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而又以六岁前的三个阶段最为重要。对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就象盖高楼一样,这五个阶段就是基础,而越往下的基础越重要。基础打不好,盖到上面自然就会歪,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虽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认知、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孩子很有创造性,但是却很自卑。一个孩子很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却有智力方面的问题。
要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对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学习、了解,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心理素质、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品质。这些比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更重要。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授谈早教

人一生基础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首先我们讲什么是基础智力。有一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智力(或称基础智力)和特殊智力。特殊智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计数、说话、绘画、音乐,长大以后的数学、语文、物理,各种技能等。什么什么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讲通俗一些,我们常说一个人很聪明,很精明,有灵气,资质很好。无论学什么,一学就会,学得又快又好。而那些资质差的人,学什么都慢,并且可能学得差,有的人学习某些技能就很困难,我们就说这人苯、资质差,没有灵气,学什么都差,只有干体力劳动。”精明、灵气、资质好”,就是我们讲的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
  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包括那些内容,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复杂,很专业,如推理能力、语词理解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以后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包括监控、注意、理解、知觉综合、编码、比较、共同表征形式、共同表征检索、转化、反应执行等。总之在智力方面有多种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主要关心的以下三个问题:1、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关注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还是主要关注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2、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它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智力开发)。3、为什么说有”关键期”教育
  一、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的发展
  在儿童出生后到小学毕业这一段时间,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促进儿童的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的发展。在六岁前,应该完全是促进基础智力发展,上学以后,虽然也是以促进儿童基础智力发展为主,对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逐渐增多。在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从小都很有灵气、精明。学什么都很快,学得很好。就是说有很好的基础智力,孩子的推理能力、言语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空间能力等发展的比较好。那么如何在能使儿童的基础智力有很好的发展,能很好的开发儿童基础智力。我们看父母是如何孩子进行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识字,很多幼儿院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搬到幼儿院教学里。父母教孩子背唐诗,有的孩子能识一千多字,能背几十首唐诗等等。这样能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推理能力吗?不可能,因为孩子是死记硬背,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字就是符号,不能成为语言。不能成为语言能力的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个孩子很小就和周围的大人、孩子天天在一块玩,有人逗他,给他说话。这个孩子的小嘴可是会说,我们说他伶牙俐齿。很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这个孩子不识多少字,但她的语言能力、词汇的流畅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让两岁多的孩子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天天很辛苦的拉、弹,能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吗?不一定。让孩子去倾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去敲不同的物体,辨别各种物体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发现乐音。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节律感等。对小孩子这才是培养孩子的音乐基础能力。
  绘画班的老师非要让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把一个苹果画得很像,这能培养、发展孩子手的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色彩能、想象力吗。这样的教学很可能把孩子潜在的能力都扼杀掉。
  过去我们玩得游戏都是代代相传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小时候,打珠子(玻璃珠),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不同的地面用的力度是不同的)等都在一个游戏中培养出来。传统的七巧板玩具,非常便宜,但对孩子的空间能力、几何辨别与操作能力的锻炼很有用处。所以我们说对六岁以前的孩子,尽可能让去玩,游戏。但决不是无目的瞎玩,闲逛。而是用各种益智游戏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是有两个误区,一是让孩子去学习技能,去学习绘画、识字、背唐诗,学算术,上各种特长班。其结果对孩子一般智力因素的发展没有帮助作用。父母很辛苦、孩子很辛苦,浪费了钱,使孩子最宝贵的、最关键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时机荒费了。另一个误区是让孩子”自然成长”,并且非常有道理的说,你看我小时候也没有教我,开发我的智力,我不照样很聪明!过去是在一个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你从小和很多大人在一块,和很多孩子在一块,以自然环境为伴,教育、智力的开发在听老人讲故事中,爬树掏鸟蛋中,在玩黄泥中等等游戏和劳动中发展、培养出来。现在你的孩子关在一个近似监狱的一个房子里,父母老人看得紧紧的,没有自然,没有孩子,没有社区文化,甚至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只有一大堆他莫名其妙的玩具,一个电视,山水,孩子、小鸟都是虚拟的,并且里面充满着暴力。孩子要么傻看着电视,跟着”奥特曼”和其他怪兽发出”嗷、嗷”的叫声,要么在家里无聊的乱转。如果这就是”自然成长”,可以想到这样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
  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讲儿童的各种认知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阶段性,不到这个阶段,你教的不合适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没有任何用处。对绝大部分两岁多的孩子,你给孩子买三维积木教他玩,孩子是根本玩不到的,让孩子去插一个汽车,自己做一个房子,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孩子的三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主要是玩二维积木,孩子用积木在一个平面内摆出一图形,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图形。
  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反复听后,让孩子讲,也有很多学问,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儿童对语言理解的程度,要比表达的早。同样复杂的句子,孩子很早就能理解,但是自己要能表达出来,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讲,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不同句型、语法、语态、时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语言的发展的同时,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在发展,妈妈在孩子一岁多、两岁多、三岁多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对妈妈有不同的要求。对孩子讲故事的要求也是这样。很多妈妈要孩子讲故事时,让孩子几乎一字不露的讲下来,我们是非常反对这样做。
  有人问,过去的父母连字都不识一箩筐,你说的这样复杂,父母要学习这样多的,这么专业的知识,过去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问得很对!在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教育如何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和规律进行?其实过细观察,答案就很清楚!过去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主要不是有成人来担负,是由大一点的孩子来担负。小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不喜欢和自己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和大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在村里、胡同里有很多孩子,四岁多的孩子不仅仅和同龄的孩子在一块玩,他们老追着五岁左右的孩子跑,一般五岁孩子比四岁孩子大一个智力年龄段,他们现在玩的游戏正是四岁孩子要发展和正在发展的智力段所需要的,这样四岁的孩子跟着五岁的孩子学,五岁的孩子跟着六岁的孩子学,六岁的孩子跟着七岁……。不用大人教,不同智力发展段所需要的游戏、语言,孩子们都自然去学习到。父母根本就不需要搞懂是什么道理。
  现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所需要的游戏、活动,没有过去的环境,没有社区,没有一层层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在家里也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孩子。教育主要有成人来完成、来担负。既是到幼儿园,幼儿院也把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放到一块,有老师(成人)来教。很多孩子很难去和比他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耍。所以我们对传统教育的链条断掉极其痛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一个父母都去学习儿童心理知识,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是希望父母们能学习一些必需的儿童心理、教育知识,一是去弥补现在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问题,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教育是科学的,不应该是盲目的。另一方面,因为科学的进步,我们对自身心理发展的奥秘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这些科学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确实会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关键期的问题
  为什么说儿童教育有一个关键期,现代科学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智力活动都是由遗传决定,但是遗传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不是现实的、实际的智力。这是什么意思?比如狗出生后就和人在一块生活,但它只具有狗的能力,不具有人的能力。这就是遗传决定。如果人出生后在最开始几年不和人类在一块生活,会是什么样?十九世纪末期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一个发现时六、七岁,一个三、四岁。发现时孩子只具有狼的行为,不具有人的行为。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这个六、七岁的孩子无论如何帮助她,其智力提高的非常有限。人们开始认识到智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二十世纪心理学对关键期有了很多的研究。认为要把人遗传的、潜在的智力成为现实的、实际的智力,出生到六岁左右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如果在六岁左右,有很好的环境,就能更多的把潜在的智力转化成现实的、实在的智力和能力。如果在这个年龄段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把潜在的智力变成现实的智力是很有限的,并且在长大以后,再提高是很困难。所以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人格心理学家们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对成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给予的太多或太少,都会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能很好解决,孩子就能顺利的通过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阶段中关键问题,就会给下一个发展阶段带来问题,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以下我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认为是所有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最不能被忽视的阶段,这阶段的重点是孩子与母亲和其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建立在一种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喂养方式,照料方式,对孩子的态度,都不能是孩子经常体验到一种不确定性。
第二个阶段:1-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和遵守生活规则、社会规范。在这个年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我们说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遵守生活规范与社会规则,这常常很多父母在这两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究竟是松一些,还是严一些,父母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第三个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中,孩子创造力、创造的欲望、动机就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三、四岁的孩子学习折纸,折各种小鸟、小狗,五、六岁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用积木建造各种动物,建筑,上学后有条件去学习制造各种机械模型。这些也是把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习文化、技能融为一体的游戏。我们看看幼儿园教材里编制的各种游戏,教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玩具。都是以此为教学目的。
孩子再大一点。到五岁左右以后,我们就要逐步教孩子更多的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科学、伦理、各项技能等知识。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文化、思想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本来是我们多年的教育方法、思想。可是近些年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把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一点点割裂开来。教育变得越来越畸形、极端!我只是希望那些具有教育意识的父母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跟着”潮流”走,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决不是孩子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能看出来。教育的效果是需要几年、几十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孩子去学习、继承人类和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第四个阶段:6-12岁,或者延长到青春期前期。这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我们知道这两种品质对一生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具有这两种品质,父母就不需要为孩子的一生担忧。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很小就知道对自己、他人负起责任。很勤奋的去学习、劳动。
第五个阶段:13岁左右到成人就是我们讲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是角色认同的阶段,同一化的阶段。是孩子迈向成人的最后阶段,是为成人做好所有准备的阶段。也是现在全世界工业化社会最为感到迷惘、头疼的阶段。
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而又以六岁前的三个阶段最为重要。对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就象盖高楼一样,这五个阶段就是基础,而越往下的基础越重要。基础打不好,盖到上面自然就会歪,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虽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认知、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孩子很有创造性,但是却很自卑。一个孩子很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却有智力方面的问题。
要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对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学习、了解,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心理素质、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品质。这些比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更重要。
Categories
童话:2-3岁

逆反期吗?(06-07-06)

今天有一个推销杂志的寄了份宣传材料过来,内含以一个叫巧虎小老虎为主角展开的唱歌、培养儿童生活习惯、英语以及识字等的VCD。

巧虎又蹦又唱得表演了一首歌,问:小朋友,你学会了吗?

童话:没有学会!

巧虎告诉小朋友要做好吃饭。

童话:不能!

巧虎又表演了一个节目,问:小朋友,你喜欢吗?

童话:不喜欢。

虽说不喜欢却一遍又一遍得看,虽说没学会却跟着唱了起来。小家伙有点逆反。

最近在调整哄童话睡觉的方法,尽量得满足他睡前要求聊天和亲热的要求,好家伙!每天都要坚持到11点左右才能睡着。偏偏这几天又有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困得不行了我也得硬挺着,痛苦~

从早教捞了个旧贴,看来童话进入逆反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非要自己关车门,有时候要自己上楼梯被妈妈抱上去了闹,妈妈习惯了抱着上楼梯某日却又要自己上楼梯接着闹,没有太平日子了!。最近一段时间好像状态有点趋于正常了,我还是别乐观得太早了。

Categories
童话:2-3岁

逆反期吗?(06-07-06)

今天有一个推销杂志的寄了份宣传材料过来,内含以一个叫巧虎小老虎为主角展开的唱歌、培养儿童生活习惯、英语以及识字等的VCD。

巧虎又蹦又唱得表演了一首歌,问:小朋友,你学会了吗?

童话:没有学会!

巧虎告诉小朋友要做好吃饭。

童话:不能!

巧虎又表演了一个节目,问:小朋友,你喜欢吗?

童话:不喜欢。

虽说不喜欢却一遍又一遍得看,虽说没学会却跟着唱了起来。小家伙有点逆反。

最近在调整哄童话睡觉的方法,尽量得满足他睡前要求聊天和亲热的要求,好家伙!每天都要坚持到11点左右才能睡着。偏偏这几天又有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困得不行了我也得硬挺着,痛苦~

从早教捞了个旧贴,看来童话进入逆反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非要自己关车门,有时候要自己上楼梯被妈妈抱上去了闹,妈妈习惯了抱着上楼梯某日却又要自己上楼梯接着闹,没有太平日子了!。最近一段时间好像状态有点趋于正常了,我还是别乐观得太早了。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唠叨几句世界杯(06-07-05)

我从来都不是球迷,以前虽然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比赛,但是潜意识得总觉得球赛应该走武侠小说的套路,某位英雄施展绝技一路过关斩将将球平稳送入球门。这样的情况当然没有出现过,由此我也未曾有机会为哪一场球赛而激动过。
前几天看了德国队和阿根廷的一场比赛,或许是阅历的增长,我能够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去看待比赛,比赛是什么呢?有技巧的竞争,有小动作战术,有毅 力兼体力的相持。也许上升到一定境界的时候,球技对比赛的作用已经退居二线,真正起作用的是意志力——可能这是为什么德国队能够连续踢进4个点球。
昨天德国失利,在加时赛的最后两分钟被进了两个球,是体力到极限了还是意志到了极限?不管是什么,都觉得有点遗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意大利是一支非常出色的球队。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唠叨几句世界杯(06-07-05)

我从来都不是球迷,以前虽然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比赛,但是潜意识得总觉得球赛应该走武侠小说的套路,某位英雄施展绝技一路过关斩将将球平稳送入球门。这样的情况当然没有出现过,由此我也未曾有机会为哪一场球赛而激动过。
前几天看了德国队和阿根廷的一场比赛,或许是阅历的增长,我能够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去看待比赛,比赛是什么呢?有技巧的竞争,有小动作战术,有毅 力兼体力的相持。也许上升到一定境界的时候,球技对比赛的作用已经退居二线,真正起作用的是意志力——可能这是为什么德国队能够连续踢进4个点球。
昨天德国失利,在加时赛的最后两分钟被进了两个球,是体力到极限了还是意志到了极限?不管是什么,都觉得有点遗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意大利是一支非常出色的球队。
Categories
童话:2-3岁

今天地震了(06-07-04)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用计算机呢,突然就觉得有点眩晕的感觉,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呢,拍拍脑袋,感觉依旧——就好像坐在一棵树上,而树被风吹得来回摇晃——原来当猴子是这样的。
办公室里没有去吃饭的人都站了起来,大家都跑到外面去看是不是外面在爆破——前一段时间我们旁边引爆了一排水泥桩子,桩子倒地的时候感觉就和这个非常类似,不同的是那次有轰然倒塌的声音。
经大家一合计,一致决定是地震了,纷纷上网去查,一无所获。后来一直忙其他的,到晚上去接童话的时候,老师确认说廊坊发生5.1级地震。

说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 姥姥送给童话一盆滴水观音,童话某日突然发生了兴趣,对着滴水观音问我:妈妈,它会长大吗? 妈妈一边忙着其他的一边应付:会呀,只要我们一直给它浇水。 半天没听见童话的声音,妈妈有点奇怪,掉头一看一只小肥爪子正把滴水观音的叶子往上拔呢!问他: 童话,你在干嘛呢? 童话:我想让它长高点。原来拔苗助长的故事不完全是虚构的,故事中的那个人的智力也就和童话差不多吧,时代进步了哈~
2. 童话从幼儿园回来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也从来没有给他唱过(觉得太凄凉),奇怪得问他:在幼儿园学的?童话:齐齐想妈妈的时候我们就给她唱这首歌。

Categories
童话:2-3岁

今天地震了(06-07-04)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用计算机呢,突然就觉得有点眩晕的感觉,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呢,拍拍脑袋,感觉依旧——就好像坐在一棵树上,而树被风吹得来回摇晃——原来当猴子是这样的。
办公室里没有去吃饭的人都站了起来,大家都跑到外面去看是不是外面在爆破——前一段时间我们旁边引爆了一排水泥桩子,桩子倒地的时候感觉就和这个非常类似,不同的是那次有轰然倒塌的声音。
经大家一合计,一致决定是地震了,纷纷上网去查,一无所获。后来一直忙其他的,到晚上去接童话的时候,老师确认说廊坊发生5.1级地震。

说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 姥姥送给童话一盆滴水观音,童话某日突然发生了兴趣,对着滴水观音问我:妈妈,它会长大吗? 妈妈一边忙着其他的一边应付:会呀,只要我们一直给它浇水。 半天没听见童话的声音,妈妈有点奇怪,掉头一看一只小肥爪子正把滴水观音的叶子往上拔呢!问他: 童话,你在干嘛呢? 童话:我想让它长高点。原来拔苗助长的故事不完全是虚构的,故事中的那个人的智力也就和童话差不多吧,时代进步了哈~
2. 童话从幼儿园回来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也从来没有给他唱过(觉得太凄凉),奇怪得问他:在幼儿园学的?童话:齐齐想妈妈的时候我们就给她唱这首歌。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和两岁的孩子一起阅读(06-06-30)

转自新浪早教论坛

作者:张仲华

刚刚开始伊呀伊呀说话的孩子,妈妈拿着《婴儿画报》、各种故事书和孩子一块阅读,准备给宝宝讲故事。妈妈给孩子念啊、讲啊,宝宝好像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一边玩玩具,心不在焉的听着。妈妈把宝宝抱到怀里,希望宝宝能认真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第一页还没有讲完,宝宝就哗啦哗啦的翻书页。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听故事?妈妈心里充满着疑惑。怎样给2—3岁的讲故事,和宝宝一块阅读?妈妈必须在讲故事期间满足宝宝在情感的需要。也要学习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进行任何活动,都必须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和孩子一块阅读,给孩子讲故事,妈妈不能把讲故事作为一个唯一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宝宝很好的进行情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
有的妈妈说,宝宝拿着书,要让妈妈讲故事,把宝宝抱到怀里,仅仅讲了几句,宝宝就开始捣乱,不停的翻书,在妈妈怀里扭来扭去,一点都不认真听。妈妈很生气,就开始批评宝宝,满怀希望和孩子在一块阅读,一会就变的不欢而散。其实孩子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要妈妈讲故事,而是希望妈妈能抱抱他,和他亲热一会。孩子发现,只要让妈妈讲故事,妈妈就会抱他。所以就找借口,让妈妈抱。这说明妈妈平时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关心不够。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妈妈和孩子一块做什么活动,孩子都不会认真的投入。因为孩子在情感上处于饥饿状态,在妈妈面前是不可能用心去做其他事情。
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妈妈也要非常注意给孩子丰富的情感。如果妈妈拿着书,讲的干巴巴的,一点情趣都没有,孩子肯定没有兴趣。有的妈妈说,这是技巧和方法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也反映出妈妈的情趣和对孩子的态度。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阅读,学习知识并不是第一位的,让宝宝和妈妈都很快乐却是最重要。有的妈妈太功利,一心想让孩子通过阅读学到很多知识。也有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相比,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宝宝也能阅读,也许是功利的竞争心,也许是虚荣心,但都不合适。
和幼小的孩子一块阅读,要让孩子感到快乐,也要让妈妈感到快乐,当看到宝宝快乐时候,妈妈也会感到很快乐。不快乐,就不要阅读。
可是很多妈妈并不去感受孩子在阅读中是否快乐,她们希望孩子像上课一样,瞪大眼睛认真听妈妈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妈妈讲故事的态度存在问题。如果把快乐作为第一目标,妈妈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善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和自己都感到快乐。如果妈妈只是想承担教师的角色,妈妈就很难去感受孩子和自己是否快乐。
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技巧和方法是以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为基础。2岁左右以后的儿童,他们虽然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但是还是很难理解复杂和比较长的故事情节,对故事中隐喻、间接的因果关系也很难理解。如果脱离图片、情景、动作,仅仅从语言上去理解故事也是非常困难。 对2岁左右的儿童,妈妈应该怎样讲故事?
第一,妈妈要挑选浅显的画册读物,画面的内容不要太复杂,故事一定要直观、简单。比如《婴儿画报》中的故事,一个故事可能有3、5页组成,对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阅读,要让孩子把几页的图画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有很大难度。如果妈妈刚刚开始给孩子讲的时候,就一页页连贯的讲下去,孩子很难在大脑内把每页的内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所以刚开始给孩子讲故事,要把每一个画面处理成一个完整的、简单的故事。比如一个画面上有兔宝宝、兔妈妈、小蝴蝶、花丛、树林、小房子、太阳等,要根据这个画面去编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尽可能使画面有能够动起来的感觉。很多妈妈一开始就拿着画报一页页的念下去,孩子很难理解,效果很差。
第二,语言要简单,不能有太多的复杂句子,也不能有儿化语。多使用动词,能够使儿童在大脑内把静止画面转换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多使用简单的形容词,使用夸张性、跳跃性的表述,激发儿童产生想象力和情感。比如说“小兔子跑的好快、好快呀,像汽车一样快”。你的宝宝会马上说:“像飞机一样快,不!像火箭一样快!”你说“大灰狼张开大嘴要吃小山羊。可是最张的太大了,一下子下巴掉下来了!”你的小宝宝会非常开心。
第三、逐渐使故事更有连贯性和复杂性。开始的时候,一个画面编一个故事,再把两个画面编成一个故事,慢慢地达到把4、5个画面编成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儿童逐渐能达到在大脑内把一个故事分为几个不同的画面和场景去理解,并且能够使画面连续的动起来。对成人是很简单的智力活动,但对两岁以内的儿童,却需要走过一个很艰难的发展道路。
第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穿插角色扮演和动作表演。角色扮演就是妈妈和宝宝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故事的部分情节表演出来,使故事变的更深动、有趣。把语言的声音和静止的图画转换成动态的情景,使宝宝更容易理解故事,能够更有效地在大脑内形成动态的表象。
动作表演不仅是在角色扮演中的动作,也可以是在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配合语言,帮助理解。
第五,一个故事会反反复复的给孩子讲,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构建、还原这个故事情景和过程。孩子会让家里人、其他的小朋友一块做角色扮演游戏,去把他听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重新还原和构建出来,儿童还会不断地有所创新,把他想象的内容和其他的故事情节加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玩具去构建和还原故事情景,并进行创新。比如儿童把积木、玩偶等当作故事中人物,去构建故事的情景。但是对很多2岁到3岁的孩子做不到,甚至很多4岁左右的孩子都缺乏这样想象中游戏。如果父母能够在2岁以后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去玩这样的游戏,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和两岁的孩子一起阅读(06-06-30)

转自新浪早教论坛

作者:张仲华

刚刚开始伊呀伊呀说话的孩子,妈妈拿着《婴儿画报》、各种故事书和孩子一块阅读,准备给宝宝讲故事。妈妈给孩子念啊、讲啊,宝宝好像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一边玩玩具,心不在焉的听着。妈妈把宝宝抱到怀里,希望宝宝能认真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第一页还没有讲完,宝宝就哗啦哗啦的翻书页。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听故事?妈妈心里充满着疑惑。怎样给2—3岁的讲故事,和宝宝一块阅读?妈妈必须在讲故事期间满足宝宝在情感的需要。也要学习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进行任何活动,都必须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和孩子一块阅读,给孩子讲故事,妈妈不能把讲故事作为一个唯一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宝宝很好的进行情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
有的妈妈说,宝宝拿着书,要让妈妈讲故事,把宝宝抱到怀里,仅仅讲了几句,宝宝就开始捣乱,不停的翻书,在妈妈怀里扭来扭去,一点都不认真听。妈妈很生气,就开始批评宝宝,满怀希望和孩子在一块阅读,一会就变的不欢而散。其实孩子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要妈妈讲故事,而是希望妈妈能抱抱他,和他亲热一会。孩子发现,只要让妈妈讲故事,妈妈就会抱他。所以就找借口,让妈妈抱。这说明妈妈平时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关心不够。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妈妈和孩子一块做什么活动,孩子都不会认真的投入。因为孩子在情感上处于饥饿状态,在妈妈面前是不可能用心去做其他事情。
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妈妈也要非常注意给孩子丰富的情感。如果妈妈拿着书,讲的干巴巴的,一点情趣都没有,孩子肯定没有兴趣。有的妈妈说,这是技巧和方法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也反映出妈妈的情趣和对孩子的态度。和幼小的孩子在一块阅读,学习知识并不是第一位的,让宝宝和妈妈都很快乐却是最重要。有的妈妈太功利,一心想让孩子通过阅读学到很多知识。也有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相比,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宝宝也能阅读,也许是功利的竞争心,也许是虚荣心,但都不合适。
和幼小的孩子一块阅读,要让孩子感到快乐,也要让妈妈感到快乐,当看到宝宝快乐时候,妈妈也会感到很快乐。不快乐,就不要阅读。
可是很多妈妈并不去感受孩子在阅读中是否快乐,她们希望孩子像上课一样,瞪大眼睛认真听妈妈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妈妈讲故事的态度存在问题。如果把快乐作为第一目标,妈妈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善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和自己都感到快乐。如果妈妈只是想承担教师的角色,妈妈就很难去感受孩子和自己是否快乐。
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技巧和方法是以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为基础。2岁左右以后的儿童,他们虽然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但是还是很难理解复杂和比较长的故事情节,对故事中隐喻、间接的因果关系也很难理解。如果脱离图片、情景、动作,仅仅从语言上去理解故事也是非常困难。 对2岁左右的儿童,妈妈应该怎样讲故事?
第一,妈妈要挑选浅显的画册读物,画面的内容不要太复杂,故事一定要直观、简单。比如《婴儿画报》中的故事,一个故事可能有3、5页组成,对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阅读,要让孩子把几页的图画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有很大难度。如果妈妈刚刚开始给孩子讲的时候,就一页页连贯的讲下去,孩子很难在大脑内把每页的内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所以刚开始给孩子讲故事,要把每一个画面处理成一个完整的、简单的故事。比如一个画面上有兔宝宝、兔妈妈、小蝴蝶、花丛、树林、小房子、太阳等,要根据这个画面去编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尽可能使画面有能够动起来的感觉。很多妈妈一开始就拿着画报一页页的念下去,孩子很难理解,效果很差。
第二,语言要简单,不能有太多的复杂句子,也不能有儿化语。多使用动词,能够使儿童在大脑内把静止画面转换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多使用简单的形容词,使用夸张性、跳跃性的表述,激发儿童产生想象力和情感。比如说“小兔子跑的好快、好快呀,像汽车一样快”。你的宝宝会马上说:“像飞机一样快,不!像火箭一样快!”你说“大灰狼张开大嘴要吃小山羊。可是最张的太大了,一下子下巴掉下来了!”你的小宝宝会非常开心。
第三、逐渐使故事更有连贯性和复杂性。开始的时候,一个画面编一个故事,再把两个画面编成一个故事,慢慢地达到把4、5个画面编成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儿童逐渐能达到在大脑内把一个故事分为几个不同的画面和场景去理解,并且能够使画面连续的动起来。对成人是很简单的智力活动,但对两岁以内的儿童,却需要走过一个很艰难的发展道路。
第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穿插角色扮演和动作表演。角色扮演就是妈妈和宝宝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故事的部分情节表演出来,使故事变的更深动、有趣。把语言的声音和静止的图画转换成动态的情景,使宝宝更容易理解故事,能够更有效地在大脑内形成动态的表象。
动作表演不仅是在角色扮演中的动作,也可以是在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配合语言,帮助理解。
第五,一个故事会反反复复的给孩子讲,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构建、还原这个故事情景和过程。孩子会让家里人、其他的小朋友一块做角色扮演游戏,去把他听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重新还原和构建出来,儿童还会不断地有所创新,把他想象的内容和其他的故事情节加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玩具去构建和还原故事情景,并进行创新。比如儿童把积木、玩偶等当作故事中人物,去构建故事的情景。但是对很多2岁到3岁的孩子做不到,甚至很多4岁左右的孩子都缺乏这样想象中游戏。如果父母能够在2岁以后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去玩这样的游戏,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