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童话去医院看病,看完病由于时间比较晚,我们决定去肯德鸡吃中午饭。中间,我问童话:童话,下午去上学好吗?“不”,童话回答得很是坚决。“为什么呀?”“因为,因为,。。。”,然后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想我了怎么办呀?”让我一阵感慨。
据说童话下午5:00钟睡到现在,仍然没有醒,让我担心他是否会在夜里两点钟醒来。
在奶奶家的照片
我举几个例子由你来判断这些孩子将来能获得什么。
例一:
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他修了一个长城,还有一个城堡。老师问:没有骑兵吗?孩子指着说:在这里。他手指的方向是城堡。老师问:城堡怎么没有门?他答:骑兵他们害怕,不敢出来。
这个没有门的城堡是孩子精神上的避难所,孩子根本没能建立起安全感。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儿童最需要的。父母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给他建立,您又如何让他去赢得那四样东西(智慧,财富,健康,幸福)呢?
例二: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孙悟空”
“我也叫孙悟空”
“不许你叫孙悟空”
动手打,边说边打,“我要打死你,我爸爸很厉害的。我叫我爸爸用鞭子打死你……”
常在家中接触暴力,父亲是权威的象征,自我未形成,心理能量弱——这就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留在孩子身上的映射。
因此,我同您共同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如果您愿望很好,您就必须关注孩子成长的法则,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爱。您必须知道0—3岁、3—6岁、6—12岁、12—18岁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精神上是如何成长的,对您的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把0—18岁看成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这非常有必要。例如:如果您不能在0—6岁给您的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我很难想象一个把大量精力放在获取这些基本需求,放在防御和敌对中的孩子该如何建构他的自我和心智,同其他正常的孩子相比,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也因此丧失了将来做成人所需的基本的能力。所以,至此以后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了,而此时您也许认为知识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因为您很快会发现,您的做法严重时甚至会让孩子自闭。
所以建议是:您必须了解,才能给予。
第二个问题是:您必须了解和明白的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文化。这很重要,否则您就达不到您的目的。例如:中国文化导致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从小就学所谓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实际父母这样的观念来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社会也没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焦虑。其中也包括对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教育文化像一个巨大的洪流,在这种文化中有对未来的恐惧、巨大的不安全感、不信任和急功近利。如果您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被这洪流冲着走,对于孩子漫长的成长来讲,您将可能无法扮演一个帮助他、陪伴他慢慢成长的角色,而是孩子的施害者。
第三个问题是:您必须解决您自己的问题。那些有暴力的孩子父母必有暴力的一面;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也必缺乏安全感;那些寻求关注和无法同他人相处的孩子,父母也必定是这样。您无须告诉您的孩子应该怎样,您要做的是改变您自己,不让您自己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最终不让您孩子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您必须改变您,再改变您,让您的生活建构起真正的品质,让您的精神更加积极和愉悦。
我和无数的妈妈一样,由自己带孩子。首先我要说的是带孩子很累,带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定是苦多于乐,照顾孩子每时每刻的艰辛是不必多言的,但您还是情愿拥有孩子。我问一位妈妈,她说:“如果让我再选择,我还是要选择孩子。他让我成长,让我努力工作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阶层;让我的意识不断升华,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为了他,我必须注意我的语言、行为,我必须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长期的积累,那些良好的品质就固定在我的身上。当然,我还必须思考现有的很多问题。关注他每月的成长变化,排除谬误,保证他的成长不偏离那条道,我又被推到了独立、判断、思考的道路上。没有他,我会很懒惰,而乐于享受生活。他迫使我成长得很累,但共同成长给了我喜悦。”她爱她的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她会爱她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最应该同您分享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当您问她孩子的情况时,她几乎是一无所知。愿望是爱孩子,行动却是不付出,这不是爱,只是爱的情绪。大部分父母往往都是透过孩子爱自己。
第四个问题,大概也是最难以做到的问题:把“爱、自由、规则”给予孩子。实际身为父母,如果您正常成长过来,您就天然拥有了了解孩子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乎都不是。我们可能根本无时间去了解孩子,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规则”,您的孩子就有了基本成长的保证。因为自由保证了孩子心智成长的空间,给了孩子智能;而爱给了孩子心灵;规则节约了孩子和您的人生成本。
爱和自由的基本保证是规则,规则必须是大家遵守,只要往前迈一步,规则就替代了权力—也就是家长制。这就是规则的意义。规则是:一、尊重他人;二、尊重环境;三、尊重自己。这个规则适用于0—6岁,规则将儿童从权威中解放了出来,也建立了极为良好的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未来的基础。
我举几个例子由你来判断这些孩子将来能获得什么。
例一:
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他修了一个长城,还有一个城堡。老师问:没有骑兵吗?孩子指着说:在这里。他手指的方向是城堡。老师问:城堡怎么没有门?他答:骑兵他们害怕,不敢出来。
这个没有门的城堡是孩子精神上的避难所,孩子根本没能建立起安全感。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儿童最需要的。父母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给他建立,您又如何让他去赢得那四样东西(智慧,财富,健康,幸福)呢?
例二: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孙悟空”
“我也叫孙悟空”
“不许你叫孙悟空”
动手打,边说边打,“我要打死你,我爸爸很厉害的。我叫我爸爸用鞭子打死你……”
常在家中接触暴力,父亲是权威的象征,自我未形成,心理能量弱——这就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留在孩子身上的映射。
因此,我同您共同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如果您愿望很好,您就必须关注孩子成长的法则,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爱。您必须知道0—3岁、3—6岁、6—12岁、12—18岁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精神上是如何成长的,对您的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把0—18岁看成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这非常有必要。例如:如果您不能在0—6岁给您的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我很难想象一个把大量精力放在获取这些基本需求,放在防御和敌对中的孩子该如何建构他的自我和心智,同其他正常的孩子相比,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也因此丧失了将来做成人所需的基本的能力。所以,至此以后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了,而此时您也许认为知识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因为您很快会发现,您的做法严重时甚至会让孩子自闭。
所以建议是:您必须了解,才能给予。
第二个问题是:您必须了解和明白的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文化。这很重要,否则您就达不到您的目的。例如:中国文化导致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从小就学所谓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实际父母这样的观念来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社会也没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焦虑。其中也包括对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教育文化像一个巨大的洪流,在这种文化中有对未来的恐惧、巨大的不安全感、不信任和急功近利。如果您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被这洪流冲着走,对于孩子漫长的成长来讲,您将可能无法扮演一个帮助他、陪伴他慢慢成长的角色,而是孩子的施害者。
第三个问题是:您必须解决您自己的问题。那些有暴力的孩子父母必有暴力的一面;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也必缺乏安全感;那些寻求关注和无法同他人相处的孩子,父母也必定是这样。您无须告诉您的孩子应该怎样,您要做的是改变您自己,不让您自己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最终不让您孩子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您必须改变您,再改变您,让您的生活建构起真正的品质,让您的精神更加积极和愉悦。
我和无数的妈妈一样,由自己带孩子。首先我要说的是带孩子很累,带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定是苦多于乐,照顾孩子每时每刻的艰辛是不必多言的,但您还是情愿拥有孩子。我问一位妈妈,她说:“如果让我再选择,我还是要选择孩子。他让我成长,让我努力工作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阶层;让我的意识不断升华,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为了他,我必须注意我的语言、行为,我必须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长期的积累,那些良好的品质就固定在我的身上。当然,我还必须思考现有的很多问题。关注他每月的成长变化,排除谬误,保证他的成长不偏离那条道,我又被推到了独立、判断、思考的道路上。没有他,我会很懒惰,而乐于享受生活。他迫使我成长得很累,但共同成长给了我喜悦。”她爱她的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她会爱她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最应该同您分享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当您问她孩子的情况时,她几乎是一无所知。愿望是爱孩子,行动却是不付出,这不是爱,只是爱的情绪。大部分父母往往都是透过孩子爱自己。
第四个问题,大概也是最难以做到的问题:把“爱、自由、规则”给予孩子。实际身为父母,如果您正常成长过来,您就天然拥有了了解孩子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乎都不是。我们可能根本无时间去了解孩子,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规则”,您的孩子就有了基本成长的保证。因为自由保证了孩子心智成长的空间,给了孩子智能;而爱给了孩子心灵;规则节约了孩子和您的人生成本。
爱和自由的基本保证是规则,规则必须是大家遵守,只要往前迈一步,规则就替代了权力—也就是家长制。这就是规则的意义。规则是:一、尊重他人;二、尊重环境;三、尊重自己。这个规则适用于0—6岁,规则将儿童从权威中解放了出来,也建立了极为良好的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未来的基础。
从周五开始,我们就开始担心童话的身体,起因是他的鼻塞,在周五晚上开始咳嗽,周六继续,周日继续。睡觉明显减少。
周六的时候,晚上比较晚了,童话在大衣柜里面玩坐大车,我把台灯打到大衣柜的门上(门是半透明的,这样他在里面不至于害怕),做着一些手势,比若鸟在飞,狗在叫之类的,童话比较开心。等到要睡觉的时候,我问他:童话,怎么去睡觉好吗?他说:“不,不行”。“那咱们玩多久亚?”。“1,2,3,4,5,6,7,8,9,10“,说完童话得意的一笑。我说:那就十分钟吧。童话回答:那好吧。玩了不到一分钟,童话探出脑袋问:爸爸,到十分钟了没?我说没有。又过了两分钟,童话又问:到十分钟了没?我有点奇怪:没有,等到了10分钟我就叫你。第三次,童话问我,我突然意识到他大概是很累了,赶快说:到十分钟啦。童话果然乖乖的过来让我抱走去睡觉去了。一幅很疲劳的样子,真是担心。不知道咳嗽该怎么控制一下。
感觉童话现在比较合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会和你谈条件,试探这个期望的大小,如果他确定大人要坚持,他一般不会太坚持,顶多要求你退一小步。
今天送到幼儿园,感觉还是有些提心吊胆。
从周五开始,我们就开始担心童话的身体,起因是他的鼻塞,在周五晚上开始咳嗽,周六继续,周日继续。睡觉明显减少。
周六的时候,晚上比较晚了,童话在大衣柜里面玩坐大车,我把台灯打到大衣柜的门上(门是半透明的,这样他在里面不至于害怕),做着一些手势,比若鸟在飞,狗在叫之类的,童话比较开心。等到要睡觉的时候,我问他:童话,怎么去睡觉好吗?他说:“不,不行”。“那咱们玩多久亚?”。“1,2,3,4,5,6,7,8,9,10“,说完童话得意的一笑。我说:那就十分钟吧。童话回答:那好吧。玩了不到一分钟,童话探出脑袋问:爸爸,到十分钟了没?我说没有。又过了两分钟,童话又问:到十分钟了没?我有点奇怪:没有,等到了10分钟我就叫你。第三次,童话问我,我突然意识到他大概是很累了,赶快说:到十分钟啦。童话果然乖乖的过来让我抱走去睡觉去了。一幅很疲劳的样子,真是担心。不知道咳嗽该怎么控制一下。
感觉童话现在比较合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会和你谈条件,试探这个期望的大小,如果他确定大人要坚持,他一般不会太坚持,顶多要求你退一小步。
今天送到幼儿园,感觉还是有些提心吊胆。
一天,童话和妈妈闹别扭,大概是妈妈不让做一件什么事情,童话非要做,然后妈妈比较生气,童话也很生气。然后童话在爸爸怀里,不断地喊:不,不,不能,不能。同时,配合着他的话,他伸出了右手,不断打着手势:一开始的时候,竖起了一个大拇哥,然后童话一边喊着不,一边看了一眼,估计发现不太对头,又马上换了一个手势,这次是伸出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表示一个“二”的意思),然后一看,还是觉得不对; 又换一种手势,这次是一个大拇指加上食指,是一个开枪的手势。可能小家伙觉得还是不对,干脆不做手势了,直接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