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童话:2-3岁

妈妈想我了怎么办呀?

今天带童话去医院看病,看完病由于时间比较晚,我们决定去肯德鸡吃中午饭。中间,我问童话:童话,下午去上学好吗?“不”,童话回答得很是坚决。“为什么呀?”“因为,因为,。。。”,然后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想我了怎么办呀?”让我一阵感慨。

据说童话下午5:00钟睡到现在,仍然没有醒,让我担心他是否会在夜里两点钟醒来。

在奶奶家的照片

Categories
童话:2-3岁

和妈妈交流(06-04-17)

沃尔玛超市有一种购物车,车上面有一个部分是一个儿童玩的小车,小家伙们坐在里面玩,而大人在外面推车买东西,各得其所。

周末带孩子过去,走在路上,童话问了若干遍为什么还没到之后得出结论:购物车在前面的房子里。

片刻,童话问:妈妈,为什么还没有到呀?

妈妈:因为购物车在前面的房子里呀!很快就要到了。

童话(不太高兴):妈妈,你干嘛学我呀?

妈妈(兴高采烈的):因为你说得对呀!

童话沉默。为了转移话题,妈妈指着知春路地铁站说:童话,你看那是大地铁的车站。地铁开的时候呜呜呜呜~~

童话:一会儿呀大地铁来了就呜呜~,可快了~

妈妈:你干嘛学我呀?

童话(开心得):因为你说得对呀!

到了超市人很多,最恐怖的是连那种特殊的购物车都没有了,童话很是郁闷。于是在款台处等着,好容易等到了一辆车,童话一脑袋钻进去就不再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我们意识到他的情绪不对的时候,发现他对这辆车特别紧张,生怕他自己一出来别的小朋友就进去坐了。给他讲明了到了后,小家伙又活跃了起来。后来买完东西吃完饭之后很顺利得就把车还了,一点都没有不开心。

最近元大都遗址公园又增添了新的水上项目,叫做激光射击。就是每个船上设置一个枪,而水中有若干目标,一旦目标被击中就喷水并发出响声。我们先玩了半个小时,要走,童话大哭。又玩了十分钟,再和他说要走,又大哭,哭完后很爽快得答应去还车。

最近几天咳嗽加剧,今天带到医院去看。一开始小家伙醒来发现在医院有点委屈,让他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掉了两滴眼泪之后就好了,不过我仍然感觉到他心里的不安和惊恐;到了验血的时候,告诉他会有一点疼,但是只疼一下。结果医生都扎完了,小家伙放声大哭,哭了一会儿之后我带他去坐摇摇车,坐在车上,童话问我:妈妈,为什么看医生和打针都疼呀?安慰了一番之后就玩上了。

很开心童话能够把他的担心、不安和我交流,也很开心他在这样的交流之后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继续前进。
Categories
童话:2-3岁

和妈妈交流(06-04-17)

沃尔玛超市有一种购物车,车上面有一个部分是一个儿童玩的小车,小家伙们坐在里面玩,而大人在外面推车买东西,各得其所。

周末带孩子过去,走在路上,童话问了若干遍为什么还没到之后得出结论:购物车在前面的房子里。

片刻,童话问:妈妈,为什么还没有到呀?

妈妈:因为购物车在前面的房子里呀!很快就要到了。

童话(不太高兴):妈妈,你干嘛学我呀?

妈妈(兴高采烈的):因为你说得对呀!

童话沉默。为了转移话题,妈妈指着知春路地铁站说:童话,你看那是大地铁的车站。地铁开的时候呜呜呜呜~~

童话:一会儿呀大地铁来了就呜呜~,可快了~

妈妈:你干嘛学我呀?

童话(开心得):因为你说得对呀!

到了超市人很多,最恐怖的是连那种特殊的购物车都没有了,童话很是郁闷。于是在款台处等着,好容易等到了一辆车,童话一脑袋钻进去就不再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我们意识到他的情绪不对的时候,发现他对这辆车特别紧张,生怕他自己一出来别的小朋友就进去坐了。给他讲明了到了后,小家伙又活跃了起来。后来买完东西吃完饭之后很顺利得就把车还了,一点都没有不开心。

最近元大都遗址公园又增添了新的水上项目,叫做激光射击。就是每个船上设置一个枪,而水中有若干目标,一旦目标被击中就喷水并发出响声。我们先玩了半个小时,要走,童话大哭。又玩了十分钟,再和他说要走,又大哭,哭完后很爽快得答应去还车。

最近几天咳嗽加剧,今天带到医院去看。一开始小家伙醒来发现在医院有点委屈,让他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掉了两滴眼泪之后就好了,不过我仍然感觉到他心里的不安和惊恐;到了验血的时候,告诉他会有一点疼,但是只疼一下。结果医生都扎完了,小家伙放声大哭,哭了一会儿之后我带他去坐摇摇车,坐在车上,童话问我:妈妈,为什么看医生和打针都疼呀?安慰了一番之后就玩上了。

很开心童话能够把他的担心、不安和我交流,也很开心他在这样的交流之后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继续前进。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一篇孙瑞雪的文章

每当童话给我更大的挑战的时候,我就需要充充电。以下为引文(部分删节):
我想,对父母最大的帮助莫过于帮助他们孩子的生命顺利成长!愿望和现实之间,有一段漫长的空间距离,这个距离在时间上有18年之久,而最艰难的是头6年。
现实情况是你现在就能判断出,一个孩子的未来会拥有什么。

我举几个例子由你来判断这些孩子将来能获得什么。
例一:
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他修了一个长城,还有一个城堡。老师问:没有骑兵吗?孩子指着说:在这里。他手指的方向是城堡。老师问:城堡怎么没有门?他答:骑兵他们害怕,不敢出来。
这个没有门的城堡是孩子精神上的避难所,孩子根本没能建立起安全感。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儿童最需要的。父母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给他建立,您又如何让他去赢得那四样东西(智慧,财富,健康,幸福)呢?
例二: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孙悟空”
“我也叫孙悟空”
“不许你叫孙悟空”
动手打,边说边打,“我要打死你,我爸爸很厉害的。我叫我爸爸用鞭子打死你……”
常在家中接触暴力,父亲是权威的象征,自我未形成,心理能量弱——这就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留在孩子身上的映射。

例三:
男孩子做在凳子上,吃大拇指,老师过来问:“你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啪,一巴掌打掉老师的眼镜,说:“我是警察,我爸爸也是警察,我们全家都是警察。”
这是一个对成人世界有着巨大的恐惧和敌视,精力都放在防御上的孩子。
例四:
一个6岁的男孩来到学校,几天后,他母亲问我怎样帮助他的数学心智,我说,他可能一生都不会拥有这样的心智了。在我的观察中,男孩的数学心智根本就被破坏了,或是说在建构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了。现在这个男孩14岁,初二,数学一塌糊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0——6岁是建构心智的年龄,如果在这个阶段未能建立心智,又用什么去吸收知识呢?
一生的成长关键在头6年。如果头6年出了问题,后6年改变的机会就会很小,再过6年去寻求改变,那几乎就是奇迹了。因为既然做父母的能造成6岁前的问题,6岁后的问题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们讨论父母,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成人是不可改变的——多么本质的评价啊!
再回到例子里的那些孩子身上吧。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是无法将注意力投放到心智形成上。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部分孩子将精力放在个人早期成长的基本需求上,部分孩子把精力放在了对环境的防御上。基本上是这两种,而这不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本质上来讲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成人。我举例并不想让您从例子中判断您的孩子,而是期望您把握原则。原则总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适用的。

因此,我同您共同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如果您愿望很好,您就必须关注孩子成长的法则,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爱。您必须知道0—3岁、3—6岁、6—12岁、12—18岁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精神上是如何成长的,对您的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把0—18岁看成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这非常有必要。例如:如果您不能在0—6岁给您的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我很难想象一个把大量精力放在获取这些基本需求,放在防御和敌对中的孩子该如何建构他的自我和心智,同其他正常的孩子相比,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也因此丧失了将来做成人所需的基本的能力。所以,至此以后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了,而此时您也许认为知识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因为您很快会发现,您的做法严重时甚至会让孩子自闭。
所以建议是:您必须了解,才能给予。
第二个问题是:您必须了解和明白的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文化。这很重要,否则您就达不到您的目的。例如:中国文化导致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从小就学所谓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实际父母这样的观念来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社会也没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焦虑。其中也包括对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教育文化像一个巨大的洪流,在这种文化中有对未来的恐惧、巨大的不安全感、不信任和急功近利。如果您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被这洪流冲着走,对于孩子漫长的成长来讲,您将可能无法扮演一个帮助他、陪伴他慢慢成长的角色,而是孩子的施害者。
第三个问题是:您必须解决您自己的问题。那些有暴力的孩子父母必有暴力的一面;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也必缺乏安全感;那些寻求关注和无法同他人相处的孩子,父母也必定是这样。您无须告诉您的孩子应该怎样,您要做的是改变您自己,不让您自己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最终不让您孩子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您必须改变您,再改变您,让您的生活建构起真正的品质,让您的精神更加积极和愉悦。
我和无数的妈妈一样,由自己带孩子。首先我要说的是带孩子很累,带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定是苦多于乐,照顾孩子每时每刻的艰辛是不必多言的,但您还是情愿拥有孩子。我问一位妈妈,她说:“如果让我再选择,我还是要选择孩子。他让我成长,让我努力工作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阶层;让我的意识不断升华,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为了他,我必须注意我的语言、行为,我必须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长期的积累,那些良好的品质就固定在我的身上。当然,我还必须思考现有的很多问题。关注他每月的成长变化,排除谬误,保证他的成长不偏离那条道,我又被推到了独立、判断、思考的道路上。没有他,我会很懒惰,而乐于享受生活。他迫使我成长得很累,但共同成长给了我喜悦。”她爱她的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她会爱她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最应该同您分享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当您问她孩子的情况时,她几乎是一无所知。愿望是爱孩子,行动却是不付出,这不是爱,只是爱的情绪。大部分父母往往都是透过孩子爱自己。
第四个问题,大概也是最难以做到的问题:把“爱、自由、规则”给予孩子。实际身为父母,如果您正常成长过来,您就天然拥有了了解孩子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乎都不是。我们可能根本无时间去了解孩子,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规则”,您的孩子就有了基本成长的保证。因为自由保证了孩子心智成长的空间,给了孩子智能;而爱给了孩子心灵;规则节约了孩子和您的人生成本。
爱和自由的基本保证是规则,规则必须是大家遵守,只要往前迈一步,规则就替代了权力—也就是家长制。这就是规则的意义。规则是:一、尊重他人;二、尊重环境;三、尊重自己。这个规则适用于0—6岁,规则将儿童从权威中解放了出来,也建立了极为良好的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未来的基础。

PS. 今天得知小其妈妈在北京的工作室,感觉真的是很幸运。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流水线式的,等到自己成为父母时尝试突破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幸好有先行者,她们真正关注孩子,她们带着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前进。我们是幸运的。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一篇孙瑞雪的文章

每当童话给我更大的挑战的时候,我就需要充充电。以下为引文(部分删节):
我想,对父母最大的帮助莫过于帮助他们孩子的生命顺利成长!愿望和现实之间,有一段漫长的空间距离,这个距离在时间上有18年之久,而最艰难的是头6年。
现实情况是你现在就能判断出,一个孩子的未来会拥有什么。

我举几个例子由你来判断这些孩子将来能获得什么。
例一:
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他修了一个长城,还有一个城堡。老师问:没有骑兵吗?孩子指着说:在这里。他手指的方向是城堡。老师问:城堡怎么没有门?他答:骑兵他们害怕,不敢出来。
这个没有门的城堡是孩子精神上的避难所,孩子根本没能建立起安全感。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儿童最需要的。父母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给他建立,您又如何让他去赢得那四样东西(智慧,财富,健康,幸福)呢?
例二: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孙悟空”
“我也叫孙悟空”
“不许你叫孙悟空”
动手打,边说边打,“我要打死你,我爸爸很厉害的。我叫我爸爸用鞭子打死你……”
常在家中接触暴力,父亲是权威的象征,自我未形成,心理能量弱——这就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留在孩子身上的映射。

例三:
男孩子做在凳子上,吃大拇指,老师过来问:“你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啪,一巴掌打掉老师的眼镜,说:“我是警察,我爸爸也是警察,我们全家都是警察。”
这是一个对成人世界有着巨大的恐惧和敌视,精力都放在防御上的孩子。
例四:
一个6岁的男孩来到学校,几天后,他母亲问我怎样帮助他的数学心智,我说,他可能一生都不会拥有这样的心智了。在我的观察中,男孩的数学心智根本就被破坏了,或是说在建构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了。现在这个男孩14岁,初二,数学一塌糊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0——6岁是建构心智的年龄,如果在这个阶段未能建立心智,又用什么去吸收知识呢?
一生的成长关键在头6年。如果头6年出了问题,后6年改变的机会就会很小,再过6年去寻求改变,那几乎就是奇迹了。因为既然做父母的能造成6岁前的问题,6岁后的问题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们讨论父母,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成人是不可改变的——多么本质的评价啊!
再回到例子里的那些孩子身上吧。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是无法将注意力投放到心智形成上。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部分孩子将精力放在个人早期成长的基本需求上,部分孩子把精力放在了对环境的防御上。基本上是这两种,而这不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本质上来讲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成人。我举例并不想让您从例子中判断您的孩子,而是期望您把握原则。原则总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适用的。

因此,我同您共同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如果您愿望很好,您就必须关注孩子成长的法则,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爱。您必须知道0—3岁、3—6岁、6—12岁、12—18岁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精神上是如何成长的,对您的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把0—18岁看成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这非常有必要。例如:如果您不能在0—6岁给您的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我很难想象一个把大量精力放在获取这些基本需求,放在防御和敌对中的孩子该如何建构他的自我和心智,同其他正常的孩子相比,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也因此丧失了将来做成人所需的基本的能力。所以,至此以后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了,而此时您也许认为知识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因为您很快会发现,您的做法严重时甚至会让孩子自闭。
所以建议是:您必须了解,才能给予。
第二个问题是:您必须了解和明白的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文化。这很重要,否则您就达不到您的目的。例如:中国文化导致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从小就学所谓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实际父母这样的观念来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社会也没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焦虑。其中也包括对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教育文化像一个巨大的洪流,在这种文化中有对未来的恐惧、巨大的不安全感、不信任和急功近利。如果您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被这洪流冲着走,对于孩子漫长的成长来讲,您将可能无法扮演一个帮助他、陪伴他慢慢成长的角色,而是孩子的施害者。
第三个问题是:您必须解决您自己的问题。那些有暴力的孩子父母必有暴力的一面;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也必缺乏安全感;那些寻求关注和无法同他人相处的孩子,父母也必定是这样。您无须告诉您的孩子应该怎样,您要做的是改变您自己,不让您自己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最终不让您孩子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您必须改变您,再改变您,让您的生活建构起真正的品质,让您的精神更加积极和愉悦。
我和无数的妈妈一样,由自己带孩子。首先我要说的是带孩子很累,带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定是苦多于乐,照顾孩子每时每刻的艰辛是不必多言的,但您还是情愿拥有孩子。我问一位妈妈,她说:“如果让我再选择,我还是要选择孩子。他让我成长,让我努力工作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阶层;让我的意识不断升华,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为了他,我必须注意我的语言、行为,我必须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长期的积累,那些良好的品质就固定在我的身上。当然,我还必须思考现有的很多问题。关注他每月的成长变化,排除谬误,保证他的成长不偏离那条道,我又被推到了独立、判断、思考的道路上。没有他,我会很懒惰,而乐于享受生活。他迫使我成长得很累,但共同成长给了我喜悦。”她爱她的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她会爱她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最应该同您分享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当您问她孩子的情况时,她几乎是一无所知。愿望是爱孩子,行动却是不付出,这不是爱,只是爱的情绪。大部分父母往往都是透过孩子爱自己。
第四个问题,大概也是最难以做到的问题:把“爱、自由、规则”给予孩子。实际身为父母,如果您正常成长过来,您就天然拥有了了解孩子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乎都不是。我们可能根本无时间去了解孩子,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规则”,您的孩子就有了基本成长的保证。因为自由保证了孩子心智成长的空间,给了孩子智能;而爱给了孩子心灵;规则节约了孩子和您的人生成本。
爱和自由的基本保证是规则,规则必须是大家遵守,只要往前迈一步,规则就替代了权力—也就是家长制。这就是规则的意义。规则是:一、尊重他人;二、尊重环境;三、尊重自己。这个规则适用于0—6岁,规则将儿童从权威中解放了出来,也建立了极为良好的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未来的基础。

PS. 今天得知小其妈妈在北京的工作室,感觉真的是很幸运。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流水线式的,等到自己成为父母时尝试突破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幸好有先行者,她们真正关注孩子,她们带着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前进。我们是幸运的。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考验耐心(06-04-13)

童话从本周一就开始闹脾气,愈演愈烈,我觉得自己的耐心再一次到了极限。

第一天,我想可能幼儿园那边发生了什么,导致孩子心情不好;

第二天,我猜测他可能没睡好,所以闹;

第三天,我想他可能身体不舒服,所以总是哭哭啼啼的;

第四天,我烦得不想再假设什么了,让问题自己浮现吧~

因为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来了。无论是对他提什么建议,得到的回答总是:不!然而让他给出一个可行的办法,他又说不出来,真急人。

我的原因: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想继续看下去,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童话的原因:他最近总是说类似:“我什么都不会。”“我不棒。”这样的话,不知道是从哪里受到了影响还是他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观察+沟通。不过我真的是有点不耐烦了。

在这样一次一次得冲突中,我和童话是否能够不断得进步?还是他会因此被惯坏,总是发脾气什么的。理论上我认同孩子是可以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家长和教育机构只是需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了,不过实践总是在考验信念。
Categories
童话:2-3岁

考验耐心(06-04-13)

童话从本周一就开始闹脾气,愈演愈烈,我觉得自己的耐心再一次到了极限。

第一天,我想可能幼儿园那边发生了什么,导致孩子心情不好;

第二天,我猜测他可能没睡好,所以闹;

第三天,我想他可能身体不舒服,所以总是哭哭啼啼的;

第四天,我烦得不想再假设什么了,让问题自己浮现吧~

因为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来了。无论是对他提什么建议,得到的回答总是:不!然而让他给出一个可行的办法,他又说不出来,真急人。

我的原因: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想继续看下去,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童话的原因:他最近总是说类似:“我什么都不会。”“我不棒。”这样的话,不知道是从哪里受到了影响还是他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观察+沟通。不过我真的是有点不耐烦了。

在这样一次一次得冲突中,我和童话是否能够不断得进步?还是他会因此被惯坏,总是发脾气什么的。理论上我认同孩子是可以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家长和教育机构只是需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了,不过实践总是在考验信念。
Categories
童话:2-3岁

鼻塞继续中(4-7 to 4-10)

从周五开始,我们就开始担心童话的身体,起因是他的鼻塞,在周五晚上开始咳嗽,周六继续,周日继续。睡觉明显减少。
周六的时候,晚上比较晚了,童话在大衣柜里面玩坐大车,我把台灯打到大衣柜的门上(门是半透明的,这样他在里面不至于害怕),做着一些手势,比若鸟在飞,狗在叫之类的,童话比较开心。等到要睡觉的时候,我问他:童话,怎么去睡觉好吗?他说:“不,不行”。“那咱们玩多久亚?”。“1,2,3,4,5,6,7,8,9,10“,说完童话得意的一笑。我说:那就十分钟吧。童话回答:那好吧。玩了不到一分钟,童话探出脑袋问:爸爸,到十分钟了没?我说没有。又过了两分钟,童话又问:到十分钟了没?我有点奇怪:没有,等到了10分钟我就叫你。第三次,童话问我,我突然意识到他大概是很累了,赶快说:到十分钟啦。童话果然乖乖的过来让我抱走去睡觉去了。一幅很疲劳的样子,真是担心。不知道咳嗽该怎么控制一下。
感觉童话现在比较合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会和你谈条件,试探这个期望的大小,如果他确定大人要坚持,他一般不会太坚持,顶多要求你退一小步。
今天送到幼儿园,感觉还是有些提心吊胆。

Categories
童话:2-3岁

鼻塞继续中(4-7 to 4-10)

从周五开始,我们就开始担心童话的身体,起因是他的鼻塞,在周五晚上开始咳嗽,周六继续,周日继续。睡觉明显减少。
周六的时候,晚上比较晚了,童话在大衣柜里面玩坐大车,我把台灯打到大衣柜的门上(门是半透明的,这样他在里面不至于害怕),做着一些手势,比若鸟在飞,狗在叫之类的,童话比较开心。等到要睡觉的时候,我问他:童话,怎么去睡觉好吗?他说:“不,不行”。“那咱们玩多久亚?”。“1,2,3,4,5,6,7,8,9,10“,说完童话得意的一笑。我说:那就十分钟吧。童话回答:那好吧。玩了不到一分钟,童话探出脑袋问:爸爸,到十分钟了没?我说没有。又过了两分钟,童话又问:到十分钟了没?我有点奇怪:没有,等到了10分钟我就叫你。第三次,童话问我,我突然意识到他大概是很累了,赶快说:到十分钟啦。童话果然乖乖的过来让我抱走去睡觉去了。一幅很疲劳的样子,真是担心。不知道咳嗽该怎么控制一下。
感觉童话现在比较合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会和你谈条件,试探这个期望的大小,如果他确定大人要坚持,他一般不会太坚持,顶多要求你退一小步。
今天送到幼儿园,感觉还是有些提心吊胆。

Categories
童话:2-3岁

童话的手势

一天,童话和妈妈闹别扭,大概是妈妈不让做一件什么事情,童话非要做,然后妈妈比较生气,童话也很生气。然后童话在爸爸怀里,不断地喊:不,不,不能,不能。同时,配合着他的话,他伸出了右手,不断打着手势:一开始的时候,竖起了一个大拇哥,然后童话一边喊着不,一边看了一眼,估计发现不太对头,又马上换了一个手势,这次是伸出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表示一个“二”的意思),然后一看,还是觉得不对; 又换一种手势,这次是一个大拇指加上食指,是一个开枪的手势。可能小家伙觉得还是不对,干脆不做手势了,直接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