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转自与爱同在 的博客

谈到规则,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从小家教森严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在内心或行动上不断挑战着外部的规则,因此当我们居然成了“带领孩子学习规则的人”的时候,难免对“规则”抱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态。有的妈妈则对规则没有那种天生的抗拒心理,但如何执行规则,又让她们充满疑惑。

纪律与惩罚   规则与约束   规则与权威

当这些词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怜惜起那些稚嫩天真的小人儿,为他们脆弱的自由感到担心,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个小孩儿也再一次体会到压抑与怒气?

让我们重新对焦,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

秩序与和谐   规则与合作   自律与体谅

第一次我们用的滤镜是专业级别,即使我们只拿来给小孩用,也需要配置齐全,它的尺度很多,有“严父”,“慈母”,或者反过来:“慈父”,“严母”,“懂事的小孩”,“逆反的小孩”,“老师”,“学生”,“长辈”,“亲戚”,“邻居”,“外人”……

而第二次我们用的滤镜是傻瓜级的,它就一个尺度:“人”。

小孩子是人,刚刚迈步,学习成为人的小生命;父母是人,站在生命中途的交叉路口,满怀期待与责任,又往往不知所措;爷爷奶奶是人,因岁月而自信,也因岁月而脆弱;老师是人,一肩担起育人的权威角色,又同样有着成长途中困惑与压力。我们都是同样的人,我们只是需要温暖,会犯错误的不完善的人,但我们也是有能力去学习接受爱也给予爱的人。

规则的背后,是对人的尊重,因为了解并接纳对方,不管他是谁,都和我,是一样的人,因此,我尊重他,就像他尊重我一样;我等待,就像他耐心地等待一样;我不打扰他,就像他珍爱地对我,不会打扰我一样;我对他说“对不起”,就像他重视我的感受,对我说“对不起”一样。遵守规则的能力,也是自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负责任的能力。

然而,人们往往只传承下来教化所需的表面而具象化的“家规”,“校规”……,忘记了,或者不再能深入地去体会它们背后的,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相通的真理。一旦站在角色化的角度,维护权威和维护规则本身的需要,往往就让学习规则的道路变得阴云密布,甚至让规则本身变了味儿。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种种潜规则,伪规则,我们甚至也常常滥用权威,发布一些临时规则,或者以规则之名,发泄自己的怒气。

当你试图建立规则,维护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想想,我是在引入一项以尊重人的成长和需要为目的的规则吗?是在让孩子建立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吗?他准备好了吗?还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一项约定俗成的“伪规则”?这项规则我会要求自己遵守吗?我有能力遵守吗? 我能和孩子一起学习遵守吗?

当我们把自己从“为人父母”的角色权威中释放出来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了许多,但立刻,对自己的要求会变得从未有过的迫切。

“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物对物的关系,先是母子模式,然后扩大到父子,接下来是兄弟姐妹。”也包括“祖孙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当我们套上“角色”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也把对方当作了物化的对象。“亲密的目标是跳脱这些这些物化的情形,练习人对人的关系,在熟悉的家庭情景中开始学习从物化转移到人性,丢掉角色和心墙,以发现父母和手足的原貌!“(《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我们谦卑地体认到,我们不过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人,我们看起来是规则制定者和权威,其实我们也只是学习规则的人。我们练习对待他的方式,正是他将习得的对待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孩子和我们,在家庭中学习规则的关系,更像是彼此的“陪练”。我们一起学习和实践,真正的人对人的关系。

当我们要求孩子保持他房间的整齐,玩具归位的时候,首先自己练习保持家庭的整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让孩子体会到整洁有序的美感和环境的舒适,同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供有序分类收纳的环境,让孩子有能力有乐趣去按他天性中的秩序感行事。

当孩子在跟弟弟争抢玩具,打了弟弟时,不是大喊规则,“不能打人”,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所发生的情景,了解并接纳彼此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我们希望孩子午睡,因为认为孩子需要午睡,尤其是自己中午困倦得紧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生物钟与自己的不同,他不午睡下午同样精神百倍时,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要求孩子在不打扰自己休息的前提下,自己安排中午的活动,而让“必须午睡”这条规则作废了的时候,我们和孩子能更轻松愉快地相处,并学习到体谅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当我们与孩子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再惧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放弃自己的完美形象的时候,当我们带领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的权威和遵守规则的同一性分离开的时候,孩子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能力会增加,他们将能学会体谅父母,长辈,老师的辛苦与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

规则提供保护,也造成束缚。跨越了自省,体谅,共情而抽离出来的规则,提供了人际相处的技巧,小孩子可以借此学习为他人考虑,与他人友好共处,但当我们只停留在规则上,依靠规则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和孩子就会失去对他人的敏感度。规则应该是指导方针,不能取代与别人互动时的觉察和回应。

礼貌,其实是一种柔性的人际相处规则,我们如果只是要求孩子有礼貌,尊敬师长,见人打招呼,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用来自心灵的态度,尊重他人,让孩子体会到尊重,我们对待彼此的基础,那么孩子即使做到了问好,也可能只是表面工夫。

孩子的确需要知道如何行事,这会让他们更安心,有信心,也更幸福,然而,我们需要告诉他们,示范给他们的,是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同的,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做的,而这一切,我们也需要重新去面对和学习。

4 replies on “转:关于规则(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