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夫妻吵架法
第一条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家庭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夫妻吵架应坚持能不吵则不吵、以沟通为目的、以吵架促感情、及时主动和好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条夫妻吵架的声量以不被孩子听到为最佳标准,以不打扰到邻居为最高界限。
第四条夫妻吵架的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将争吵升级到武力冲突。如已升级到武力冲突,男方不得使用拳脚,女方不得使用爪牙,打击范围以白天穿着的衣服所能覆盖的范围为限。
第五条夫妻吵架应就事论事,不扩大范围,不翻旧帐,不进行人身攻击,尤其不得提及对方的生理或心理缺陷。
第六条夫妻吵架不得以对方父母、兄弟姐妹及亲戚朋友为攻击对象。
第七条夫妻吵架的任何一方不得向对方父母告状。如在战争期间遇到家庭聚会,夫妻双方应坚持以模范夫妻的形象共同出席。
第八条夫妻吵架的和好应遵循男方主动、女方积极配合的原则。和好时间不得超过争吵后的24小时。
第九条 本法的解释权归夫妻双方所有。
第十条本法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Category: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你怀疑半岁大的娃娃有鬼怪附身。所以你把她从十楼的窗口丢出去,或者把她塞在箱子里闷死(在纽约发生的)。如果,你一生气起来全身发抖,会情不自禁地拿香烟去烫小孩的腿;或者,六岁的小叮当不听你话,偷吃了巧克力,你就用铁箝把他的牙齿全敲下来(在台湾发生的),那么,你这个母亲的得分是负值的,也就是说,比零还低。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赶快去看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放风筝、看场电影,换句电脑用语,你专门供给硬体——房子、冰淇淋、零用钱,但是不给软体——耐心、微笑、爱,你这个母亲,大概只值二十分。
如果你不仅让孩子们吃饭、穿暖,还刻意地花时间和他们去交朋友。胖妞跌伤的时候,找你吹一下就眉开眼笑。小毛被人欺负了,跟你耳语两句,就心满意足。孩子们认为,除了毛茸茸的小黑以外,你是他们最忠实、最温柔的伙伴。这样,你这个母亲可以得四十分——才四十分?当然啦!因为你跟小毛他爹三天两头仇人似地吵架。别以为房门关得严,孩子又睡得沉。花瓶把梳妆镜打个粉碎,隔村的人都听得见。孩子在被窝里头哭的样子你就没看见。
如果你这个妈妈不但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爹爹最温柔的助手;不但懂得家庭营养,也知晓儿童心理;不但对孩子管教有方,而且对公婆和睦周到。家里内外更是窗明几净,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来的窝。这样的母亲,该得一百分了吧?! 不,在“美丽测验”的标准中,这样慈爱、细心、“完美”的母亲,只能拿六十分。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母亲,就像一只辛勤的母鸟在枝叶深处努力地筑巢、喂哺,但她丝毫不知道,这株她所栖息的大树正受万虫蚀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看看胖妞和小毛正在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十二到十五岁,他们的发育都还没有完全,但我们为他们准备的教育制度将把他们的肩膀拉斜,因为书包很重;要使他们视力衰退,戴上眼镜(你现在觉得胖妞眼睛清亮动人?多看两眼,不久了);要使他们眼布血丝、面目呆滞,因为睡眠不足;要把他们训练成高压下的竞争动物,因为他们发觉:一起捉青蛙的朋友其实是考场中的敌人。换句话说,对每一个胖妞和小毛,我们这个小岛上的成人世界都张着一张大网等他们闯进来,一进来就掐死他的童年与快乐。
这株“大树”里另外有只惊人的虫,正在把树上所有的叶子一寸一寸地吃掉,每吃掉一叶,就留下一圈焦黄的窟窿。这只虫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济成长”。
我们自己是胖妞和小毛的时候,街上有火红的凤凰花,河里有透明的细虾,海边有怪模怪样的沙蟹。我们现在所留给胖妞和小毛的,河里有垃圾和带汞的鱼,街上有“年年绿化”的脏牌子和秃死的树,海边有废弃的电池和金属,海里的珊瑚一片死亡。这,是胖妞和小毛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小孩“活”读书、重思想,学校为了联考,却强迫孩子死记生吞。你在家里给孩子准备最营养的早餐,商店供应你的,却是假的奶粉。你在家里教导孩子珍爱自然生命,出了门的孩子却根本看不见、感触不到自然生命。
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治起。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先进国家的妇女早就诉诸行动了。日本的妈妈,发现巷口那家超级市场卖假冒的乳酪,她所加入的“主妇联”组织立即采取行动,抵制这家商店。美国的妈妈丧失了心爱的女儿——被酒醉的驾车人撞死,她马上组织所有关心的妈妈迫使警察作严格的取缔。德国的妈妈担心核子大战及生态的破坏——她希望德国代代子孙都能享受黑森林的呼吸,于是她开始阅读有关核害及污染的资料,甚至组织了一个政党,来实现她们的理想。
台湾的母亲,你又在做什么呢?为工作忙吗?为三餐操心吗?上插花班、有氧韵律体操课吗?打麻将吗?串门子吗?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吗?为孩子的未来忧虑吗?
如果只是在小圈圈里亲亲孩子的脸颊、吻吻他的手,我们究竟为孩子的明天做了什么?现代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跟着三寸金莲、“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愚妇;你受过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为什么不主动为孩子争取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毛病、核电厂该不该建、环保局的预算够不够、卫生署的措施等等,并不是“男人”的问题;这些事切身地影响到胖姐和小毛的未来,就是母亲该关怀的问题,就是“女人”切身的问题。任何有胆识的母亲都应该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从厨房和梳妆台边走出来,大声地说话,勇敢地行动。
如果你真想给眼睛清亮的胖姐和小毛一个值得活、值得爱的明天,你就得做一个主动的、一百分的母亲,不能是一个被动的、小圈圈里的、六十分的妈妈。
如果你怀疑半岁大的娃娃有鬼怪附身。所以你把她从十楼的窗口丢出去,或者把她塞在箱子里闷死(在纽约发生的)。如果,你一生气起来全身发抖,会情不自禁地拿香烟去烫小孩的腿;或者,六岁的小叮当不听你话,偷吃了巧克力,你就用铁箝把他的牙齿全敲下来(在台湾发生的),那么,你这个母亲的得分是负值的,也就是说,比零还低。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赶快去看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放风筝、看场电影,换句电脑用语,你专门供给硬体——房子、冰淇淋、零用钱,但是不给软体——耐心、微笑、爱,你这个母亲,大概只值二十分。
如果你不仅让孩子们吃饭、穿暖,还刻意地花时间和他们去交朋友。胖妞跌伤的时候,找你吹一下就眉开眼笑。小毛被人欺负了,跟你耳语两句,就心满意足。孩子们认为,除了毛茸茸的小黑以外,你是他们最忠实、最温柔的伙伴。这样,你这个母亲可以得四十分——才四十分?当然啦!因为你跟小毛他爹三天两头仇人似地吵架。别以为房门关得严,孩子又睡得沉。花瓶把梳妆镜打个粉碎,隔村的人都听得见。孩子在被窝里头哭的样子你就没看见。
如果你这个妈妈不但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爹爹最温柔的助手;不但懂得家庭营养,也知晓儿童心理;不但对孩子管教有方,而且对公婆和睦周到。家里内外更是窗明几净,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来的窝。这样的母亲,该得一百分了吧?! 不,在“美丽测验”的标准中,这样慈爱、细心、“完美”的母亲,只能拿六十分。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母亲,就像一只辛勤的母鸟在枝叶深处努力地筑巢、喂哺,但她丝毫不知道,这株她所栖息的大树正受万虫蚀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看看胖妞和小毛正在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十二到十五岁,他们的发育都还没有完全,但我们为他们准备的教育制度将把他们的肩膀拉斜,因为书包很重;要使他们视力衰退,戴上眼镜(你现在觉得胖妞眼睛清亮动人?多看两眼,不久了);要使他们眼布血丝、面目呆滞,因为睡眠不足;要把他们训练成高压下的竞争动物,因为他们发觉:一起捉青蛙的朋友其实是考场中的敌人。换句话说,对每一个胖妞和小毛,我们这个小岛上的成人世界都张着一张大网等他们闯进来,一进来就掐死他的童年与快乐。
这株“大树”里另外有只惊人的虫,正在把树上所有的叶子一寸一寸地吃掉,每吃掉一叶,就留下一圈焦黄的窟窿。这只虫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济成长”。
我们自己是胖妞和小毛的时候,街上有火红的凤凰花,河里有透明的细虾,海边有怪模怪样的沙蟹。我们现在所留给胖妞和小毛的,河里有垃圾和带汞的鱼,街上有“年年绿化”的脏牌子和秃死的树,海边有废弃的电池和金属,海里的珊瑚一片死亡。这,是胖妞和小毛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小孩“活”读书、重思想,学校为了联考,却强迫孩子死记生吞。你在家里给孩子准备最营养的早餐,商店供应你的,却是假的奶粉。你在家里教导孩子珍爱自然生命,出了门的孩子却根本看不见、感触不到自然生命。
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治起。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先进国家的妇女早就诉诸行动了。日本的妈妈,发现巷口那家超级市场卖假冒的乳酪,她所加入的“主妇联”组织立即采取行动,抵制这家商店。美国的妈妈丧失了心爱的女儿——被酒醉的驾车人撞死,她马上组织所有关心的妈妈迫使警察作严格的取缔。德国的妈妈担心核子大战及生态的破坏——她希望德国代代子孙都能享受黑森林的呼吸,于是她开始阅读有关核害及污染的资料,甚至组织了一个政党,来实现她们的理想。
台湾的母亲,你又在做什么呢?为工作忙吗?为三餐操心吗?上插花班、有氧韵律体操课吗?打麻将吗?串门子吗?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吗?为孩子的未来忧虑吗?
如果只是在小圈圈里亲亲孩子的脸颊、吻吻他的手,我们究竟为孩子的明天做了什么?现代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跟着三寸金莲、“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愚妇;你受过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为什么不主动为孩子争取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毛病、核电厂该不该建、环保局的预算够不够、卫生署的措施等等,并不是“男人”的问题;这些事切身地影响到胖姐和小毛的未来,就是母亲该关怀的问题,就是“女人”切身的问题。任何有胆识的母亲都应该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从厨房和梳妆台边走出来,大声地说话,勇敢地行动。
如果你真想给眼睛清亮的胖姐和小毛一个值得活、值得爱的明天,你就得做一个主动的、一百分的母亲,不能是一个被动的、小圈圈里的、六十分的妈妈。
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转帖)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摘自<亲子关系>李中莹著)
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转帖)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摘自<亲子关系>李中莹著)
关于发脾气,读《陪孩子长大》书摘
在体验安全、快乐、满足、友情、信赖、亲密和依恋的同时,孩子还要体验愤怒、敌意、悲伤、抑郁、挫败、不诚实、破坏、执拗、疼痛、饥渴等情绪。一个人的情绪能力恰好是个性、情商、情爱能力发展的温床,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
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感觉对父母的牵制比较大,于是他就接着这样干。孩子这样的情绪现象是有心理学意义的,五岁的孩子处于与父母的依恋分离期,一方面想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一方面又想继续依赖父母。这是一种双向冲突,孩子出现情绪不稳乱发脾气,意味着一种对父母的关系控制。
对策是告诉孩子发脾气是一种生气,一种愤怒情绪的暴露,还有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内心是很难过的,一点都不好受。这个过程是识别。静静地,甚至微笑的看他法一会儿脾气,最多两三分钟就会结束。情绪结束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疲惫,告诉他发脾气不需要那么久,妈妈听你嚷一句就知道你要什么了,生气太过人就没有什么精神了。这个过程是鼓励情绪节制。然后告诉他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愿望没有满足:比如想要什么东西却未能如愿;遭受一种限制:比如必须按时起床吃饭;失去了某种快乐:喜欢电视节目停播,没人陪他玩或大人只顾自己的事情;遭受挫败:搭积木失败等。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的原因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叫做联偶。对孩子说那些情况下发脾气是可以的,那些是没用的。尤其要和孩子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发脾气,你的愿望更容易实现,这个过程是选择。最后妈妈要模仿情绪给孩子看,如何合适的表达愤怒,这个过程是管理。
例子:我知道你很…..(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情绪),并且我也知道你想…..(情绪目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无休止地……(情绪时间)呢?
推荐几本书:
《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by Shaffer
《九型人格》
《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最近看书看得脑袋疼,像什么呢?特别饿的人一下子吃多了,回去消化去了。
关于发脾气,读《陪孩子长大》书摘
在体验安全、快乐、满足、友情、信赖、亲密和依恋的同时,孩子还要体验愤怒、敌意、悲伤、抑郁、挫败、不诚实、破坏、执拗、疼痛、饥渴等情绪。一个人的情绪能力恰好是个性、情商、情爱能力发展的温床,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
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感觉对父母的牵制比较大,于是他就接着这样干。孩子这样的情绪现象是有心理学意义的,五岁的孩子处于与父母的依恋分离期,一方面想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一方面又想继续依赖父母。这是一种双向冲突,孩子出现情绪不稳乱发脾气,意味着一种对父母的关系控制。
对策是告诉孩子发脾气是一种生气,一种愤怒情绪的暴露,还有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内心是很难过的,一点都不好受。这个过程是识别。静静地,甚至微笑的看他法一会儿脾气,最多两三分钟就会结束。情绪结束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疲惫,告诉他发脾气不需要那么久,妈妈听你嚷一句就知道你要什么了,生气太过人就没有什么精神了。这个过程是鼓励情绪节制。然后告诉他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愿望没有满足:比如想要什么东西却未能如愿;遭受一种限制:比如必须按时起床吃饭;失去了某种快乐:喜欢电视节目停播,没人陪他玩或大人只顾自己的事情;遭受挫败:搭积木失败等。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的原因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叫做联偶。对孩子说那些情况下发脾气是可以的,那些是没用的。尤其要和孩子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发脾气,你的愿望更容易实现,这个过程是选择。最后妈妈要模仿情绪给孩子看,如何合适的表达愤怒,这个过程是管理。
例子:我知道你很…..(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情绪),并且我也知道你想…..(情绪目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无休止地……(情绪时间)呢?
推荐几本书:
《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by Shaffer
《九型人格》
《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最近看书看得脑袋疼,像什么呢?特别饿的人一下子吃多了,回去消化去了。
草还会长出,孩子不会再来
草还会长出,孩子不会再来
邦拜克
当麦克3周岁时,他要了一个玩具沙箱。他爸爸说:“我们的院子完了,以后小孩会一天到晚往花床里扔沙子,猫也会去凑热闹,那些草必死无疑。”
而麦克的母亲说:“草还会长出来的。”
当麦克5岁时,他要一副秋千架。他爸爸说:“完了。我见过人家在后院架那玩艺儿。你知道那以后他们的院子看起来像什么?像草场上的一个干泥潭。孩子用运动鞋刨地,肯定会把草弄死。”
麦克的母亲说:“草还会长出来的。”
爸爸在给塑料游泳池吹气的空当警告说:“你知道他们会把这地方弄成什么样子?他们会把这弄成可以发射导弹的荒郊野地。但愿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会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害得你成天抗涝排水,否则你就得淌着齐脖子深的泥水去倒垃圾。等我们拆掉这玩艺儿时,这个街区就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棕色草坪。”
“别发愁,草会再长出来的。”
当麦克12岁时,他主动提供自家的院子作为露营地。父亲站在窗口,看着他们在外面打桩子,竖帐篷,摇头叹息道:“我为什么不把草籽拿去喂鸟,还省得我播了半天。那些帐篷和那一双双大脚丫子肯定会把每一片草叶都辗成泥土。别费心回答了——”他把头转向麦克的母亲,“我知道你想说:‘草会再长出来的’。”
车房墙壁上的篮球筐引来的人群比冬季奥运会还多。原来只有垃圾桶盖那么大的一块秃斑渐渐发展成大片不毛之地,扩占了整个院子。等到新草刚刚冒头的时候,冬天来了。雪橇又把草芽变成了地垄,麦克的爸爸叹息道:“我对生活并无太多要求,无非就是小小一块草地。”
他的妻子安慰道:“草会再长出来的。”
那年秋天,草坪美极了。生机勃勃的青青绿绿的草如厚厚的茵毡铺满了整个院子,覆盖了被运动鞋踏过的小道,掩没了自行车经常在那儿摔倒的小径,环绕着小男孩用茶匙翻掘过的花床。 可麦克的父亲对此视而不见。他以焦急盼望的目光越过草坪,声音发颤地问道:“他会回来的,是不是?”
解读:听说这个一篇反映越战的文章,也许仅仅是反映孩子童年短暂?此文在童话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被频繁引用。孩子依附是短暂的,陪伴是短暂的,愿我们能够珍惜现在。
草还会长出,孩子不会再来
草还会长出,孩子不会再来
邦拜克
当麦克3周岁时,他要了一个玩具沙箱。他爸爸说:“我们的院子完了,以后小孩会一天到晚往花床里扔沙子,猫也会去凑热闹,那些草必死无疑。”
而麦克的母亲说:“草还会长出来的。”
当麦克5岁时,他要一副秋千架。他爸爸说:“完了。我见过人家在后院架那玩艺儿。你知道那以后他们的院子看起来像什么?像草场上的一个干泥潭。孩子用运动鞋刨地,肯定会把草弄死。”
麦克的母亲说:“草还会长出来的。”
爸爸在给塑料游泳池吹气的空当警告说:“你知道他们会把这地方弄成什么样子?他们会把这弄成可以发射导弹的荒郊野地。但愿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会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害得你成天抗涝排水,否则你就得淌着齐脖子深的泥水去倒垃圾。等我们拆掉这玩艺儿时,这个街区就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棕色草坪。”
“别发愁,草会再长出来的。”
当麦克12岁时,他主动提供自家的院子作为露营地。父亲站在窗口,看着他们在外面打桩子,竖帐篷,摇头叹息道:“我为什么不把草籽拿去喂鸟,还省得我播了半天。那些帐篷和那一双双大脚丫子肯定会把每一片草叶都辗成泥土。别费心回答了——”他把头转向麦克的母亲,“我知道你想说:‘草会再长出来的’。”
车房墙壁上的篮球筐引来的人群比冬季奥运会还多。原来只有垃圾桶盖那么大的一块秃斑渐渐发展成大片不毛之地,扩占了整个院子。等到新草刚刚冒头的时候,冬天来了。雪橇又把草芽变成了地垄,麦克的爸爸叹息道:“我对生活并无太多要求,无非就是小小一块草地。”
他的妻子安慰道:“草会再长出来的。”
那年秋天,草坪美极了。生机勃勃的青青绿绿的草如厚厚的茵毡铺满了整个院子,覆盖了被运动鞋踏过的小道,掩没了自行车经常在那儿摔倒的小径,环绕着小男孩用茶匙翻掘过的花床。 可麦克的父亲对此视而不见。他以焦急盼望的目光越过草坪,声音发颤地问道:“他会回来的,是不是?”
解读:听说这个一篇反映越战的文章,也许仅仅是反映孩子童年短暂?此文在童话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被频繁引用。孩子依附是短暂的,陪伴是短暂的,愿我们能够珍惜现在。
最近童话小同学超级喜欢恐龙,每天讲的都是恐龙故事,玩的都是恐龙游戏,连上的幼儿园都变成了翼龙宝宝幼儿园了。经自己整理以及网友推荐,整合一下推荐几本童话比较喜欢的恐龙书吧。
恐龙世界(The story of dinosaurs): 《普太拉成长记——无齿翼龙的故事》,《小布隆冒险记——雷龙的故事》,《米莫斯逃生记——似鸟龙的故事》,《特拉称雄记——霸王龙的故事》。这一套书的特点是将恐龙相关的知识融入了故事中,每页画面里出现的主要动物在书的最后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不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在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辨认各种动物。可惜的是,最后一本在当当长时间缺货。:-(。
说道恐龙,就不得不提蒲蒲兰绘本系列的恐龙温馨故事系列:《你真好》,《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是霸王龙》。这套书是去年在第三极买的,我个人不喜欢它的画面,感觉缺乏美感而且太乱,但是每个故事都读得我有流泪的冲动。在大人眼里不完美的画面孩子却能够捕捉住细节,很不错的一套书。
穿越时空系列的《恐龙世纪》,主要讲的是马门溪龙从出生到最后变成化石被人类发现的故事,因为这本书童话当了好几天的马门溪龙。最有趣的是他开始的时候总也记不住马门溪龙的名字,每次都不好意思得笑笑说:妈妈,我是什么龙来着?后来记住了还奇怪呢:怎么我现在觉得马门溪龙的名字不难记了呢?
神奇校车第一辑《追寻恐龙》,神奇校车再一次发生了奇特的变化,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三叠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看到最后那个弗瑞斯恐龙的画像之后,母子二人哈哈大笑。
DK视觉奇观系列的《恐龙》,视觉奇观(eye wonder)系列我个人挺喜欢的,传递的知识量比较丰富,而且图片很多,对孩子而言容易形成感性认识。
追踪恐龙系列,有愧三维立体恐龙世界的宣传啊~,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对每种龙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书后有本系列介绍的所有恐龙的一个类似家谱的东西,能够看出演化过程。
最近我自己也买了几本书,觉得挺有意思:《人类的故事》《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和《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从儿童书的角度看,日本的作品非常多,我理所当然得推理他们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为什么?
今天偶然在早教看到了教授很久以前说过的,而我又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找到的话,倍感幸运,贴在这里: 教育孩子是非常不容易,要知识,要经验,要心血,要情感。在养育孩子二十年中,从孩子还没有出生,到孩子长大成人。有三句话:1、做了父母,是我走向成熟的开端。2、教育孩子,也是教育我自己。3、孩子成人了,我成熟了没有?当你孩子快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已把你的爱给了孩子,孩子成为你的骄傲。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一个做不好父母的人,他一生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他怎么可能知道去爱周围的人和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