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4-5岁

学习笔记:交往的三步曲

1、学会保护和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
2、学会利益的分享和合作。
3、学习情感的交流、沟通,而在利益分享、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在保护和积极争取自己利益上不是很主动的孩子,在利益分享与合作上也常常是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在情感方面建立的友谊也多属于依附性。
具备领导能力孩子,第一步的能力很强。但更重要是,他能分配、协调群体中大部分人的利益,或者会协调、分配群体中关键人的利益。
如果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做的很好的话,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被大家所拥戴的领导。如果第二步与第三步做的不好的话,就是一个不太好但又比较合适的领导。
所谓的三阶段,大概从孩子一岁以后就能慢慢观察到,从一些典型的孩子发展情况看,1岁到3岁主要是第一阶段,2岁多到4、5 岁在第二阶段,3岁多到7、8岁大概处于第三阶段,这个孩子的心智能力发展有关系。但是一般来看,前一阶段的发展较好的孩子,后一阶段的能力发展会更好一些。但前一阶段并不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必须基础。就像麦子爸爸讲的那个女孩子,保护和争取自己利益很好,但是分享与合作就差。其实分享与合作也是保护和争取自己利益的一种更高级的方式,从生物学和功利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和人合作、分享与建立友谊都是获得利益为目标,不仅是人类,高级的辅乳动物也有这样的能力。
人类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就更需要在一种文化的支撑下发展。小孩子的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形成,一种是在成人的指导、强化下逐渐形成,一种是孩子在实践中、获得适应去摸索形成。大部分是一种混合作用,我个人认为,孩子在实践的获得性适应要更多一些,这样才真正属于孩子自己能力,孩子将来也会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的主动适应和探索的能力。如果主要是一种指导、强化下形成的合作能力,孩子将来的主动探索性也会差一些,并且常常会拘泥不化,囿于规则不知变通。现在的儿童教育理论主要受指导、强化观点影响。
指导与强化是必须的,但是这个框子一定要很大,给儿童留有自己摸索、获得性适应的空间,如果成为一个教条、一个紧箍咒就会适得其反。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反垃圾评论

最近连续几天有大量的垃圾评论需要审批,这些垃圾邮件里面含有大量的链接,初步判断是用脚本生成的。为了节省力气(自己的和发送垃圾评论的人),加入了发表评论需要输入一个验证码的功能。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记事:班长、理发

童话小朋友最近在幼儿园当了班长。班长的任务是:在该上课的时候叫小朋友们上课,该吃饭的时候叫小朋友们吃饭,有时候还要负责发筷子什么的。小朋友的热情持续了两天。某日,主班的魏老师发现童话在楼梯上发呆,就问他怎么了。童话说:“老师,我不想当班长了”。老师:“怎么了”?童话:“我觉得当班长有点累”。和上预科班的DD的妈妈聊了聊,发现预科班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不想当,那为啥我们小时候都觉得班长那么神气那么光荣呢?时机未到?
带童话去理发,理发师说:“来,给你剪发”。童话:“我不是要剪发,我是要用一个东西剃头发”。理发师笑:“好,那我就给你剃”。开剃了,我在旁边提示,后脑勺怕痒。童话说:“剃到后脑勺的时候要用梳子”。理发师笑。理完发去洗头的时候,有个阿姨正在洗,童话观察了一下评价说:“好长的眼睫毛啊~”。带着假睫毛的阿姨骄傲又不好意思的笑了。
童话的狗妹妹忘在幼儿园,小朋友临睡觉的时候在床上想狗妹妹。妈妈:“狗妹妹现在可能在哭呢,呜呜呜,哥哥,呜呜,哥哥。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童话:“不对不对,狗妹妹哭着哭着就荡秋千去了”。妈妈(暗喜:心理调节能力不错嘛):“恩,它荡啊荡啊,不小心在秋千上睡着了。睡得正香呢,听见有人叫:狗妹妹。狗妹妹睁开眼睛一看,哇,是哥哥”。童话:“就是我!!!”。看着小朋友转悲为喜,见缝插针得建议他抱着鳄鱼妈妈睡获小朋友首肯。后来也不知道都聊了什么俩人就都睡着了,早上起来发现鳄鱼妈妈在童话的脚底踩着下。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转:李开复写给中国父母的一封信

原文地址

  写了四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后,许多学生问我:“开复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我们的父母呢?作为一个父亲,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经验。”

  作为一个热衷教育的父亲,我确实有不少教育孩子的经验。但对这封信我一直有些犹豫,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好几位同学的多次鼓励下,我逐渐意识到了写这封信的重要。我问他们:“如果写一封信给你们的父母,你们会希望我说些什么呢?”他们说: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真的可以照顾自己。就让我们自己闯一闯,哪怕是碰碰钉子也好。”

  “告诉我的父母:你们对我的期望好高,我总是达不到,总觉得对不起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当你们看到我已经尽力而为时,能不能鼓励鼓励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不想做一个读书的机器,我想找到自己的兴趣,希望你们能支持和理解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你们成为朋友,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听了这么多充满热情和期望的话,我提起了笔。我想写出我对家庭教育的真实想法,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理念,想帮助那些平日里疏于交流的父母和孩子,为他们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很难,我们只需要把握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培养一个懂事明理、善于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我希望和你们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你们可能比我有经验,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我并不强求你们认可我在这封信中谈到的方法和理念,而是希望你们知道,你们的孩子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想告诉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最好能和孩子们面对面地谈一谈。如果这封信能够让一些家长知道孩子们藏在心底的话,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们彼此沟通和理解,甚至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培养懂事明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好孩子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而是要成为懂事、明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会盲从他人,而不见得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懂道理的孩子善于分析每件事背后的原委,他们会在父母讲的话有道理时百分之百地服从,在父母的话不完全正确时则会与父母主动讨论、交流——这样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坚持原则的好孩子。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的优越性,但我同时也相信严格管教的必要。孩子们的成长既需要启发,也需要纪律和规矩。他们既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如何自省。

  关于“规矩”,我总结出了四条定律:

  定好规矩,但首先要把与规矩相关的道理讲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从;

  在规矩的限制范围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预先讲好的惩罚;

  规矩越少越好,这样才能发挥启发的功效。

  另外,父母应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可借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的小事——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应当在教育中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打招呼“,那你自己就必须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但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这样是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时,家长个人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成长。所以,除了用榜样或故事(而不要用说教!)来教导孩子以外,家长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与自己所倡导的行为相反的事情。

  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对价值观的选择就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对待诚信、正义等问题方面,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相当多的矛盾和负面的例子,家长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别坚定。如果把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他们就很难拥有正确、坚定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眼光要放长远些。中国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我们要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例子所干扰,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好的父母能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才给以建议和帮助,他们更善于引导孩子,善于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期望或价值观。

  培养善于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个“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完全忽视孩子们的课业成绩。但是,孩子在这样环境里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更多地体谅他们,不要总是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加在他们身上,更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而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或有没有天赋。”太高的目标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产生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只要他们尽了力就好;不必总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打好基础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家长应尽量将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点,让他们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可能很早就放弃了。

  家长应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变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也不是说要放弃履行家长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引导孩子。

  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这样只会培养孩子片面的竞争心理,对他们步入社会后必须参与的团队合作将是个不小的障碍。

  对孩子还说,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曾解释过四种学习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作为父母,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境界,帮他们从死记硬背升华到融会贯通。

  家长应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和网络中学习和获取知识。现在的网络是不折不扣的知识海洋,其中有最好的学习英语的互动工具,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所有课程,有“开复学生网”这样的学生互助社区,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当然,网络中也有很多负面的诱惑,所以,家长最好能经常告诉孩子在网络上学习的正确方法。

  家长应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比如,有一次我女儿考试时,有一道题她认为做对了一半,但却被判全错。当时,我要她去问老师,但她不愿意去,因为老师肯定不会给她加分。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她,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和老师讨论解题的正确方法,而不是为了加分,因为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大家也许都记得,在学习时背诵历史年代或数学公式时是多么的枯燥!如果学了知识而不加以使用,那么,死记硬背的东西就会早早地还给老师。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些“实践中的学习”。例如,我的孩子学指数的概念时,我们让她拿一个银行存折来计算利息,当她看到利息一年一年以指数的方式累积下来,最终可能变成一大笔财富时,她对指数的理解就不再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了。当她学习美国历史时,我让她做了一个生动的作业:用电脑动画和我们俩“生动”的配音,重现美国历史的一个片断。有一句格言说:“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句话真的非常有效。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我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会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设定学习的目标,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中学时,每半年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课堂上有些问题没有听懂也不敢发问。所以她就在我的帮助下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后来,她每天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她发现,除了提问题以外,自己上课不爱参加大家的讨论。于是,在设定下一个目标时,她就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参加一次讨论。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却不敢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这通常会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世界处于平等的、无国界的竞争和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其实,无论孩子对父母如何依赖,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他们都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决定是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是学理工还是学商贸……他们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他们最需要的是独立自主、责任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地服从别人,或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在进入社会后,就算不失败,也不会被人们重视的。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并取得成功。所以,他必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有一次,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他们,你们的成功应归功于哪一所学校。当时,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他们的回答是——蒙台梭利小学,因为那所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理念为他们的独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带来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在这里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要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预先规划或收拾残局。要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你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见,但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己;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台湾作家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从正面与孩子沟通——例如:应当说“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的房间又乱七八糟了”。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童欣以凡事负责而闻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他的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的妈妈会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后来回忆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以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你最好不要说“不准玩电脑”,而应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电脑,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应该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会让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加努力地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帮助人进步的必要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起来。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会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这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选择。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的那样:“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好,老师总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听信了少数同学的恶意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经常给别人看,甚至还把它放到了我网站上的“个人背景”栏目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儿谦虚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不妨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女儿发言的例子,我当时和她一起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某小学,人们曾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这18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这18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比原来的期望值还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但接下来,他就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因为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有位学生问我:“您是不是要把您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最终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掘他的独特的优点吧!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应鼓励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得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绘画,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她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印成漂亮的彩色书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她们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爱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爱好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式与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你们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你们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学。结果,她们最终对音乐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但她们中一个对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她们朝着自己的兴趣尽力发展。

  家长应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抒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得听话,内心其实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或负面的、生或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重要。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不会从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很多是来自我的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并没有太多与我亲近的时间。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处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成大人。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谈理想、学习动力、娱乐、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等等。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都是听了我“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入睡的。

  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同时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他。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先对他保证你不会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就必须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

  中国的家长,我建议你们: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和他们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就都是老师的事情;当孩子做了和自己期望相违背的事情时,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总结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把它翻译成中文,和中国的父母们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的家长朋友们,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中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父母”。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The shame of Chinese milk industry

Sept. 17th, the shame of Chinese milk industry.

It is said that quality assurance forces will be sent to the 22 milk factories (whose milk products contain Melamine according to a recent examination). My question is: quality assurance forces are human beings. How to prevent them from being polluted?

As a milk consumer, I think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done:

1. For quality check offic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play the role of fair judge. Certain quality games need to be held frequently, with the results being published to all citizens. Naturally, all the glories will go to the best players. Considering that our success as the Olympic host, I guess that a lot of precious experience has already been accumulated. 

2. For high-level offices, the target should be: set up and guarantee the independence of quality check office.

3. For the media, higher coverage of masses will help to train informed, selective and better consumers. We have already witness this trend with the blooming of Internet.

Not only milk, the whole food industry should, and need to be reviewed carefully. Our national anthem has already pointed out: The whole nation is in its emergency. It is true. Otherwise, our nation may accidentally poison ourself to death in some near future. 

For interested readers, please read this article as a homework. Let’s remember, human beings are intrinsically apt to mistakes. This holds for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The point is: what shall we do to prevent the disasters repeating itself.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成长之美 vs 成长之痛

我相信,孩子给了成人一个机会,来体验生命的纯洁和美好。

随着童话的长大,感受到很多惊喜。
1. 某日,童话小朋友拿着一本恐龙的书再看,忽然说:“妈妈,这个恐龙的尾巴这么长,多不安全啊” !“哦?为什么不安全呢?长尾巴可以保护它哦”。小朋友说:“可是尾巴这么长,敌人更容易后面攻击它”。不由想起了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恐龙骨骼,介绍中说,恐龙尾部的感觉要经过3分钟(or 3秒钟?)才能够传到大脑。所有的书里面都说长尾巴可以防身,可是童话的话让我想到客观存在本身的两面性~
2. 在回家路上,童话问:“电动车分单双号吗?” 我说电动车是分单双号的,但是并不限制电动车,只有汽车是分单双号开的。小朋友总结说:“如果汽车不分单双号的话,那马路上的车就太多了”。总结得很对,不过妈妈非常希望单双号的限行措施早日结束。
3. 在这个9月,童话的很多好朋友都上了预科班。小朋友提前很多天就启动了自我保护,好朋友们提到要上预科班的事情,童话是这么回答的:“我吃了一种天书药片,永远都这么小。因为我不想长大”。事情的另外一面是:随着生日的邻近,童话开始询问是否过了五岁生日就能够上预科班,偶尔也会提出识字的要求(预科班教识字的)。半个月过去了,总体状态还算是平稳。虽然MM和TT上了预科班,仍然看到他时常从MM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MM像个姐姐一样在上个学期给了童话很多安慰和支持)、依然每天晚上缠着TT阿姨要零食吃;而本班的孩子中,从TY那里学习如何挑战规则、和JC重新热乎起来的友谊,似乎孩子自己摸索出一个平稳的过度~
4. 带童话去钓螃蟹,历时一个半小时,收获四只小螃蟹。在小朋友的要求下,将螃蟹的归属权给了他。小朋友慷慨得出让了自己的澡盆让小螃蟹住。看着小螃蟹在澡盆里活蹦乱跳,童话问:“他们要玩点什么玩具呢?”我干脆得说:“螃蟹不需要玩具”。童话说:“可是他们总得玩点什么呀”!
孩子是灵性的,但是有时候我不由得想,在一个人成长的路上,最终有一天要走出纯粹的精神世界,去面对生活的真实。
童话目前还是一个奶宝宝,每天平均要喝上那么300毫升左右的配方奶。当SL吸引我的目光的时候,我久久无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是因为童话喝SL,而是因为我自己心中那个大大的问号。这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出(辣椒、山楂、粉丝、泡菜、吃避孕药的鱼、吃色素的母鸡、农药污染的韭菜、……、数都数不过来),即便大多数能不上是事故的量级,但是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对着玲琅满目的货架或多或少得心存疑虑。上面还仅仅是食品,还有其他的,看看各种社会新闻,对想象力不啻为一个挑战。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向我们证明,真实永远比想象更加出人意料。
有时候我对自己说,不管情感上能不能接受,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然而事实过于残酷,我们是否值得用今天这些切实的痛苦换取不知道哪天才能够出现的光明?
有一天童话爸爸讲冠生园的事情,陈年的月饼馅->高傲狡辩的企业->来年消费者对元宵等产品的抵制->两年后的破产。如果消费者真的能够用手里的选择权决定企业的命运的话,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够张开自己的眼睛,运用这宝贵的权利,教会企业真正的生存法则。
张开双眼会让人痛苦。当代成年人的责任就是站在成长之痛和成长之美之间,呵护弥足珍贵的童年。问题是,被动防御能够阻挡无孔不入的渗透吗?如果不行,又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身心?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又一个里程碑

昨天晚上JC妈妈打来电话,说周五一早童话要和他们一起去鸟巢看比赛。一惊。了解后知道是JC要去看比赛,童话听见了说他也想去看(那时候我还没到幼儿园),刚好JC妈妈去不了,所以可以让JC爸爸带着俩孩子去看。

JC妈妈还透露两个人商量好了周五要去JC家玩,但是家里的车是单号,周五不能去接他。要是去的话,只能住一晚上。和童话商量了一下,童话很痛快得选择了仍然去JC家玩。
周五起床,给小朋友收拾东西,睡觉前喝的奶、牙刷、衣服。因为一早就要去鸟巢,在他衣服上贴了一个标签,写着他自己的名字和我的电话。嘱咐他要是走丢了就找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打上面的电话。又交代晚上要刷牙、想家了可以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我们想办法去接他、如果在JC家想拉BB了可以去卫生间自己解决、要是冷了热了书包里有衣服。
说着说着就感到不舍,除了家里,童话只在姥姥姥爷家独自过过夜。鸟巢那么多人,JC爸爸妈妈和童话的互动不算多,这稚嫩的小人就要自己面对这些了,他行吗?昨天和童话爸爸商量的时候,他颇为犹豫还被我嘲笑,现在发现原来是自己比较迟钝。记得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在童话上幼儿园给他收拾被褥的时候,而两年后小家伙就要背上书包上学去了。
孩子咋长得这么快呢?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结婚纪念日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间隙,童话爸爸发来消息提醒说,今天是俺们的结婚纪念日。 OMG,忘了!wiki上说是Copper,铜婚
去年这一年,我自己变化挺大的,想突破从前,却还未曾找到未来的出口,瞎摸乱撞中。更兼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细枝末节到重大事件的各个层次似乎都经历了,自我感觉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突然惊觉在婚姻之中已然七年,应该感谢童话爸爸和童话对我的包容,尤其是刚过去的这一年。
多了一年又多了一点感悟。我想信任的基础加上相互的感激,是成就幸福所必要的。毕竟有了感激,就有了对另一个不完美的人的接纳。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都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个不完美的个体,并且接纳自己,也许就有了接纳别人的基础,说到底是个成熟的过程~。用“在路上”形容,也许比较贴切。
谨以此短文作为今年的纪念。:-).

–08年9月5日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天空的颜色

从8月份以来,天空的颜色从灰色变成了蓝色。

昨天看电视,吃惊得发现我们在残奥会上居然可以拿到那么多的奖牌~,然而,在生活中却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即便是离家100米范围内就有一所聋哑人学校,这六年来也只有两三次看到过交谈中的他们。
曾经有外媒批评我们运动会虽然拿到的金牌多,但是这些奖牌却不能代表中国的全民健身水平。虽然不排除他们有酸溜溜的心态,却道出了重要的事实。
关注了一下经济上的数据,吃惊得发现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大概$5000,只有美国(排名第八)的九分之一,是挪威(排名第二)的十六分之一。其意义在于,每个人平均创造的价值大概是挪威的十六分之一,再加上居高不下的消费指数,大致可以解释为啥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安居乐业而俺们大多数人还在变革的激流中奋斗。
最近还看了几本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非常有见地。不禁感叹,这么聪明有天分的作者,愿意把自己的才智投身到教育中去,而我们的教材呢?认真比较过的同学想比心里都有数吧。
总结一下:发展是有滴,差距是大滴。Demo效果是好滴,实质性的提高是必须滴~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绿叶衬红花

某日,童话小朋友在厨房里做小实验,据他说,如果在一个瓶子里先装上水,然后再装上油,摇晃摇晃或者搅拌一下,水就会变黄(姑且不论这个知识点的可疑来历)。我一边做饭一边在他的指导下都给他装好了水和油,小朋友奋力搅拌,无疑现场水花四溅,颇为壮观。突然,只听啪一声,瓶子坠地。我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去看那个玻璃瓶子,居然没碎。宜家这个瓶子还挺结实,万幸~

几秒钟后,童话大哭~。奇怪,不是没碎吗,应该不疼的哦~。小朋友反映说脚指头疼,袜子脱下来一看,原来大拇指已经砸紫了。好久没看见童话哭得这么伤心了。开始举一反三得规劝,把我自己小时候被各种东西砸的老黄历都搬出来了,又应小朋友的要求上了药,10分钟以后才平静下来。
晚上讲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忽然说:妈妈,其实做油和水的实验的时候应该趴在地上。
妈妈:恩,是个好主意(很欣慰,都会吸取经验教训了)。
小朋友:因为这样脚丫子在后面,就不会砸到了。
妈妈:不过如果不小心的话,会洒出来哦。
小朋友:这样的话就会弄湿。如果水很多,就会冻感冒。
妈妈:那就要快点换衣服。
小朋友:如果是热水的话,就会烫伤。
妈妈:你说的真对~(居然完成了一个独立兼覆盖的分析)
最近小朋友的推理能力似乎有些增强,各种情况也都能够考虑到。有时候我自己晕晕乎乎说的一些前言不答后语的话往往都会被童话指出来。某日家里早上喝豆浆,童话说:谁最后喝完谁得奖。
我随口说了一句:那我等着你(平常小朋友都会说谁先喝完谁得奖的,我就会喝慢一点等着他)。被童话和童话爸爸纠正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前言不答后语。有时候我说错了,童话会说:妈妈你把我弄糊涂了~。痛定思痛,发现自己完全是块绿叶衬红花的材料,决定日后拿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衬托两个男人的逻辑。
后记:第二天重新做了实验,这次是把瓶子放在了地上。小朋友搅拌完之后发现水只是稍微变黄了一点,颇为失望。我却感到有点意外,理论上讲应该完全不变色的。莫非是家里的油和水比重差别没有那么大?可见凡事都要试了才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