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5-6岁

09年中期汇报

太久没有更新了,以至于标题都不知道咋取了。
这半年生活倒是挺丰富多彩,就是人比较懒,懒得拍照,童话的照片都在别人家的相机里。也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收集回来,因此还是先把我相机里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整理出来。

迪士尼乐园酒店后院的迷宫

翠乐亭的早餐

童话的生活里很少能够接触到迪斯尼的动画片,因此我们没想到他能够在迪士尼乐园玩得那么开心,想来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世界,真的就是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的。这次和表妹一起出去玩,童话非常开心。以至于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们总在不停得上窜下跳——孩子的快乐洋溢在一举一动之中啊~


香港海洋公园的水母馆


香港海洋公园的缆车上


香港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是周末去的,人山人海,比北京海洋馆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惊叹!其实在海洋馆里只玩了一个项目,只参观了一个水母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太阳实在是太晒了,大人孩子很快就都累了。


怀柔乡景

偷拍的小动物

怀柔松秀园

假期的时候,找个地方晒晒太阳、打打球、发发呆,其实就挺好的。


零九六一带回来的作品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完全没有负担的节日。早上送童话去的时候,门口站着米妮和米奇,童话惊叹一声说:和香港迪斯尼一样。然后就头也不回得入园了。中午接他的时候,小朋友脖子上挂着活动卡、头上戴着手工的花冠、手腕上套着啪啪圈、两只手里抓着各色玩具,嘴巴里还有棒棒糖。听说老师们还为孩子表演了节目。这幅画是幼儿园给童话做的(每个孩子都有),名字叫做《乱乱的》,多贴切的名字呀!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什么号不能出门?

早上,收到一条短信,是DD妈妈发过来的,问:今天什么号不能出门?
我在发短信的时候童话问我是什么事情,于是解释给他听。
童话说:这是别人和别人的事情,为什么要给我们发短信?
惊诧于孩子的清晰~
举手之劳,帮一下也无妨~

孩子在交往中成长,我也跟着获益匪浅。:-)。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牛年正月里——踢球

去年年底的时候,童话幼儿园买了十几个皮球,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拍球和踢球。从任何角度来讲,这都是个性价比很高的运动。于是童话生日的时候就从姥姥那里得到了两个足球。

 
动若狡兔

发球

接球

照片就拍了几张,后来嘛就和他们一起踢球去了;再后来呢,小朋友嫌捡球太累就哭鼻子了;最后哈,我们就一起吃饭去了。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2008秋季学期的作品

年前就拿回家了,一直没时间整理,趁这点功夫,一起放上来吧。感觉小朋友的画风在08年年底有了明显的变化。


无题

无题

草原

无题

我的家

迷宫

足球场

一家

迷宫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童话自己画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很短,很简单,除夕那天我们都在瞎忙乎的时候童话画的,字是我帮他写的。


爸爸和妈妈在家里,宝宝也在家里,宝宝想出去玩。
妈妈说:“我们现在有很急的事,不能出去”。
爸爸说:“太不公平了,我带着你”。
妈妈就很生气:“你总是为宝宝效劳”。
然后爸爸和宝宝就出去了。


爸爸问宝宝:“我们去干嘛呢?”
宝宝说:“我们去清河找姥姥。”
结果清河在装修。
宝宝说:“我们去白帝城吧。”
于是他们就开车到了白帝城,白帝城有好多好玩的。
宝宝说:“我们去那儿吧!”


有梯子,还有玩具屋,还有攀登架,正好适合我,我就上去了。
房子还有个洞洞,孩子可以出去。


爸爸叫宝宝:“宝宝,我们已经到时间了,我们该走了。”
我就从攀爬架上跳下来,我们走啊走啊。
我就晕车了,吐了一会儿。


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妈妈说:“我的心情好多了,我们俩和好吧!”

故事讲完了。

需要表扬童话爸爸的是,最近爸爸和儿子之间的高质量时间增多了,我做饭的时候也能带着孩子在楼下运动运动了。这个趋势很好,他们俩都需要户外运动,一个是为了长身体一个是为了减肥。

不过看到我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郁闷啊。其实我对家务并不是很执着,能凑合就凑合,即便如此每天晚上依然是最忙碌的。:-(,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啊~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拜年了(借花献佛版)

大年初五啦,外面热热闹闹得放着鞭炮和烟花,我也终于有时间爬上来向大家拜年了。

挑出几条写得挺好的短信,恭祝各位关心本博客的朋友牛年快乐:

1. 我对佛许愿:愿您永远快乐。佛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愣:两天。我笑:黑天白天。佛惊:一天!我笑:生命中的每一天!

2. 您的朋友用七种语言祝阁下春节快乐:

汉语:祝你天天快乐

英语:Happy everyday to you

俄语:买个萝卜切吧切吧炖了吧

日语:锅你得洗哇,碗你得洗哇,盆你得洗哇,统统得快快地洗了哇噻

韩语:空气哇,撒气哇,酷不死哇

…..

3. 感谢过去一年温暖相伴,祝福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Categories
感受生活

夜话兼倾听孩子

上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四,小朋友心情不好,每天回家以后都要找点事情发脾气,要不就是哼哼唧唧的,我肚子里的火儿真是越烧越旺,被他拱得难受。
星期五晚上,小朋友回来却很高兴,晚上睡觉的时候,搂着小宝儿问:“妈妈注意到你前几天都不太高兴,今天却挺高兴的,发生什么事情了?”

童话(想了好半天):“你老师夸奖爸爸,都不夸奖我”。

妈妈(吃惊得):啊?!是不是我老催你,让你感觉不高兴了?

童话:“嗯,你越催我我越慢。”

妈妈:“那你能不能想一想,我应该用什么办法让你快一点,而且又不催你?”

童话(想了一会儿):“我想出一个主意,你就说:你还要几分钟?”

妈妈:“那你会说几分钟呢?”

童话:“我会说一分钟。”

妈妈(发愁得):“那你要是说三十分钟怎么办呢?”

童话仰天大笑,很得意。

童话又讲了若干个幼儿园的事情,这是其中一个:有一天在幼儿园吃饭,JC说:“肉吃多的就会胖”。TY说:“我吃肉吃得多也不胖”。NN也说:“我吃肉吃得多也不胖”。可是我觉得她(NN)挺胖的。这时候TY说:“我觉得你胖”。JC也说:“我也觉得NN挺胖的”。(其实NN是一个比较结实的小姑娘,算不上胖,比童话多了一点点肉肉。小朋友说话真是直接哈,好在NN还小~)

上个周末家长会,记错时间晚到了40分钟,进去的时候老师讲到了倾听孩子这个话题。有一本小册子叫做《倾听孩子》,薄薄的一本书,大概是06年看的。和其他的育儿书籍不同的是,这本薄薄的书看起来却不太轻松,我感到有很多的信息进入,消化起来需要时间。看完之后确实身体力行得做了一段时间,感觉很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主要靠着依恋的基础、惯性、对童话的感觉在做,一直也觉得自己做得还是可以的。突然听到老师讲倾听,心里一动,意识到感到自己很久没有平静得感受童话了。

家长会的后半部分,大家分享了发生在家里的一些小故事,遇到的问题等等,听着一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被家长们提起,发现原来童话已经是班上最大的孩子之一了。

回到家里,微微得调节和童话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心态的调整。放下急躁,平静得和童话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沟通不需要语言。当我和童话到幼儿园,我们手拉着手向教室走去的时候,他会抬起头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我也回他一个微笑,感情在我们之间流动,是一种淡淡的踏实的感觉,很好。:-).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转自与爱同在 的博客

谈到规则,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从小家教森严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在内心或行动上不断挑战着外部的规则,因此当我们居然成了“带领孩子学习规则的人”的时候,难免对“规则”抱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态。有的妈妈则对规则没有那种天生的抗拒心理,但如何执行规则,又让她们充满疑惑。

纪律与惩罚   规则与约束   规则与权威

当这些词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怜惜起那些稚嫩天真的小人儿,为他们脆弱的自由感到担心,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个小孩儿也再一次体会到压抑与怒气?

让我们重新对焦,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

秩序与和谐   规则与合作   自律与体谅

第一次我们用的滤镜是专业级别,即使我们只拿来给小孩用,也需要配置齐全,它的尺度很多,有“严父”,“慈母”,或者反过来:“慈父”,“严母”,“懂事的小孩”,“逆反的小孩”,“老师”,“学生”,“长辈”,“亲戚”,“邻居”,“外人”……

而第二次我们用的滤镜是傻瓜级的,它就一个尺度:“人”。

小孩子是人,刚刚迈步,学习成为人的小生命;父母是人,站在生命中途的交叉路口,满怀期待与责任,又往往不知所措;爷爷奶奶是人,因岁月而自信,也因岁月而脆弱;老师是人,一肩担起育人的权威角色,又同样有着成长途中困惑与压力。我们都是同样的人,我们只是需要温暖,会犯错误的不完善的人,但我们也是有能力去学习接受爱也给予爱的人。

规则的背后,是对人的尊重,因为了解并接纳对方,不管他是谁,都和我,是一样的人,因此,我尊重他,就像他尊重我一样;我等待,就像他耐心地等待一样;我不打扰他,就像他珍爱地对我,不会打扰我一样;我对他说“对不起”,就像他重视我的感受,对我说“对不起”一样。遵守规则的能力,也是自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负责任的能力。

然而,人们往往只传承下来教化所需的表面而具象化的“家规”,“校规”……,忘记了,或者不再能深入地去体会它们背后的,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相通的真理。一旦站在角色化的角度,维护权威和维护规则本身的需要,往往就让学习规则的道路变得阴云密布,甚至让规则本身变了味儿。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种种潜规则,伪规则,我们甚至也常常滥用权威,发布一些临时规则,或者以规则之名,发泄自己的怒气。

当你试图建立规则,维护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想想,我是在引入一项以尊重人的成长和需要为目的的规则吗?是在让孩子建立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吗?他准备好了吗?还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一项约定俗成的“伪规则”?这项规则我会要求自己遵守吗?我有能力遵守吗? 我能和孩子一起学习遵守吗?

当我们把自己从“为人父母”的角色权威中释放出来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了许多,但立刻,对自己的要求会变得从未有过的迫切。

“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物对物的关系,先是母子模式,然后扩大到父子,接下来是兄弟姐妹。”也包括“祖孙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当我们套上“角色”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也把对方当作了物化的对象。“亲密的目标是跳脱这些这些物化的情形,练习人对人的关系,在熟悉的家庭情景中开始学习从物化转移到人性,丢掉角色和心墙,以发现父母和手足的原貌!“(《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我们谦卑地体认到,我们不过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人,我们看起来是规则制定者和权威,其实我们也只是学习规则的人。我们练习对待他的方式,正是他将习得的对待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孩子和我们,在家庭中学习规则的关系,更像是彼此的“陪练”。我们一起学习和实践,真正的人对人的关系。

当我们要求孩子保持他房间的整齐,玩具归位的时候,首先自己练习保持家庭的整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让孩子体会到整洁有序的美感和环境的舒适,同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供有序分类收纳的环境,让孩子有能力有乐趣去按他天性中的秩序感行事。

当孩子在跟弟弟争抢玩具,打了弟弟时,不是大喊规则,“不能打人”,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所发生的情景,了解并接纳彼此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我们希望孩子午睡,因为认为孩子需要午睡,尤其是自己中午困倦得紧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生物钟与自己的不同,他不午睡下午同样精神百倍时,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要求孩子在不打扰自己休息的前提下,自己安排中午的活动,而让“必须午睡”这条规则作废了的时候,我们和孩子能更轻松愉快地相处,并学习到体谅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当我们与孩子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再惧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放弃自己的完美形象的时候,当我们带领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的权威和遵守规则的同一性分离开的时候,孩子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能力会增加,他们将能学会体谅父母,长辈,老师的辛苦与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

规则提供保护,也造成束缚。跨越了自省,体谅,共情而抽离出来的规则,提供了人际相处的技巧,小孩子可以借此学习为他人考虑,与他人友好共处,但当我们只停留在规则上,依靠规则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和孩子就会失去对他人的敏感度。规则应该是指导方针,不能取代与别人互动时的觉察和回应。

礼貌,其实是一种柔性的人际相处规则,我们如果只是要求孩子有礼貌,尊敬师长,见人打招呼,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用来自心灵的态度,尊重他人,让孩子体会到尊重,我们对待彼此的基础,那么孩子即使做到了问好,也可能只是表面工夫。

孩子的确需要知道如何行事,这会让他们更安心,有信心,也更幸福,然而,我们需要告诉他们,示范给他们的,是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同的,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做的,而这一切,我们也需要重新去面对和学习。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三):一块糖还是两块糖?

转自与爱同在 的博客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当孩子尚不能理解规则的时候,能否有能力去遵守规则,就要看孩子个体的耐力,或者说自制力了。面对诱惑:别人的小汽车就在眼前,动手拿过来的欲望和冲动是一个自信的2岁孩子正常的表现,妈妈在耳边喋喋不休地说:“相亲相爱,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不可以动手,耐心等待……”这可能真的没有用,也许还会像唐僧的嗡嗡声一样,激起孙悟空小朋友强烈的挑战欲。因此,真理不是拿来碎碎念的,要让规则和规则背后的对人的尊重融进孩子的行为与心灵,是需要艺术的。

延迟满足的实验让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已经是阶段性的成果,4岁孩子能克制自己即刻品尝糖果的欲望,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为更多的糖果而要求自己。而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要看到的有:

1. 物权意识。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起物权归属意识,那么多说枉然。顺便说一下,物权意识是最初的“界线”。孩子从这里开始,知道“我的”“别人的”,我的别人不能随便动,别人的我也不能想拿就拿。要知道,孩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因此,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试探,直到这条规则已经内化成为他认可的内心准则,成为他的世界的基础。

只要是规则,就一定是双向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之所以一直强调这句看来是废话的原则,是因为我们:妈妈,教养者,往往把自己摘出来,而单单让孩子跟规则较劲。

孩子的玩具或零食,你有没有强迫他,或者趁他不注意,偷偷地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过?你有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物权,你不同意的话,妈妈也不能拿?你有没有谬赞过你的孩子,“最棒,最懂得分享”而让他们为了这个认同去做并非发自本心的分享?你有没有强调过自己和其他家人的物权?你一份,我一份,我不同意的话,你不能动我的?爸爸的抽屉没有他的同意,你不可以打开?

2. 建立了强烈物权意识的孩子懂得玩具的归属,他们会尊重这个归属权,就像你尊重他的一样。然后,他们学习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愿望,建议交换或等待轮流玩的机会,并且,有能力愉快地接受“不”这样的回答。

3. 等待。即使别人同意等一下玩好了,给你玩,我们的小勇士也要真正有耐性,才不会只是鹦鹉学舌地说完妈妈教的:“我们轮流玩好吗?”就立刻动手拿,或者再次向妈妈求援。耐性,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很好,而有的孩子等不了一秒钟?

你一定观察过你的孩子独自一个人玩耍时的表现,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他们不受干扰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时,是那么的专注,富于耐心,他们画画,不断地把各种颜色混合到一起,涂抹,用手,用笔,专注于自己创造出来的奇妙的效果;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骑车;他们嘟嘟囔囔地一个人在桌子上,沙发上,墙上开汽车……

孩子是天生就具有专注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这就是耐心,坚持,自制力的源头。“当孩子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儿童之家”的教育》)观察,不打扰孩子自发的专注活动,是蒙氏教育的精髓和基础。克制自己,不去指点干扰孩子的玩耍,让他们有机会跟着自己的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成长的工作,建立真正自觉的纪律, 来自于这样的专注工作。

有一次带珠珠在小区花园玩,我穿了一条口袋比较多的裤子,两边腿侧的口袋上都各有两颗扣子。珠珠那天没有去找小朋友玩,就站在我旁边,把左边口袋的两颗扣子解开,扣上,再解开,再扣上;然后绕到右边,把右边口袋的两颗扣子解开,扣上,再解开,再扣上;这样入迷地反复了多次,直到她满意地舒了一口气,才抬起眼睛环顾四周,找小朋友玩去了。这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为了保持适合的高度让珠珠好扣扣子,我的腿都站酸了。这大概是珠珠两岁左右。

这样的专注力我怀疑我们很难注入,通过尊重,不打扰孩子的工作,是最好的保护专注力的方法。不过,张仲华教授告诉我们,通过生活常规,鼓励、约束孩子去完成较持久的活动,是可以达到加强专注,培养耐力的结果的,例如吃饭,不看电视,不玩玩具,不追着喂饭,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身的。

然后就是延迟满足的练习。谈到具体的方法时,我总是疑虑重重,因为“术”,是非常外在和后端的,它应该是内在认同的“道”自然生发出来的做法,如果前提变了,环境变了,或者是脱离开“术”背后的原则,心态,“术”本身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延迟满足,同样是这样,首先是了解你的孩子,通过正常的生活情景中自然产生的互动,我们才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会充满信心的等待。不急于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急于培养孩子学会等待。此外,延迟满足的练习,是一定要和妈妈“言出必行”的修炼同步才行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给他安全感和充分的爱,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始让宝宝练习等待,从等待冲泡牛奶的一分钟,语言上的“妈妈来了,请等待”,到和宝宝一起收拾玩具,让宝宝再多一次尝试自己捡起地上的珠子,在玩游戏,去超市的时候,讲解轮流和等待,排队的意思,从约定看电视的时段,商量吃零食的限度,到爬山的时候再多走一段路,到荫凉的亭子休息;从承诺的玩具,礼物到生日或节日兑现,到逐渐养成先做事,后玩耍的习惯……

内化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中的,才是能真正影响孩子的,身教重于言教,当我们常常急躁的时候,当我们吃饭时看报纸看电视的时候,当我们开车时抱怨红灯的等待的时候,当我们常常打扰别人和孩子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先检视自己,从自己做起。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二),游戏开始了

转自与爱同在的博客

规则是伴随着游戏起舞的。

当我们的孩子准备好,兴致勃勃地开始主动与外界打交道了,试图用他刚刚发现的强大的自我进行探索的时候,游戏就开始了。也许教育者会严肃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社会化的开端。两岁进入“第一反抗期”,这些吓死人的说法让我们这些新手妈妈顿时成为了战斗的宝宝们反抗的对象,多么令人沮丧和手足无措!什么呀,不要那么紧张好不好?

小小的人儿只不过是想加入我们的游戏了,这样的游戏,我们不是一直在其中吗,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别的地方,我们依循规则,与他人共舞,只不过,既然不是独舞,总难免有踩到脚的危险。

在蒙特梭利的儿童之家,引导孩子学习遵循规则,沿着纪律之路前行,是在“为生活做准备,通过养成习惯和实践,获得在社会或集体生活中轻松而正确地完成一些简单动作的能力。”

游戏一定有规则,在家庭这样一个小集体中,和到幼儿园,与周围的人群交往一样,会有一些基本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孙瑞雪)共同—全体—共同,这些是规则的基石,就像“平等”是人权的基石一样。无论在家庭还是其他团体中,如果所谓规则是由强势群体把握,只有孩子遵守,那这就不是规则,它变质成了权力。同时,规则是为人的权利和自由服务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弹性,才能让成长中的孩子接纳,适应,内化。

每家的规则也许大同小异,但一定有各自偏重的地方,没有一定之规,既然是家庭的游戏规则,端看家庭重视的方面和家庭成员的耐受度了。规则一定一定不可以多,否则家庭就成了战场,不过没有规则,也一样是一场混战,这大概就是过犹不及。

然而,当孩子们走到外面,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就要一起学习共同游戏的规则了。孙瑞雪总结的蒙特梭利教育认为,0-6岁有这样6个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这个看文化风俗,有个体认知差异)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游戏的基础,在1-2岁期间需要让孩子建立物权观念,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
  3. 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归位,秩序感未被干扰的孩子会自然地学习这样做,这同时带来安稳有序的感觉。)
  4. 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轮流按序,游戏的基础)
  5. 不可以打扰别人。(首先学会做到不打扰孩子)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尊重是相互的,从对孩子的尊重做起)

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尽情地享受游戏,规则是为了减少冲突而存在的。

那么带领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又如何做起呢?成都华德福学校的“亲师约法十章”中的前三条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1. 爱。(爱,是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要与孩子心灵相通,了解并尊重他的发展阶段,让他充分地感受到你的爱,从而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2. 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记得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不是法官和惩罚者,我们只是带领孩子学习规则的人,也不要把自己变得和孩子一样小,一样会生气,而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
  3. 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是保护孩子内在节奏,与生俱来的秩序感的坚实基础,让你和孩子在顺畅的生活之流中,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探索。)

有了这些,我们的孩子像加满油的火箭,满怀热情地要冲出去探索了,然而,点燃游戏的是热情,能让游戏持续下去的却是耐力,我们“动如脱兔”的小马驹,也能学会“静如处子”的等待与专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