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载:用来考女球迷的世界杯选择题

阿根廷主教练叫什么?

A:猪拉多纳 B:牛拉多纳 C:马拉多纳 D:羊拉多纳

以下哪个是葡萄牙球星?
A:A 罗 B:B罗 C:C罗 D:D罗

以下哪个是阿根廷球星?
A:梅东 B:梅南 C:梅西 D:梅北

以下哪个是韩国球星?
A:李东国 B:李南国 C:李西国 D:李北国

以下哪个是英格兰球星?
A:黑帕德 B:兰帕德 C:绿帕德 D:红帕德

以下哪个是法国球星?
A:上贝上B:下贝下 C:里贝里 D:外贝外

以下哪个是荷兰球星?
A:东风破 B:范佩西 C:双结棍 D:千里之外

以下哪个是日本队的球星?
A:川口能活 B:川口能死 C:川口不活 D:川口不死

以下哪个是意大利球星?
A:加图索 B:减图索 C:乘图索 D:除图索

以下哪个是西班牙球星?
A:托风斯 B:托火斯 C:托雷斯 D:托电斯

以下哪个是英格兰球星?
A:鲁尼 B:浙尼 C:苏尼 D:贵尼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转自与爱同在 的博客

谈到规则,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从小家教森严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在内心或行动上不断挑战着外部的规则,因此当我们居然成了“带领孩子学习规则的人”的时候,难免对“规则”抱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态。有的妈妈则对规则没有那种天生的抗拒心理,但如何执行规则,又让她们充满疑惑。

纪律与惩罚   规则与约束   规则与权威

当这些词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怜惜起那些稚嫩天真的小人儿,为他们脆弱的自由感到担心,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个小孩儿也再一次体会到压抑与怒气?

让我们重新对焦,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

秩序与和谐   规则与合作   自律与体谅

第一次我们用的滤镜是专业级别,即使我们只拿来给小孩用,也需要配置齐全,它的尺度很多,有“严父”,“慈母”,或者反过来:“慈父”,“严母”,“懂事的小孩”,“逆反的小孩”,“老师”,“学生”,“长辈”,“亲戚”,“邻居”,“外人”……

而第二次我们用的滤镜是傻瓜级的,它就一个尺度:“人”。

小孩子是人,刚刚迈步,学习成为人的小生命;父母是人,站在生命中途的交叉路口,满怀期待与责任,又往往不知所措;爷爷奶奶是人,因岁月而自信,也因岁月而脆弱;老师是人,一肩担起育人的权威角色,又同样有着成长途中困惑与压力。我们都是同样的人,我们只是需要温暖,会犯错误的不完善的人,但我们也是有能力去学习接受爱也给予爱的人。

规则的背后,是对人的尊重,因为了解并接纳对方,不管他是谁,都和我,是一样的人,因此,我尊重他,就像他尊重我一样;我等待,就像他耐心地等待一样;我不打扰他,就像他珍爱地对我,不会打扰我一样;我对他说“对不起”,就像他重视我的感受,对我说“对不起”一样。遵守规则的能力,也是自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负责任的能力。

然而,人们往往只传承下来教化所需的表面而具象化的“家规”,“校规”……,忘记了,或者不再能深入地去体会它们背后的,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相通的真理。一旦站在角色化的角度,维护权威和维护规则本身的需要,往往就让学习规则的道路变得阴云密布,甚至让规则本身变了味儿。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种种潜规则,伪规则,我们甚至也常常滥用权威,发布一些临时规则,或者以规则之名,发泄自己的怒气。

当你试图建立规则,维护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想想,我是在引入一项以尊重人的成长和需要为目的的规则吗?是在让孩子建立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吗?他准备好了吗?还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一项约定俗成的“伪规则”?这项规则我会要求自己遵守吗?我有能力遵守吗? 我能和孩子一起学习遵守吗?

当我们把自己从“为人父母”的角色权威中释放出来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了许多,但立刻,对自己的要求会变得从未有过的迫切。

“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物对物的关系,先是母子模式,然后扩大到父子,接下来是兄弟姐妹。”也包括“祖孙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当我们套上“角色”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也把对方当作了物化的对象。“亲密的目标是跳脱这些这些物化的情形,练习人对人的关系,在熟悉的家庭情景中开始学习从物化转移到人性,丢掉角色和心墙,以发现父母和手足的原貌!“(《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我们谦卑地体认到,我们不过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人,我们看起来是规则制定者和权威,其实我们也只是学习规则的人。我们练习对待他的方式,正是他将习得的对待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孩子和我们,在家庭中学习规则的关系,更像是彼此的“陪练”。我们一起学习和实践,真正的人对人的关系。

当我们要求孩子保持他房间的整齐,玩具归位的时候,首先自己练习保持家庭的整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让孩子体会到整洁有序的美感和环境的舒适,同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供有序分类收纳的环境,让孩子有能力有乐趣去按他天性中的秩序感行事。

当孩子在跟弟弟争抢玩具,打了弟弟时,不是大喊规则,“不能打人”,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所发生的情景,了解并接纳彼此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当我们希望孩子午睡,因为认为孩子需要午睡,尤其是自己中午困倦得紧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生物钟与自己的不同,他不午睡下午同样精神百倍时,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要求孩子在不打扰自己休息的前提下,自己安排中午的活动,而让“必须午睡”这条规则作废了的时候,我们和孩子能更轻松愉快地相处,并学习到体谅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当我们与孩子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再惧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放弃自己的完美形象的时候,当我们带领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的权威和遵守规则的同一性分离开的时候,孩子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能力会增加,他们将能学会体谅父母,长辈,老师的辛苦与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

规则提供保护,也造成束缚。跨越了自省,体谅,共情而抽离出来的规则,提供了人际相处的技巧,小孩子可以借此学习为他人考虑,与他人友好共处,但当我们只停留在规则上,依靠规则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和孩子就会失去对他人的敏感度。规则应该是指导方针,不能取代与别人互动时的觉察和回应。

礼貌,其实是一种柔性的人际相处规则,我们如果只是要求孩子有礼貌,尊敬师长,见人打招呼,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用来自心灵的态度,尊重他人,让孩子体会到尊重,我们对待彼此的基础,那么孩子即使做到了问好,也可能只是表面工夫。

孩子的确需要知道如何行事,这会让他们更安心,有信心,也更幸福,然而,我们需要告诉他们,示范给他们的,是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同的,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做的,而这一切,我们也需要重新去面对和学习。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三):一块糖还是两块糖?

转自与爱同在 的博客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当孩子尚不能理解规则的时候,能否有能力去遵守规则,就要看孩子个体的耐力,或者说自制力了。面对诱惑:别人的小汽车就在眼前,动手拿过来的欲望和冲动是一个自信的2岁孩子正常的表现,妈妈在耳边喋喋不休地说:“相亲相爱,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不可以动手,耐心等待……”这可能真的没有用,也许还会像唐僧的嗡嗡声一样,激起孙悟空小朋友强烈的挑战欲。因此,真理不是拿来碎碎念的,要让规则和规则背后的对人的尊重融进孩子的行为与心灵,是需要艺术的。

延迟满足的实验让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已经是阶段性的成果,4岁孩子能克制自己即刻品尝糖果的欲望,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为更多的糖果而要求自己。而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要看到的有:

1. 物权意识。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起物权归属意识,那么多说枉然。顺便说一下,物权意识是最初的“界线”。孩子从这里开始,知道“我的”“别人的”,我的别人不能随便动,别人的我也不能想拿就拿。要知道,孩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因此,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试探,直到这条规则已经内化成为他认可的内心准则,成为他的世界的基础。

只要是规则,就一定是双向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之所以一直强调这句看来是废话的原则,是因为我们:妈妈,教养者,往往把自己摘出来,而单单让孩子跟规则较劲。

孩子的玩具或零食,你有没有强迫他,或者趁他不注意,偷偷地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过?你有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物权,你不同意的话,妈妈也不能拿?你有没有谬赞过你的孩子,“最棒,最懂得分享”而让他们为了这个认同去做并非发自本心的分享?你有没有强调过自己和其他家人的物权?你一份,我一份,我不同意的话,你不能动我的?爸爸的抽屉没有他的同意,你不可以打开?

2. 建立了强烈物权意识的孩子懂得玩具的归属,他们会尊重这个归属权,就像你尊重他的一样。然后,他们学习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愿望,建议交换或等待轮流玩的机会,并且,有能力愉快地接受“不”这样的回答。

3. 等待。即使别人同意等一下玩好了,给你玩,我们的小勇士也要真正有耐性,才不会只是鹦鹉学舌地说完妈妈教的:“我们轮流玩好吗?”就立刻动手拿,或者再次向妈妈求援。耐性,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很好,而有的孩子等不了一秒钟?

你一定观察过你的孩子独自一个人玩耍时的表现,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他们不受干扰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时,是那么的专注,富于耐心,他们画画,不断地把各种颜色混合到一起,涂抹,用手,用笔,专注于自己创造出来的奇妙的效果;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骑车;他们嘟嘟囔囔地一个人在桌子上,沙发上,墙上开汽车……

孩子是天生就具有专注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这就是耐心,坚持,自制力的源头。“当孩子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儿童之家”的教育》)观察,不打扰孩子自发的专注活动,是蒙氏教育的精髓和基础。克制自己,不去指点干扰孩子的玩耍,让他们有机会跟着自己的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成长的工作,建立真正自觉的纪律, 来自于这样的专注工作。

有一次带珠珠在小区花园玩,我穿了一条口袋比较多的裤子,两边腿侧的口袋上都各有两颗扣子。珠珠那天没有去找小朋友玩,就站在我旁边,把左边口袋的两颗扣子解开,扣上,再解开,再扣上;然后绕到右边,把右边口袋的两颗扣子解开,扣上,再解开,再扣上;这样入迷地反复了多次,直到她满意地舒了一口气,才抬起眼睛环顾四周,找小朋友玩去了。这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为了保持适合的高度让珠珠好扣扣子,我的腿都站酸了。这大概是珠珠两岁左右。

这样的专注力我怀疑我们很难注入,通过尊重,不打扰孩子的工作,是最好的保护专注力的方法。不过,张仲华教授告诉我们,通过生活常规,鼓励、约束孩子去完成较持久的活动,是可以达到加强专注,培养耐力的结果的,例如吃饭,不看电视,不玩玩具,不追着喂饭,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身的。

然后就是延迟满足的练习。谈到具体的方法时,我总是疑虑重重,因为“术”,是非常外在和后端的,它应该是内在认同的“道”自然生发出来的做法,如果前提变了,环境变了,或者是脱离开“术”背后的原则,心态,“术”本身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延迟满足,同样是这样,首先是了解你的孩子,通过正常的生活情景中自然产生的互动,我们才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会充满信心的等待。不急于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急于培养孩子学会等待。此外,延迟满足的练习,是一定要和妈妈“言出必行”的修炼同步才行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给他安全感和充分的爱,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始让宝宝练习等待,从等待冲泡牛奶的一分钟,语言上的“妈妈来了,请等待”,到和宝宝一起收拾玩具,让宝宝再多一次尝试自己捡起地上的珠子,在玩游戏,去超市的时候,讲解轮流和等待,排队的意思,从约定看电视的时段,商量吃零食的限度,到爬山的时候再多走一段路,到荫凉的亭子休息;从承诺的玩具,礼物到生日或节日兑现,到逐渐养成先做事,后玩耍的习惯……

内化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中的,才是能真正影响孩子的,身教重于言教,当我们常常急躁的时候,当我们吃饭时看报纸看电视的时候,当我们开车时抱怨红灯的等待的时候,当我们常常打扰别人和孩子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先检视自己,从自己做起。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一),从秩序出发

转自与爱同在的博客

白日欢乐的游戏,规律的饮食活动之后,带来倦怠的黑夜依序而至,洗浴清爽, 钻进被窝,等待着妈妈每晚的睡前故事,这一切给孩子带来愉快安稳的睡眠,也滋养着孩子自信满满充满期待地去享受和创造崭新的一天。

我们的身体与自然界一样,有着自己的节奏。“孩子需要健康的外部环境节奏,以保持他们内在的节奏。有规律的生活让孩子受益终生。”—–(吴蓓,中国华德福幼儿园创始人,《为孩子建立规则很重要》 引文来自:《释放孩子潜能》马丁·洛森)

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秩序对儿童是内在的需要。—– (玛丽亚·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

无论是效法自然规律,专注于人的成长的华德福学校,还是敬畏儿童,提供自由环境,发现和解放儿童潜能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都了解秩序化是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尊重孩子对秩序的强烈需要。他们通过给孩子建立基本的符合人性,文明的规则,使孩子在自然地成长中,奠定一生最基本的社会化基础。“纪律,是一种途径。儿童通过克服困难,品尝到精神“有序”的极大快乐。”(《儿童之家的教育》)同时,积累起自信,坚强和毅力,而这些是孩子成长起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的基础。

“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在生发外界所要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小巫《为孩子立界线》)而日常生活的秩序,规律,保护并加强孩子的专注力,与遵守并理解规则,培养自制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

快乐,自主的成长,从尊重孩子的生命节奏,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开始。

“一岁以内的幼儿,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很好地建立生活的秩序与规律。一岁以内,孩子与父母良好的相互依恋,很好的生活秩序与规律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充分的给孩子自由认识世界的环境与机会。”(张仲华教授,《自由与规则》)。《释放孩子潜能》中也谈到,吃饭,睡眠是基本的生活节奏,形成越早越好,孩子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会很快适应我们建立的规范,并在规律的生活中健康地运行成长。

在这个阶段,不需要特意为孩子建立规则,而是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孩子本能的秩序感,保障良好的生活规律。1岁左右,孩子迎来自己的秩序敏感期,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对物品放置的位置,做事情的顺序有着执着和强烈的要求,必须非常耐心包容地去观察,倾听,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秩序感,用爱的行为去保护孩子秩序感的萌芽,这将是孩子专注力,自制力,建立有序生活的基础。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建立规则呢?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关于规则(二),游戏开始了

转自与爱同在的博客

规则是伴随着游戏起舞的。

当我们的孩子准备好,兴致勃勃地开始主动与外界打交道了,试图用他刚刚发现的强大的自我进行探索的时候,游戏就开始了。也许教育者会严肃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社会化的开端。两岁进入“第一反抗期”,这些吓死人的说法让我们这些新手妈妈顿时成为了战斗的宝宝们反抗的对象,多么令人沮丧和手足无措!什么呀,不要那么紧张好不好?

小小的人儿只不过是想加入我们的游戏了,这样的游戏,我们不是一直在其中吗,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别的地方,我们依循规则,与他人共舞,只不过,既然不是独舞,总难免有踩到脚的危险。

在蒙特梭利的儿童之家,引导孩子学习遵循规则,沿着纪律之路前行,是在“为生活做准备,通过养成习惯和实践,获得在社会或集体生活中轻松而正确地完成一些简单动作的能力。”

游戏一定有规则,在家庭这样一个小集体中,和到幼儿园,与周围的人群交往一样,会有一些基本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孙瑞雪)共同—全体—共同,这些是规则的基石,就像“平等”是人权的基石一样。无论在家庭还是其他团体中,如果所谓规则是由强势群体把握,只有孩子遵守,那这就不是规则,它变质成了权力。同时,规则是为人的权利和自由服务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弹性,才能让成长中的孩子接纳,适应,内化。

每家的规则也许大同小异,但一定有各自偏重的地方,没有一定之规,既然是家庭的游戏规则,端看家庭重视的方面和家庭成员的耐受度了。规则一定一定不可以多,否则家庭就成了战场,不过没有规则,也一样是一场混战,这大概就是过犹不及。

然而,当孩子们走到外面,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就要一起学习共同游戏的规则了。孙瑞雪总结的蒙特梭利教育认为,0-6岁有这样6个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这个看文化风俗,有个体认知差异)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游戏的基础,在1-2岁期间需要让孩子建立物权观念,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
  3. 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归位,秩序感未被干扰的孩子会自然地学习这样做,这同时带来安稳有序的感觉。)
  4. 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轮流按序,游戏的基础)
  5. 不可以打扰别人。(首先学会做到不打扰孩子)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尊重是相互的,从对孩子的尊重做起)

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尽情地享受游戏,规则是为了减少冲突而存在的。

那么带领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又如何做起呢?成都华德福学校的“亲师约法十章”中的前三条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1. 爱。(爱,是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要与孩子心灵相通,了解并尊重他的发展阶段,让他充分地感受到你的爱,从而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2. 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记得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不是法官和惩罚者,我们只是带领孩子学习规则的人,也不要把自己变得和孩子一样小,一样会生气,而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
  3. 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是保护孩子内在节奏,与生俱来的秩序感的坚实基础,让你和孩子在顺畅的生活之流中,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探索。)

有了这些,我们的孩子像加满油的火箭,满怀热情地要冲出去探索了,然而,点燃游戏的是热情,能让游戏持续下去的却是耐力,我们“动如脱兔”的小马驹,也能学会“静如处子”的等待与专注吗?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和老师沟通的问题(转帖)

张教授在中关村四小的讲座

引子:这是中关村四小三年级的家长会,年级组长开场白中提到,很多家长见到老师总是问,“我的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最近有什么变化啊”老师有时候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建议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老师及时沟通,然后再结合在校表现更有针对性。接着这个话题,张教授开始了完全自由互动的讲座。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不同,孩子的行为会有差别,而且形同两人,但这种不统一很正常,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老师可能并不清楚,老师了解细节的东西并不多。
第一沟通对象就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亲子关系不密切,沟通的闸门就不可能打开,老师知道的很有限,必须和自己的孩子有顺畅的沟通和交流。然后张教授问在座的家长有谁的孩子经常回家缠着大人说班级的事情,只有不到10人举手。
孩子们缠着家长,抢着说班级的事,有的家长会烦,有的家长会帮着分析,耐心的听,家长的反应千差万别。
大部分孩子不回家讲,一种是讲了家长不听,只有听,孩子才愿意讲;另一种是孩子一开讲,家长就开始教育孩子了,孩子本来是宣泄各种情绪,还有的是批评孩子,更是关了孩子沟通的门。也有的家长太忙了,没时间,与孩子的关系也生疏了。
这能够反映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愿意讲的孩子信任家长。
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小群体,分群很厉害,到了中学,更为严重,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更自我,不愿意说。不说自有道理,不能教训、批评孩子,关闭沟通的闸门。
举例:三年级的学生,学业优秀,拿了家里1000元钱,给班里最淘气的同学买东西。这种现象说明这个孩子在群体里没有地位,调皮的孩子是老大而学业好的孩子在这里没有地位,只好讨好老大,说明他的社会能力不强,只好开始用钱来摆平,开始是10元,后来变本加厉,钱越来越多。这样的孩子虽然成绩好,但是交往方面就要加强,存在一定的问题。越乖越被欺负,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听话是好的,被认可的,但在小群体里他是被孤立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孩子内心很可怜的,他的痛苦无处诉说,老师表扬他,反而被强势孩子排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
接下来是自由提问时间,第一个问题就是接着这个案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
教授回答:你知道吗?如果是YES,不会发展到很差的程度,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关注他。帮助他的方法不可能单一的,时间长了的话,会有效果。适应、交往方面的问题,可能在幼儿园就有苗头。发现问题就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摸索方法。妈妈的方法不一定合适,但是不断支持孩子,就凭这一点,问题就可以解决!同情+支持就是力量!
问题2:坐不住,不听讲怎么办?
教授回答: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听懂了还是不懂?现在的孩子两极分化很严重。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要承认这个差异。智商>120的为优秀大约有9%,110-120有10%,90-110大约50%,而后面的70-89的孩子就会存在学业的困难。低于70的就是弱智儿童了,不是今天探讨的话题。
不听讲的孩子处于两极的多,要么是特别聪明的,要么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区别对待。
如果是后面的孩子则说明知识的积累有问题,如果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3、马虎,写字写一半。
教授的回答特别潇洒,不要在意,算了,这个不重要,(呵呵)。
问题4、不爱做作业
学习好的孩子被老师关注度高,不会不爱写作业。不爱做作业,中不溜的孩子多。

童话妈妈点评:这篇文章转自橄榄树,没什么大道理,但是很实用。我欣赏这个妈妈在教育方面的努力。:-).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和老师沟通的问题(转帖)

张教授在中关村四小的讲座

引子:这是中关村四小三年级的家长会,年级组长开场白中提到,很多家长见到老师总是问,“我的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最近有什么变化啊”老师有时候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建议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老师及时沟通,然后再结合在校表现更有针对性。接着这个话题,张教授开始了完全自由互动的讲座。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不同,孩子的行为会有差别,而且形同两人,但这种不统一很正常,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老师可能并不清楚,老师了解细节的东西并不多。
第一沟通对象就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亲子关系不密切,沟通的闸门就不可能打开,老师知道的很有限,必须和自己的孩子有顺畅的沟通和交流。然后张教授问在座的家长有谁的孩子经常回家缠着大人说班级的事情,只有不到10人举手。
孩子们缠着家长,抢着说班级的事,有的家长会烦,有的家长会帮着分析,耐心的听,家长的反应千差万别。
大部分孩子不回家讲,一种是讲了家长不听,只有听,孩子才愿意讲;另一种是孩子一开讲,家长就开始教育孩子了,孩子本来是宣泄各种情绪,还有的是批评孩子,更是关了孩子沟通的门。也有的家长太忙了,没时间,与孩子的关系也生疏了。
这能够反映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愿意讲的孩子信任家长。
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小群体,分群很厉害,到了中学,更为严重,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更自我,不愿意说。不说自有道理,不能教训、批评孩子,关闭沟通的闸门。
举例:三年级的学生,学业优秀,拿了家里1000元钱,给班里最淘气的同学买东西。这种现象说明这个孩子在群体里没有地位,调皮的孩子是老大而学业好的孩子在这里没有地位,只好讨好老大,说明他的社会能力不强,只好开始用钱来摆平,开始是10元,后来变本加厉,钱越来越多。这样的孩子虽然成绩好,但是交往方面就要加强,存在一定的问题。越乖越被欺负,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听话是好的,被认可的,但在小群体里他是被孤立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孩子内心很可怜的,他的痛苦无处诉说,老师表扬他,反而被强势孩子排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
接下来是自由提问时间,第一个问题就是接着这个案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
教授回答:你知道吗?如果是YES,不会发展到很差的程度,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关注他。帮助他的方法不可能单一的,时间长了的话,会有效果。适应、交往方面的问题,可能在幼儿园就有苗头。发现问题就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摸索方法。妈妈的方法不一定合适,但是不断支持孩子,就凭这一点,问题就可以解决!同情+支持就是力量!
问题2:坐不住,不听讲怎么办?
教授回答: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听懂了还是不懂?现在的孩子两极分化很严重。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要承认这个差异。智商>120的为优秀大约有9%,110-120有10%,90-110大约50%,而后面的70-89的孩子就会存在学业的困难。低于70的就是弱智儿童了,不是今天探讨的话题。
不听讲的孩子处于两极的多,要么是特别聪明的,要么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区别对待。
如果是后面的孩子则说明知识的积累有问题,如果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3、马虎,写字写一半。
教授的回答特别潇洒,不要在意,算了,这个不重要,(呵呵)。
问题4、不爱做作业
学习好的孩子被老师关注度高,不会不爱写作业。不爱做作业,中不溜的孩子多。

童话妈妈点评:这篇文章转自橄榄树,没什么大道理,但是很实用。我欣赏这个妈妈在教育方面的努力。:-).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转+节选)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优先还是书面语言理解优先?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张仲华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六年中,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是围绕着“阅读”转。在一般小学中,学生毕业时阅读能力的大致情况是:三分之一学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基本阅读关,但不能进一步提高,并且阅读兴趣不大;另有三分之一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前面三分之二学生中的大部分在成人后,要么可能存在阅读问题,要么对阅读并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去阅读更好、更深的作品。究其原因,教师的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容置疑,但需要更深、更广地讨论和分析。
一、对“文本”理解的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对“阅读”的理解是指书面语言阅读,200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阅读”也是明确被指定为书面语言阅读,也是指对一个“文本”的理解。《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但从语言理解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阅读书面文章时,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而当他听这篇文章时,我们也认为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文本,文本就是具有篇章结构的语言形式。听他人念、讲一篇文章和自己看书是有差异的,因为念和讲的人从声调、表情、动作等方面可能对文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所以听者会根据念、讲的解释进一步进行心理解释,而自己看书就不会受到他人解释的影响。
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指以音和义结合而成,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必须以文字符号为基础,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部分构成。口语的听、说和书面语言的读、写都是语言能力,而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指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口语的理解能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理解他人的谈话。第二,理解以声音方式传播的“文本”。
二、儿童理解“文本”的认知基础
学龄前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已经能达到相当水平。例如很多四、五岁左右的儿童都能听懂格林童话选中的《小红帽》故事,《小红帽》可以认为是以听力方式呈现给儿童的文本,如果儿童认知能力没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将很难理解这个故事。儿童在2岁后能够理解复句,3岁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复句结构,并且能理解简单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心理图式对故事进行加工,逐渐建立起语法结构;同时习得各种词汇,从而建立起语义库;还可以习得和形成初步的概念等,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奠定下认知基础。到4~5岁以后,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能够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听故事中不断的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去进行推论,分析句子的意义,对段落进行整合和分析,解读故事的表层表征,形成命题表征。儿童能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背景等;还可以寻找故事的线索,对故事中事件作出反应,建立故事中的空间和时间序列;还可以在听故事过程中根据语境去理解上下文中的关系等。所以儿童在入学的时候,认知和语言能力已经达到足以使儿童能够理解较复杂的故事篇章的很高水平。
学龄期间的儿童,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如果能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会有更大地提高,而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许多5、6年级的儿童能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荷塘月色》这样的长篇小说和优美散文。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为儿童在学龄前理解“文本”奠定下基础,在较好语言环境下,儿童能够通过听力的方式去理解一定深度的“文本”。但无论是通过听力的方式,还是通过书面语言阅读的方式理解“文本”,都必须以认知发展为基础。
三、理解“文本”——历史发展过程
在全世界1000多个民族中,只有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产生了文字,而大部分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书面语言。这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编成各种传说、故事、神话等,通过口头代代相传,不仅使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传承和发展,也能提高民族中个人的语言能力。
在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城镇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从儿童到成人经常聚集在一块听各种口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到宋代,话本兴起,在城镇中,有专门的说书人,在坊间、茶肆里说书为生。话本可以经过几代说书人在语言上锤炼,在语言结构和精炼度上亦远非民间故事和传说能比,这对城镇中一般民众语言能力提高和文化提高有极大的助益。戏剧的诞生对一般民众语言能力提高和文化普及同样有重要作用,而戏曲的语言精炼程度又高于话本。唐宋以前,士大夫阶层吟诗唱词,语言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在大众中普及,而话本和戏曲很容易在民众中普及,对提高大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普及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分别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出来各种传奇和杂剧。从宋话本、到元代、明代的拟话本发展到明清以来的评书、大鼓等各种曲艺,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文化形态,构成一种特有语言和文化环境,尤其是在大的村落和城镇,极大地促进着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村民和市民们常常广为学唱,儿童从小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语言发展得到很大提高。丰富、良好的家庭和社区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理解“文本”—当代儿童家庭和社区语言环境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社区语言、文化环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农业经济逐渐进入瓦解的状态。使中国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也开始瓦解和崩溃。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连年的战争,自然灾害,使以村落、城镇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土改、镇反、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在城镇中的公私合营、公有化、以及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几千年的中国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特别是WG,几乎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连根拔起。旧的经济形态不存在,旧的社区文化被铲除,社区语言环境也被彻底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栖身在城市的最底层。无论是农村和城镇,旧的社区文化基本上不存在,但新的社区文化并没有建立起来。城市也建立高楼大厦,把家庭都束缚在一个个的钢筋水泥的盒子内。社区文化非常缺乏,更缺乏社区丰富的语言环境。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社区文化和社区语言环境的缺失问题,对儿童的语言乃至各方面发展都非常不利。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社区语言环境的缺失相对应,家庭语言环境也发生了着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是教育的普及,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普遍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尤其在90年代后,电视、视听读物、网络的普及,家庭语言环境走出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状态。有很多幼儿每天从电视和视听读物中获得的语言信息远比从家庭成员中获得的多。但也有部分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够正确选择视听读物,或者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带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儿童的语言发展。但是在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父母缺少这样的能力,那么电视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到小学、中学阶段主要以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得到娱乐,动画片是依靠情景和动作理解故事的情节,缺少语言,而电视剧中语言的精炼度不高,这些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带来负面的作用,造成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品质下降。
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儿童语言教育不仅要重视教材、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儿童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语言品质提高,儿童必须在早期就要去理解更深刻、优秀的语言和文化的“文本”。
五、百年小学语文教育:“文本”的听力理解优先还是书面语言理解优先?
(一)、清朝末年,语文独立设科,初等小学堂“中国文字”:
“其要义在识日用常用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单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 ”
高小学堂的“中国文学”:“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
(二)、北洋政府时期,“国文”改为“国语”,小学国语的教学目的:
“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考力”。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小学国语目标:
练习运用本国的标准语,以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以其全国语言相通;学习平易的语体文,以增进经验,养成透彻、迅速、扼要等阅读儿童图书的能力;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运用平易的口语和语体文,以传达思想,表现感情,而使别人了解;练写书写,以达于正确、清楚、匀称和迅速的程度。
(四)、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总目标中关于阅读和语言能力部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五)、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
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从百年来各个时期政府对小学语文纲领性文件中看到,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书面语言教育。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通过识字教学,逐步具有和提高书面阅读的能力。经过前面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过程,也了解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基础。
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打下应有的基础,儿童就是认识足够量的字,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也不可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而如果不能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则很难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
现在的儿童一般六岁后入学,因为学龄前认知发展的差异和语言教育环境的差异,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少部分儿童已经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而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但在入学后,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在识字和书面语言阅读上,对语言理解能力较好的儿童不能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他们来说,在今后2~3年时间内,除了识字部分对他们有意义外,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基本上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而对大部分入学后急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也并没有有效、快速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因为语言理解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即使在3年级左右识字量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这些儿童中的大部分仍不能进行有效阅读,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并引发后续效应。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1、2、3年级期间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希望儿童能够提前进入书面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对少部分入学前有较好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效果很好,不再像以前,非要到3、4年级才能开始阅读,这部分儿童在2、3年级就能独立阅读。这部分儿童的家长非常欢迎新课标教材。但是对大部分入学前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则适得其反,学生学的很辛苦 ,老师教的也很辛苦,家长也是苦不堪言。最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能达到希望的程度,甚至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
中国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儿童入学后最初几年中,不重视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仅仅重视儿童识字教学,并忽视了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恰恰是挣脱了课标的束缚,他们非常重视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在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要以“文本”的听力理解优先,给以后的书面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抓好“文本”听力理解能力教学
要达到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革。
1、对小学1、2、3年级儿童注重实际语言能力提高,特别实现注重实际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和识字教学并重。
2、对入学儿童的实际语言理解能力进行鉴别,根据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实施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
3、通过以听力的方式让儿童学习和理解各种文本故事,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
4、对儿童听力读物进行分级研究,可以给不同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提供相应水平的听力读物,使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可以逐级而上。
5、要求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6、国家加大对儿童阅读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以及汉语语言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使我们的语言教育站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国家要鼓励应用性研究,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结合,并应用到教学中。

童话妈妈点评:
就这篇文章来讲,就我个人的粗浅理解,教授就是想让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放评书,少看动画片,以加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进一步得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要去了解目前的小学教育?因为这是孩子必然要经历的;因为必须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得用家庭教育弥补机构教育的不足(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我们执着得尝试去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以及实施情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转+节选)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优先还是书面语言理解优先?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张仲华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六年中,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是围绕着“阅读”转。在一般小学中,学生毕业时阅读能力的大致情况是:三分之一学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基本阅读关,但不能进一步提高,并且阅读兴趣不大;另有三分之一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前面三分之二学生中的大部分在成人后,要么可能存在阅读问题,要么对阅读并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去阅读更好、更深的作品。究其原因,教师的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容置疑,但需要更深、更广地讨论和分析。
一、对“文本”理解的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对“阅读”的理解是指书面语言阅读,200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阅读”也是明确被指定为书面语言阅读,也是指对一个“文本”的理解。《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但从语言理解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阅读书面文章时,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而当他听这篇文章时,我们也认为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文本,文本就是具有篇章结构的语言形式。听他人念、讲一篇文章和自己看书是有差异的,因为念和讲的人从声调、表情、动作等方面可能对文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所以听者会根据念、讲的解释进一步进行心理解释,而自己看书就不会受到他人解释的影响。
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指以音和义结合而成,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必须以文字符号为基础,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部分构成。口语的听、说和书面语言的读、写都是语言能力,而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指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口语的理解能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理解他人的谈话。第二,理解以声音方式传播的“文本”。
二、儿童理解“文本”的认知基础
学龄前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已经能达到相当水平。例如很多四、五岁左右的儿童都能听懂格林童话选中的《小红帽》故事,《小红帽》可以认为是以听力方式呈现给儿童的文本,如果儿童认知能力没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将很难理解这个故事。儿童在2岁后能够理解复句,3岁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复句结构,并且能理解简单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心理图式对故事进行加工,逐渐建立起语法结构;同时习得各种词汇,从而建立起语义库;还可以习得和形成初步的概念等,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奠定下认知基础。到4~5岁以后,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能够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听故事中不断的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去进行推论,分析句子的意义,对段落进行整合和分析,解读故事的表层表征,形成命题表征。儿童能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背景等;还可以寻找故事的线索,对故事中事件作出反应,建立故事中的空间和时间序列;还可以在听故事过程中根据语境去理解上下文中的关系等。所以儿童在入学的时候,认知和语言能力已经达到足以使儿童能够理解较复杂的故事篇章的很高水平。
学龄期间的儿童,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如果能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会有更大地提高,而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许多5、6年级的儿童能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荷塘月色》这样的长篇小说和优美散文。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为儿童在学龄前理解“文本”奠定下基础,在较好语言环境下,儿童能够通过听力的方式去理解一定深度的“文本”。但无论是通过听力的方式,还是通过书面语言阅读的方式理解“文本”,都必须以认知发展为基础。
三、理解“文本”——历史发展过程
在全世界1000多个民族中,只有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产生了文字,而大部分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书面语言。这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编成各种传说、故事、神话等,通过口头代代相传,不仅使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传承和发展,也能提高民族中个人的语言能力。
在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城镇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从儿童到成人经常聚集在一块听各种口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到宋代,话本兴起,在城镇中,有专门的说书人,在坊间、茶肆里说书为生。话本可以经过几代说书人在语言上锤炼,在语言结构和精炼度上亦远非民间故事和传说能比,这对城镇中一般民众语言能力提高和文化提高有极大的助益。戏剧的诞生对一般民众语言能力提高和文化普及同样有重要作用,而戏曲的语言精炼程度又高于话本。唐宋以前,士大夫阶层吟诗唱词,语言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在大众中普及,而话本和戏曲很容易在民众中普及,对提高大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普及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分别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出来各种传奇和杂剧。从宋话本、到元代、明代的拟话本发展到明清以来的评书、大鼓等各种曲艺,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文化形态,构成一种特有语言和文化环境,尤其是在大的村落和城镇,极大地促进着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村民和市民们常常广为学唱,儿童从小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语言发展得到很大提高。丰富、良好的家庭和社区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理解“文本”—当代儿童家庭和社区语言环境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社区语言、文化环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农业经济逐渐进入瓦解的状态。使中国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也开始瓦解和崩溃。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连年的战争,自然灾害,使以村落、城镇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土改、镇反、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在城镇中的公私合营、公有化、以及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几千年的中国社区文化和语言环境。特别是WG,几乎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连根拔起。旧的经济形态不存在,旧的社区文化被铲除,社区语言环境也被彻底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栖身在城市的最底层。无论是农村和城镇,旧的社区文化基本上不存在,但新的社区文化并没有建立起来。城市也建立高楼大厦,把家庭都束缚在一个个的钢筋水泥的盒子内。社区文化非常缺乏,更缺乏社区丰富的语言环境。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社区文化和社区语言环境的缺失问题,对儿童的语言乃至各方面发展都非常不利。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社区语言环境的缺失相对应,家庭语言环境也发生了着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是教育的普及,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普遍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尤其在90年代后,电视、视听读物、网络的普及,家庭语言环境走出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状态。有很多幼儿每天从电视和视听读物中获得的语言信息远比从家庭成员中获得的多。但也有部分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够正确选择视听读物,或者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带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儿童的语言发展。但是在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父母缺少这样的能力,那么电视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到小学、中学阶段主要以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得到娱乐,动画片是依靠情景和动作理解故事的情节,缺少语言,而电视剧中语言的精炼度不高,这些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带来负面的作用,造成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品质下降。
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儿童语言教育不仅要重视教材、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儿童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语言品质提高,儿童必须在早期就要去理解更深刻、优秀的语言和文化的“文本”。
五、百年小学语文教育:“文本”的听力理解优先还是书面语言理解优先?
(一)、清朝末年,语文独立设科,初等小学堂“中国文字”:
“其要义在识日用常用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单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 ”
高小学堂的“中国文学”:“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
(二)、北洋政府时期,“国文”改为“国语”,小学国语的教学目的:
“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考力”。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小学国语目标:
练习运用本国的标准语,以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以其全国语言相通;学习平易的语体文,以增进经验,养成透彻、迅速、扼要等阅读儿童图书的能力;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运用平易的口语和语体文,以传达思想,表现感情,而使别人了解;练写书写,以达于正确、清楚、匀称和迅速的程度。
(四)、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总目标中关于阅读和语言能力部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五)、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
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从百年来各个时期政府对小学语文纲领性文件中看到,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书面语言教育。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通过识字教学,逐步具有和提高书面阅读的能力。经过前面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过程,也了解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基础。
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打下应有的基础,儿童就是认识足够量的字,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也不可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而如果不能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则很难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
现在的儿童一般六岁后入学,因为学龄前认知发展的差异和语言教育环境的差异,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少部分儿童已经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而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但在入学后,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在识字和书面语言阅读上,对语言理解能力较好的儿童不能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他们来说,在今后2~3年时间内,除了识字部分对他们有意义外,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基本上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而对大部分入学后急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也并没有有效、快速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因为语言理解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即使在3年级左右识字量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这些儿童中的大部分仍不能进行有效阅读,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并引发后续效应。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1、2、3年级期间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希望儿童能够提前进入书面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对少部分入学前有较好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效果很好,不再像以前,非要到3、4年级才能开始阅读,这部分儿童在2、3年级就能独立阅读。这部分儿童的家长非常欢迎新课标教材。但是对大部分入学前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则适得其反,学生学的很辛苦 ,老师教的也很辛苦,家长也是苦不堪言。最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能达到希望的程度,甚至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
中国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儿童入学后最初几年中,不重视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仅仅重视儿童识字教学,并忽视了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恰恰是挣脱了课标的束缚,他们非常重视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在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要以“文本”的听力理解优先,给以后的书面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抓好“文本”听力理解能力教学
要达到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革。
1、对小学1、2、3年级儿童注重实际语言能力提高,特别实现注重实际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和识字教学并重。
2、对入学儿童的实际语言理解能力进行鉴别,根据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实施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
3、通过以听力的方式让儿童学习和理解各种文本故事,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
4、对儿童听力读物进行分级研究,可以给不同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提供相应水平的听力读物,使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可以逐级而上。
5、要求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6、国家加大对儿童阅读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以及汉语语言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使我们的语言教育站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国家要鼓励应用性研究,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结合,并应用到教学中。

童话妈妈点评:
就这篇文章来讲,就我个人的粗浅理解,教授就是想让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放评书,少看动画片,以加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进一步得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要去了解目前的小学教育?因为这是孩子必然要经历的;因为必须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得用家庭教育弥补机构教育的不足(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我们执着得尝试去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以及实施情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Categories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话

一位美国优秀小学老师给学生的细则(转)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找不到原出处了,我是从果农的博客上看到的。其实不光是礼貌方面的细则,一些大的原则也适用于每个人啊~。有时候想想,觉得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是心口合一的那种,混混噩噩得一路走过来,居然长到现在这么大了才产生如此的批判。相比前辈,我们是非常幸运的,有更多信息,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把各方面的信息变成了自己的理念并付诸实施,从而使得我们有了更多选择。

当妈妈四年了,虽然童话目前还没有进入公立教育体系,但是这四年实实在在得是我尝试去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摸索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展望未来的小学教育、回顾自己受教育过程的四年。这洋洋洒洒55条里面,我觉得最后一条最重要:在能力范围内做最棒最棒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总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努力。这一点于我,于童话,于童话爸爸都是非常重要的。愿合理的期待带来合理的结果。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要回问他问题。
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12.改同学考卷时要谨慎。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在念的一字一句。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16.每天都要做完作业。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19.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源减到最少。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28.对作业有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29.遵守用餐的基本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福、感恩。
32.坐校车或公车,都要坐好,别打扰到司机,并记得说谢谢。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
34.吃自助餐或有人请客时,取菜不可以贪多。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身去帮他捡。
36.进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请帮他扶住门。
37.别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没有错,都要说对不起。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是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40.全校师生开会的时候,不要讲话,要自爱自重。
41.接电话时的应答要得体。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感恩及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43.搭乘电扶梯时,要站右边,让赶时间的人可由左边先行。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不要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46.看电影时不可以说话或干扰到别人。
47.不可以带「多力多滋」来学校(制定属于自己的班规)。
48.有谁找你麻烦,让老师知道,不要私自处理。
49.捍卫自己的理想,不因别人否定而退缩。
50.要乐观、积极地去享受人生。
51.别让将来有遗憾,想做什么就竭尽所能去实现。
52.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向前迈进。
53.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诚实,做错事就坦白承认。
54.把握今天,不要浪费它。
55.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棒、最棒的人。